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笃信科学救国的曾国藩后人

2015-05-25古滕客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5期
关键词:怪癖西南联大小节

古滕客

曾昭抡(1899-1967)是曾国藩的曾侄孙,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化学学科的奠基人和领导者之一。他自奉甚简,不修边幅,不注意小节,还有很多“怪癖”,很有一副名士派头。

某天乌云密布,曾昭抡带着伞出门,走了不久便下起了雨,且越下越大,他全身都被淋湿了,却仍然提着那把没有打开的伞一直往前走,直到有人提醒,他才把伞打开。有人看见他站在北大沙滩红楼前,和电线杆子又说又笑地谈论化学上的新发现,让过往行人不胜骇然。

在西南联大时,教授们的工资时常到不了位,而物价又是满天飞,没有吃穿是常有的事。新校舍又是在坟地中开辟的,泥土松软,一双鞋子穿一个雨季就烂了。

有一次,两个女生走夜路,隐约听到后面有异样的脚步声,大着胆子回头一看,发现后面走着的是曾昭抡教授,只是他的鞋子前面张了嘴,后面开了口,前后见光,走起路来就有了踢踢踏踏奇隆的动静。同学们都戏称曾教授的鞋子“空前绝后”,等到脚掌部分再磨穿,就真的是“脚踏实地”了。

曾昭抡的学生苏勉曾说:“曾先生始终是一个学者,他始终相信科学救国这一点。”据苏勉曾回忆,从他1943年进入西南联大化学系的第一天起,他所见到的曾先生,始终穿一件带污点的蓝布大褂,有时套一件似乎总是掉了纽扣的粗糙的白衬衫。鞋子总是露出脚趾头和脚后跟,“脱下来,袜子底永远破个洞”,头发乱蓬蓬的。

西南联大时期,曾昭抡在路上见了熟人不搭理是出了名的,因为他总是在想化学上的事情。其实,曾昭抡平日里走路总是低着头,不是真不理人,而是根本就没看见。有次为了参加中国化学学会的年会,他从田野考察回来,仍穿着沾满泥点的长袍,脚着草鞋,踏上讲台,根本没有想到个人形象。

有次在家吃晚饭,曾昭抡不知怎的,心不在焉,拿着煤铲到锅里添饭,直到夫人发现他的饭碗里有煤炭,他才知道。曾昭抡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到家里,保姆甚至不知道他是主人,把他当客人招待,见他到了晚上还不走,觉得奇怪极了。这是个笑话,也是真事,说明曾昭抡“志”不在家。

费孝通是曾昭抡的忘年交,他在评价曾的种种“怪癖”的表现时说:“在他的心里想不到有边幅可修。他的生活里边有个东西,比其他东西都重要,那就是‘匹夫不可夺志的‘志。知识分子心里总要有个着落,有个寄托。曾昭抡把一生的精力放在化学里边,没有这样的人在那里拼命,一个学科是不可能出来的。现在的学者,当个教授好像很容易,他已经不是为了一个学科在那里拼命了,他并不一定清楚这个学科追求的是什么,不一定会觉得这个学科比自己穿的鞋还重要。”

曾昭抡为什么有这么多“怪癖”呢?因为他太忙了,需要做的事非常多,一般很少考虑自己在一些小节上会不会被大众接受,这是他“怪癖”的原因之一。其次,曾昭抡还是个有个性的人,说话办事喜欢特立独行。一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很“怪癖”,而他觉得正常不过。

曾昭抡的“怪癖”当然不是优点,然而,这种“怪癖”却使我们看到了他的灵性和思想。一个“怪癖”的曾昭抡,比一个虚伪的绅士要可爱得多。

(责任编辑:亚闻)

(邮箱:2003xyw@163.com)

猜你喜欢

怪癖西南联大小节
快把我哥带走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素粉欢型show
西南联大研究的现状及反思
十大天才怪癖
读懂孩子“怪癖”背后的压力
节节草的秘密
啄羊鹦鹉有怪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