APP下载

写作也需要“预设”大朋友

2015-05-26蔡明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15年5期
关键词:篱笆葵花记叙文

蔡明

[激趣妙语]

●写文章,如同建房屋。建筑必须有设计,写作必须有谋篇。俗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古人云,“凤头,猪肚,豹尾”,这是一个比方,其实说的是文章结构。开头,要像凤鸟之头那样美丽、精彩;主体,要像猪肚子那样有充实、丰富的内容;结尾,要像豹子尾巴一样有力。

●我们知道,“题好一半文”,但更要知道“纲好一半文”。

●文章好,往往是结构好;结构好的背后,其实是思路好。因此,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对我们说:“甚解岂难至?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红线串珠,脉络分明”,这是评价一篇文章常会见到的表达,但要真的落实起来,必须从谋篇布局做起。

●“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这是毛泽东的语录,本来说的是战争、打仗,其实,用来说我们的写作也是非常到位的。我们如果在提笔写作之前,不能做好相关的准备,特别是先打个腹稿或先列个提纲,那么,很容易把文章写“砸”。

●如果说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布局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

●“写文章不管长短,首先要考虑好结尾。有了结尾,如何开头,中间如何安排,便迎刃而解了。”这是师陀的主张。而高尔基则认为:“开头好比给一首乐曲定音,音定准了,演奏起来就和谐;音定不准,就不和谐。”

[佳作双娇]

篱笆上的风景

邓迎雪

那天路过一处小乡村,有户人家新扎的篱笆吸引了我。

那架篱笆用新鲜的芦苇扎成,粗细均匀,然后用灰白色的尼龙绳上下细细地绑了两道,看上去特别整齐干净。篱笆围起来的是一块小小的长方形土地,新苗还没有出土,但可以想象得到,用不了多久,篱内就会青翠一片,也许还会有绿油油的枝蔓爬上篱笆。那时节,篱笆就是一处曼妙的风景。

篱笆是属于乡间的。乡人为防鸡、鸭、鹅、羊,也防顽劣的孩童破坏庄稼或菜地,就用木棍、竹竿、芦苇把需保护的地盘结结实实地围起来,这就是篱笆的初始作用。

每年夏秋季节,篱笆如一堵绿墙。黄瓜、豆角、丝瓜一类的菜蔬爬上了篱笆,豆角花粉白,像小蛱蝶,丝瓜花金黄,如小喇叭。花开时节,一串串、一朵朵的花,开得闹闹嚷嚷,把整架篱笆都染香了。在稠密的枝叶间,时有挂着白霜的嫩绿丝瓜、长长的豆角露出脸来。夏日午后,小村寂静,蝉儿在枝头聒噪,篱下间有几只小鸡在刨土觅食,或有猫狗在绿荫里静卧,此情此景真是应了“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的意境。

乡下粉红的、浅紫的牵牛花随处可见,有时,它们会见缝插针地爬上篱笆,在清晨的微风里,开出大朵大朵沾染着露水的花朵,这时的篱笆远远望去,就像一匹栩栩如生的大花布。篱笆配上花,总是格外有味道。如果秋来的时候,篱旁再绽几丛菊花,那分明就是一首古诗了。古时文人都极有文艺范,篱笆多有入诗,唐寅就曾在诗里说:“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一方小小的篱笆在天涯羁旅的游子看来,就是无限的思乡愁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又是一种多么洒脱、恬淡的生活方式。

如今,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已很少有人篱下赏菊、隔篱思乡了吧。社会发展到现在,早已到了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但不管时光如何变迁,沧海如何桑田,那一架小小的篱笆,如今仍然静静地生长在乡间,无声地勾勒出一抹乡情。

许是幼时在乡间生活过的缘故,我一直对篱笆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在我的心里,它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它沾染着纯朴的乡野气息,生长在泥土的芬芳里。

(选自2014年7月2日《福州日报》)

