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音在诗词中活起来

2015-05-25胡素鸿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仄声阴平古音

胡素鸿

一直以来,中小学语文教材对古书中一些字的读音都是遵照国家语委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即按照现代语音标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做减轻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不需要了解复杂的古音;同时也预防了学生重文轻质的倾向,使他们不纠缠于“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式的问题。不过,我们也得看到,这种古音今读的现象对引领学生涵咏品味古诗是不利的。

从古至今,吟咏是人们抒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从《论语》中孔子赞同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到《世说新语》中所载的阮籍“嘐然长啸,韵响寥亮”;从陶潜的“登东皋而舒啸”,到苏轼的“何妨吟啸且徐行”,都可以看出吟咏是人们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吟咏更是从古至今青少年学习诗词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不完整的语文课。清代桐城派古文大家刘大櫆就提出了“因声求气”的观点,他进一步阐释说:“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既然是因声求气,那么“因”什么样的“声”更能体会出诗词的神韵?当然是这个字的古音,也就是创作者当时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汉字以音形义为一体,不同字的读音、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表意都不相同,神韵自然也就不同。让古音在诗词中活起来,可以通过这种“不同”达到和古人充分沟通交流的目的,体会古诗独到的音韵之美、神气之美、意境之美。

吕叔湘先生曾说,如果让朱熹走到孔子的那个年代去,任他《论语》再熟,他也听不懂孔子在和弟子们说什么,可见古今语音的差别。好在从清朝开始,我们就有许多卓有成就的语言文字学家,他们通过不懈的研究,弄清楚了好多汉字的古音和古义。今天,我们记住一些重要字的古音,也不是太难的事。

古诗词中有一些情况,尤其需要按照古音来读。

一、需要以古音押韵的时候

自唐以后,古人作诗多以《平水韵》为准入韵,平水韵是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基础上产生的。由于年代久远,一些读音和后代不尽相同,平声韵部中,比较明显的是“六麻”、“九佳”、“十灰”、“十三元”几个韵部。比如说我们经常在古诗见到的“斜”字,属于“六麻”韵部,做韵字的时候,需要读成“xia(阳平)”音。而在杜甫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中,从押韵来看,“回”字当读如“huai(阳平)”音。

在古音押韵的问题上,楚辞尤为有代表性,姑且以屈原的《离骚》为例。我们都知道,楚国因为地域、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形成了以“楚声”为音韵基础的楚辞。因为独立,好多读音的差异更为显著。比如,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

“降”字读如“hong(阴平)”

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

“巷”字读如“hong(阴平)”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御”字读如“ya(去声)”

还有一些,不一一列举。

二、平声韵古诗出现仄声韵字的时候

古音中,有一些字的读音属于通音,既可读成平声,又可读成仄声,视需要而定,这些字不是很多,如“看”、“听”、“醒”、“浪”等。但要知道的是,古诗中绝不可能出现以平声字入韵却出现仄声韵字的情况。一旦看到现代汉语中仄声字出现在平声韵的古诗中,就要格外注意了。如果一定按仄声来读,就会显得晦涩别扭,破坏了古诗音节和谐流畅、琅琅上口的美感。比如: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全诗的韵脚是“难”、“残”、“干”、“寒”、“看”,属于平水韵中“十四寒”韵部。最后的“看”字当读成阴平。同样,杜甫的《月夜》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看”字也当读成阴平。可是,在李商隐另一首《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中,“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的“看”就必须读成去声,因为全诗都是以仄声入韵的。

咏怀古迹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里,“论”字读成阳平,理由不再赘述。

三、需要以平仄声来体现格律诗的规则的时候

格律诗又称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每一句诗、每一个词都有严格的平仄要求,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在七律中,每句的第二、四、六个字必须符合律诗的平仄要求。有一些字如果出现在韵部里,我们必须依照律诗的要求,该平则平,该仄则仄,不可以以现代汉语的读音为准。比如: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四句如果“教”字读成仄声,那整个句子的平仄就成了“仄仄仄仄仄平平”,这在律诗中决不允许,因此,“教”字需要读成阴平。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如果第二句中的“思”字读成阴平,那么“思华年”在平仄上就成了“平平平”,三平尾是律诗的大忌,因此此处该读成仄声。

四、遇到古代的人名、地名、少数民族名称的时候

按照古音来读古代的人名、地名等是对古人的尊重。固然,今天我们怎么读古人都无法穿越到当今告我们侵权,但既然他们原本就叫这个名字,我们有什么权力随意更改呢?所以,我们不能把古题乐府“燕歌行”的“燕”字读成仄声,不能把王昌龄《从军行》中的“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中的“谷”字按今音来读,而要读成“yu(去声)”音;不能把贾岛《渡桑干》中“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中的“并”读成仄声,而要读成平声。

五、面对入声部韵的古词的时候

蒙古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之后,对语音做了一些新的规定,最大的改变就是“入派三声”,把入声字归入到“平、上、去”三声部中,所谓“欲作乐府,必正言语;欲正言语,必宗中原之音”,从此之后,入声字在北方地区渐渐弱化。普通话以北方语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当然也就没有入声字了。现今,也只有江浙、江西、两广等部分地区的方言还保留着入声读音。

有一些词牌,是要求以入声字用韵的,如出现在中学教材中的《念奴娇》、《满江红》、《桂枝香》等。入声字的读音特点是“短促急收”,表现一种激烈奋发、紧张高亢的情绪。可是,我们听一些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朗诵《念奴娇》等古词名篇时,因为不了解入声字的特点,偏偏在每句的韵字上拉长音来读,以形成音节上的连绵不断的气势,这恰好违背了古人填词的用意。试想,苏轼被贬黄州,人生跌入低谷,面对长江壮丽的自然风光,面对传说中的赤壁古战场遗迹,想到周瑜年少得志,统率东吴大军和曹操决战的意气风发,再看自己年过不惑,一事无成,怎么能不慷慨激愤?《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入声用韵,正适宜表现这种情怀。读的时候,我们在韵字上要有意短促急切,以充分体现东坡学士内心的狂热、不平、焦渴和追慕的情感。

猜你喜欢

仄声阴平古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偷渡阴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吟出古诗之美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
调域和时长对韩国学生感知阴平和去声的影响
从中古音看陕西紫阳县方言声母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