葵 花

丁立梅

我总是要想到葵花,一排一排,种在小院门口。是祖母种的。祖母伺弄土地,就像她在鞋面上绣花一样,一针下去,绿的是叶,再一针下去,黄的是花。

记忆里的黄花总也开不败。

丝瓜、黄瓜是搭在架子上长的。扁扁的绿叶在风中婆娑,那些小黄花,就开在叶间,很妖娆地笑着。南瓜多数是趴在地上长的,长长的蔓,会牵引得很远很远,像对遥远的他方怀了无限向往,蓄着劲儿要追寻了去。遥远的他方有什么?一定是爱情。我相信南瓜是一个痴情女子,在一路的追寻中,绽开大朵大朵黄的花。黄得很浓艳,是化不开的情。

还有一种植物,被祖母称作乌子的。它像爬山虎似的,顺着墙角往上爬,枝枝蔓蔓都是绿绿的,一直把整座房子包裹住了才作罢。忽一日,哗啦啦花都开了,远远看去,房子插了满头黄花呀,美得让人心疼。

最突出的,还是葵花。它们挺立着,情绪饱满,斗志昂扬,迎着太阳的方向,把头颅昂起,再昂起。小时我曾奇怪于它怎么总迎着太阳转呢?伸了小手,拼命拉扯那大盘的花,不让它看太阳。但我手一松,它弹跳一下,头颅又昂上去,永不可折弯的样子。

凡·高在1888年的《向日葵》里,用大把金黄来渲染葵花。画中,一朵一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仿佛是“背景上迸发出的燃烧的火焰”。凡·高说,那是爱的最强光。在颇多失意颇多彷徨的日子里,那大朵的葵花,给他幽暗沉郁的心,注入最后的温暖。

我的祖母不知道凡·高,不懂得爱的最强光,但她喜欢种葵花。在那些缺衣少吃的岁月里,院门前那一排排葵花,在我们心头,投下最明艳的色彩。葵花开了,就快有香香的瓜子嗑了。这是一种很香的等待,这样的等待很幸福。

葵花结籽,亦有另一种风韵。沉甸甸的,望得见日月风光在里头喧闹。这个时候,它的头颅开始低垂,有些含羞,有些深沉。但腰杆仍是挺直的。一颗一颗的瓜子,一日一日成形、饱满,吸足阳光和花香。葵花成熟起来,蜂窝一般的。祖母摘下它们,轻轻敲,一颗一颗的瓜子,就落到祖母预先放好的匾子里。放在阳光下晒,会闻见花朵的香气。一颗瓜子,原是一朵花的魂啊。

瓜子晒干,祖母会用文火炒熟,这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那个孩子口袋里装一把。我们的童年就这样香香地过来了。

如今,祖母老了,老得连葵花也种不动了。老家屋前,一片空落的寂静。七月的天空下,祖母坐在老屋的院门口,坐在老槐树底下,不错眼地盯着一个方向看。我想,那里,一定有一棵葵花正开,在祖母的心里面。

(选自2015年1月22日《扬子晚报》)

[说文论道]

这是两篇记叙类文章,是已经发表在报刊上的美文。相信同学们肯定会有这样的感受:这种文章是作家写的。其实,蔡老师要说的是,这样的文章,你们也能写得出。

在蔡老师看来,无论是邓迎雪还是丁立梅,她们的写作和同学们的写作肯定是有所不同的。同学们的写作多半是命题作文,是被动作文,是从作文任务和题目开始的写作。而对于邓迎雪和丁立梅来说,通常情况下应该是自由写作,是自主写作,是有话要说,是有感而发,是有情想抒,是不写不能,是通过写作来展示人生的情怀,体现人生的价值与存在意义。当然,她们也会有应邀写作、约稿到期不得不写的苦恼,但这不会是常态。

虽然我们和她们的写作状态并不一样,写作水平与能力也不一样,但我们同样可以从她们的作品中得到阅读的收获,尤其是写作的借鉴。

请允许蔡老师以《篱笆上的风景》为例,先做一个静态的结构分析:第①②两个自然段,写乡村新扎的篱笆吸引着“我”,引发想象,并点题;第③自然段,补叙,宕开一笔,交代篱笆的乡间属性和初始作用;第④⑤两个自然段,重点铺写篱笆上的风景,展现出一幅幅迷人的图画;第⑥⑦两个自然段,在上文铺叙的基础上,抒发作者独特的感受,独有的情结,点明篱笆这一特别的风景的内涵与情韵。这样的构思,让人读后直想说:原来乡村的篱笆这么美啊!乡间的篱笆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更是一方风景,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纯纯的乡野味,美丽在人们的视野里,芬芳在人们的记忆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应呢?这和作者的写作有关,与作者的笔下生花有关。别以为所有的文章真的是信笔写来、妙手偶得、一气呵成,其实,在写作之前,作者也是有过一番思考、谋篇和安排的。“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之前必须有预设。每一篇优秀作品的静态结构呈现,其实背后正蕴藏着当初,特别是动笔之前的动态的构思与筹划。

所以,蔡老师不止一次提及过,文章好,往往是结构好;结构好的背后,其实是思路好。散文家张中行曾经这样说过:“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一生以真情、真知、真见益于后人的张老之言,我们当永远铭记。如果我们平时写作时,连一个提纲都不列,一个腹稿都没有,那就不仅对不住写作,也真的愧对这样的前辈了!

[前车之鉴]

告 别

(作为文题,必须在文章中让读者知道,你的“告别”是什么意思,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而这个故事里又蕴含着一个关于“告别”的什么发现或意义)

回不去的过去,总是在记忆中一遍遍重演。

——题记(这样的题记,基本没有意义)

云霄九天的太阳,高傲地挂在碧绿的天空之城。炽热的天光穿梭在一片片叶隙之间。顺着叶脉飘流的夏风,吹得周围“沙沙”作响,继而卷起树荫下三两根细小的烂枝,随时光舞动,再慢慢落下……(有这么修饰太阳的么?又何止是“云霄九天”?就那么喜欢“天空之城”,还一定要是“碧绿”的?这“夏风”是不同一般,但为了谁呢?)

夏日的风,将我吹散,是告别的时候了。(把“我”的什么吹散了?开始学会朦胧了。“夏日的风来了,告别的脚步近了!”像朱自清一样朴素,同样能够充满诗意)

喜欢独自一人,梳着过肩的小辫,套着一件卡通图案的短衬衫,脚下一双乳白色的帆布鞋,感受着大地隐隐的热度。背着双肩包,躲在幽寂的树荫下行走,时不时拭去额上细密的汗珠。夏日的风轻拂我的肩膀,带我走向红日的尽头。(“红日的尽头”在哪里?隐喻什么?)

渐渐地,渐渐地,身旁的行人越来越多。直到这一天,我才深刻领悟到,我走向未来的每一步,都走得好孤独。(“这一天”是哪一天?既然走得好孤独,为何你又“喜欢独自一人”呢?)夏日的风,将你我欢聚(刚刚还是“将我吹散”,怎么这会儿又“将你我欢聚”?),在陌生的面容中,我们学会了熟悉;在冷漠的世界里,我们学会了选择热情。

一阵阵轻柔的风,轻轻地触摸我的脸颊,顿时,炎热扩散到每一个部位。风轻轻掀起我的衣角,使我站立在细雨缠绵的天空下。兀自向前“飞行”,并迅速拨着时针,只觉得眼前一黑,像是湮没在无尽的梦魇中,一梦梦六年……(沙沙作响、卷烂枝舞动的夏风,怎么一下又“轻柔”起来了?这是一场梦境)

当我醒来时,下一个初夏再次出现。蓦然回首,昔时结伴而行的他们已与我渐行渐远,有些人甚至在一条条岔路口消失,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可我似乎并未感到忧伤,笑魇如花地与他们挥手道别。(是“笑靥”吧?你的“不必追”与龙应台的有什么异同?)

也许,是我太“年少”,还是该去告别。(你不是已经“挥手道别”了么?难道你的道别是被动的,“告别”才是主动的?你是“年少”,但文章中没看出你“年少”的“任性”,干吗要“告别”?)

不知不觉,初夏已转入暮年(是“初夏已转入暮年”,还是“夏天的暮年”?),一股狂热的热风又吹来了许多人。因为他们的存在,补上了孤寂落寞的残缺。大家的脚步杂乱去(应该是“却”吧?)步履如飞,各自粉嫩的笑脸上还略有一丝矜持。或许,这又是一场梦。

习惯了一群人嘈杂的声线,习惯了一群人“无耻”的嬉笑怒骂,习惯了一群人颓唐的流里流气……所有的故事,都将封锁在心底,希望飘至天边那一抹浅白色的流云。“如果云知道,我每次思念过一秒,每次哭过一秒,只剩下心在燃烧。”(“声线”是什么?连续三个“习惯”太概括了,前文中一处也找不到踪迹。“封锁在心底,希望飘至天边那一抹浅白色的流云”这句话前后的关联度不好。心在燃烧,心在乞讨,你就那么在乎这一切?)

两年后,初夏。大家的脚步不再那么杂乱不堪,行走的速度似乎更是迅捷。一颗稚嫩的心,渐渐学会了“海纳百川”,学会了更多的“传说”。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学会了后悔,后悔没有抓住时针旋转的方向,使我再次回归到梦境之中。(两年后,又初夏了!好快啊!你的梦境曾是“无尽的梦魇”,什么时候又有追求理想的梦境了?)

夏日的风,显得愈加猖狂。没有了温柔的抚摸,反而多了一股火辣辣的疼痛。是对我曾经懂得告别的讽刺吗?(夏风一会儿厉害,一会儿温柔,一会儿又猖狂,真的像一个人的情绪,总是那么起伏不定,难以捉摸。讽刺你的告别,这告别还要不要呢?)

在风中,我留下了一滴眼泪,泪水滴落面颊,被风吹散。仅此一滴…… (一滴泪,为谁流?为什么“仅此一滴”?)

夏日的风,曾将我们融合;夏日的风,现将你我吹散。

风别,就是,告别……(这风也真“风”了,翻手云覆手雨。怎么又来了一个“风别”?是风中的告别,还是风在告别?)

总批:

开始学会朦胧,这是青春闭锁期的表征;试图诗意化和碎片化,这是在摸索,在和过去的真率与简单作告别。除有意草率应付之外,文章总是一个人此时此刻最好的“心电图”。对很多14岁左右的女孩子来说,这常常是一段必经之路。从写作的实际发生来看,只有穿过这一厚厚的朦胧云层,才可能别有洞天。但有很多人穿不出来,从此便迷失其中。

教师或家长遇见这样的作文时,千万不能急躁。记住,好好地和当事人沟通。一定要知道孩子在思什么想什么,又是怎样去表达他的所思和所想的。然后,再结合这一篇非常具体的、事实上混乱的作文,进行分析比较,理出思路,重写作文。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和学生或孩子一起审清题意、架构文章,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这篇作文来说,小作者的母亲和孩子做了一次和风细雨的沟通,然后,孩子非常高兴地接受了母亲的指导,对整个文章的写作在结构上做出了重要调整。比如,原本千字的文章被分成了十几个自然段,这有点太碎太多了。通常情况下,文章段落多少的安排是以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作为取舍的。会写作的人一般有个经验,那就是,决不只写一段或简单地写三段或其中有些段落的长短悬殊特别大。600字左右的文章,通常5到6个自然段为宜;800字左右的文章,通常7到8个自然段为宜;千字左右的文章,通常8到10个自然段为宜。

段落数量不是关键,适当地多一点、少一点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关键是当你审清题意并决定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后,行文的布局安排。比如,开头和结尾,正文有几个段落,段落之间如何过渡,前后文之间的人物和故事如何伏笔与照应,场景的安排与变换等。

这位小作者在修改时,还采纳了老师的意见,把题记毫不犹豫地删去了。与此同时,对题目反复审读后,她认为,应该通过“我”的文字、“我”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我”的告别是那么不容易,因为,我们有深厚的友谊。但仅有这一点,还是不够的,“我”必须长大,必须正确认识成长过程中的“告别”的丰富、“告别”的意义,让自己学会“告别”。有了这样的思考之后,文章的起承转合便有了如下的轮廓:

依然是通过倒叙为主体的方式展开文章,回忆的背景安排在自己熟悉的香樟树下——

骑着单车,穿行在一排排香樟树下,阳光透过枝叶间难得的缝隙,照在地面上,照在我的心里。我望着前方,似乎又看见了你和我拉着手走着,仿佛在走过无数个漫长的日子……

接着进入回忆,重点写了两个片断。

第一个回忆是:

“小涵涵,看,外面的天气多好啊,我们出去逛逛吧。”你欣喜地对我说。“唉,不想去,别烦我。”我不满地转过了头。而你伸手揉了揉我的眉心:“开心一点嘛。”“书上说,一切都是梦,都有告别的那一刻,是不是?”我一脸认真地看着你。“怎么会呢?我可是你永远的闺蜜哦。好啦,走吧。”说完,你拉着我就走。

春天来了,外面的天气真的很好,只见那香樟枝头的鸟儿欢叫着;草地上,麻雀互相嬉戏追逐着。一眼望去,田野里,各种花儿东一簇、西一簇地竞相开放着。瞧,连脚下的小草儿也歪着脑袋向我招首弄姿。

“真好,谢谢你带我出来散心。”“没什么,希望你开心一点嘛。”你牵我的手更紧了。

人生因为有朋友而变得阳光,人生又往往因为与好朋友不得不分手而变得阴雨绵绵。此刻的小作者就是如此。闺蜜就是闺蜜,用强拉散心的方法来化解愁闷,可见她们之间的友情非同一般。紧接着用“一转眼,春去夏来”,引出下一段回忆:

你说,“真喜欢这样的夏景!”,可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享受今天的二人游,老天便下起了毛毛细雨。我俩相视一笑,并没有立马逃回屋里去,而是手拉手、静静地立在细雨中。不一会儿,雨水滴落,滑过脸颊,带着丝丝凉意。“看,多么像泪啊,告别春天的泪!”“好啦,又来了,我带你去看荷花。”

来到河边,你指着池塘中央的那株荷花,是粉嫩的、羞涩的,花瓣紧紧裹着。目光一扫,发现其他的荷花也是如此,只是颜色、大小、高低不同。不约而同的是,我们都发现了左边那几朵正在绽放的荷花,无论何种姿态,都是那么迷人。

这段雨中赏荷的回忆很有情境感和画面感,感觉非常明媚,也更有一丝忧伤。在这明媚的忧伤中,小作者顺势纵笔,有了两人间的对话,情景交融般地议论抒情:

多美丽的绽放,那是向绿叶的告别,一次绚烂的告别。此刻,你似乎也在感受着我这个悲观主义者的情绪。我俩的小手紧紧拉着,两双眼睛对视着,就在那一瞬间,我们似乎都已经明白了什么。

一切都是相遇,就像我俩;而一切相遇又都必须告别,就像无限的春光不得不在告别中走进夏天,迷人的荷花不得不告别绿叶一样。不管你选择什么样的姿态,相遇注定就是一种告别。

我难过地对你说:“我俩的友情就如同这初夏的细雨,下得再缓、再慢、再缠绵,也有结束的时候。”

你坦然地说:“现在我相信书上说的是对的,是应该学着告别。你也不会永远陪伴着我的。”

而我却虔诚地说:“不,书上说的不全对。一切都是为——了——梦,都有告别的那一刻。”你满含着泪水,点着头表示同意。

毫不掩饰地说,虽然对于作家来说,或许不会这样去表达,但对于一个14岁的学生而言,能够这样去展开情景对话,又紧扣“告别”,且能如此前后呼应,在对话中体现两个孩子的成长与变化,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从结构安排上来说,由前文的场景描写不露痕迹地转入立意的诉说,对“告别”如此丰富与独到的识见,让读者,特别是蔡老师感到非常高兴。

最后的结尾,也没有仓促收笔,而是先由三个“也不会”推想,收拢回叙,延宕文意,然后,才用“收回思绪”的字样,回到开篇的香樟树下骑单车的自己……

时光荏苒。我或许再也不会等你将我的眉心舒展,笑着拉我出去散心;我和你再也不会站在雨中傻傻地笑着、看着;再也不会迎着雨去池塘边看那盛开的荷花……

收回思绪,一片香樟叶落下,落在我的单车上,又飘向了大地。

这是叶子向大树的告别吧!如此释然,如此洒脱!

我深吸一口气,车子依旧平稳地向前行驶着……

这不是一般的收尾,而是情景交融般的结尾,更为独到的是,在立意上又于不经意间再翻一层,借叶传情,寓意于叶。即使是“车子依旧平稳地向前行驶着……”,也让读者感到意味无穷。

这样的思路,往简单里说,就是一个以倒叙为正文主体的记叙文,清楚了然。但从文意的表达来说,恰恰是一波三折、渐次推进又不断地出人意料的精妙谋划。“起”得顺,“承”得好,“转”得巧,“合”得妙。当然,这篇文章的结构还可以有不同的安排,甚至可能有多种精彩的布局,大家不妨试试看。

[深度对话]

问:记叙文写作,常见的结构有哪些呢?

答:结构,在记叙文写作中,主要是指记叙文中组织材料和编排内容的具体形式,这是一种静态的形式。如果打个比方,应该是一篇记叙文的骨架,没有这个骨架,材料与内容就不知道该放在哪里,以及哪里多放,哪里少放,这里与那里该如何连接。

常见的记叙文的结构,由于划分的标准不一样,研究的维度不一样,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版本。蔡老师这里提及的是常用的、大多数人写记叙文比较喜欢的结构,当然,也是便于同学们理解和接受的结构。

最常见的是时空结构形式。这里有三种常见情形。一是以故事、事件的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安排材料,最初如何,接着如何,最后又如何,这是常见的时间贯穿式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清楚流畅,尤其适合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因为,人物的性格的丰富和精神世界的成长总要伴随着时间一步步发生和变化;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容易写成流水账,往往缺少悬念。二是以故事发生、发展的场景变化为序来组织材料,在家里,在路上,在学校……这是常见的空间变换式结构。优点当然是既突出典型环境,又强调故事与人物在环境中的变化,还易于诗意地表达;缺点是如果场景变化太多或者交代不清,很容易让读者理不清头绪,也会因为场景切换的不自然而显得生硬。三是将时间和空间糅合起来的结构形式,一般称之为时空交错式。小说写作中,这是惯常使用的。而在电影文学中,这种结构形式也被人称之为蒙太奇式。在记叙文写作中,因为所写人和事的复杂以及主题表达的需要,也常常会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常见的结构形式,还有并蒂花开式。这种结构是从说书人那里来的,花开两头,各表一枝。这一边写好了,再写另一边;这一桩写足了,再写另一桩。于是,有人说这就是并列式结构,只不过是两件事情之间的并列。在这个基础上,有人再次形象表述,索性就叫其“并蒂花开式”,一道题目下,分别写两件事,这两件事既可以性质相似,也可以完全不同,但都要围绕一个情感的表达或一个主题的呈现。而在实际写作中,人们又不再拘泥是两件事,也可以是两个场面,甚至可以是三件、四件事。与之类似但又有一定区别的是冰糖葫芦式结构。它的特点是明确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然后,在这条主线上展开大大小小各具特点和情趣的人和事。文章从整体上看,有点像市场上卖的糖葫芦。

其实,结构是人们研究静态文章之后的产物,真正动态的写作过程并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在结构上,而是放在如何安排结构上,放在如何通过结构的巧妙变化和精心组合,创造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阅读效果上。

问:情节和结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是犯糊涂的。情节是事情的变化和经过,而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前者是动态的,后者是静态的。安排文章的结构和安排故事的情节,事实上是两码事。原则上说,安排文章的结构,主要是指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过渡、照应,如何展开正文;而安排故事的情节,则主要是把故事写得曲折引人、扣人心弦。如果一定要找这两者间的联系,那就是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都有一个如何安排的问题。情节安排是在变化和丰富中取胜,而结构安排则是在形式和架构上呈现美。比如,如果老师指导你学会“巧借误会生趣”或“巧设障碍起冲突”,那就是在指导你如何安排故事情节,而不是指导你如何安排结构。

问:有些人的文章,起承转合非常自然贴切,这其中有没有什么秘诀?

答:秘诀还是有的,这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会写文章和不会写文章之间的差别。对于同学们的写作而言,就结构这一话题,我们除了要关心文章如何开头、如何展开、如何结尾这些比较大的方面,还要学习和借鉴能够使文章自然圆润、熨帖舒服的连接段与段、层与层、人与人、事与事、理与事、情与物等方面的技法。这里适当提示几个关键词:一是过渡和照应,二是伏笔和悬念,三是暗示和点染,四是总说和分说,五是点睛与蕴涵。当然,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提示,请同学们在写作中慢慢领悟和学习。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必须先想清楚然后再写。“什么叫想清楚呢?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是不是还有什么缺漏,从读者方面着想是不是够明白了……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有了确切的解答,这才叫想清楚。”这段话,虽然是叶老写给教师的,其实对于同学们写作文也一样适用,甚至是很重要的。

[写作有约]

1. 请以“享受阅读时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2. 请以“请你来试一试”为题,写一篇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文体不限。

3. 请以“爱上了写作文”为题,回忆自己的写作故事,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相关链接]

享受读书时光

张家港一考生

月光如水一般铺天盖地而来,给大地笼上了一层轻盈的薄纱。月儿弯弯,皎洁的光辉洒落在书页上,弥漫着一种别样的美丽。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悄然走进文学的世界,我的心格外宁静,仿佛置身其中,看见阿发点篙的身影,小伙伴们清脆的笑声也一直萦绕在我的耳旁。

我渐渐醉了,豆麦的清香,自由清新的空气,跳跃着的是一颗无拘无束的心。活泼的氛围带给我惬意的享受。走进一位文学巨匠——鲁迅,我开始触摸你的灵魂,开始与你交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你对自由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那满腔沸腾的热血充满了对民族、对国家的无限的热爱!

走进鲁迅,从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页中,我贪婪地享受着,对你充满了留恋。我向往着自由新奇的世界,载着想象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中飞翔!

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个性鲜明的人物一个个向我走来。祥林嫂、阿Q……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许多。对我而言,阅读不仅仅是享受,更是一种曼妙的滋味,轻轻咀嚼、品味,唇齿间尽是淡淡的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我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让我们预习《社戏》,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邂逅鲁迅,只知道那个夜晚的月亮特别明亮,散发着无限的光明,静静地给予我温暖,给我带来别样的、幸福的享受。

享受读书时光,如同捧着一弯明月。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开始理解,开始感受;渐渐明亮,渐渐高远……

[下讲预告]

写作是语言艺术

猜你喜欢

篱笆葵花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葵花王冠
围篱笆
葵花之门
如何写好记叙文
葵花 外一首
篱笆城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葵花点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