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行记

2015-05-25韩序

流行色 2014年10期
关键词:大漠莫高窟颜料

韩序

敦煌,上古为三危之地,春秋时称瓜州,及至汉代设都改为敦煌。“敦,大也;煌,盛也”。盛大的敦煌,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的交融燃点了人类文明之火,经历了千百年的孕育开拓,时空展延至今,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丝绸之路上闪烁着永恒的光茫。如今,荣辱兴衰已随风而逝,留下的,唯有千年的敦煌,依旧在隐约驼铃的宁静中守望着往昔不朽的文明。开启那尘封的记忆,神秘的佛影,幻化的壁画,古老的经卷,飘逸的飞天舞袖,曼妙的乐舞身姿……一场大漠中的探寻,在色彩与线条的乐章里,体会过往的时光和艺术的魅力。

敦煌的日出是天宇的一场色彩交响曲。花絮似的云霞闪烁着金红的光彩。旭日辉映着朝霞,金色的光芒倾泻出来,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随着太阳的升起,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随着风的吹动,云烟四散,远处的沙山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陶醉在这样的景色霞光之中,是人生中的难得的体验。

敦煌火车站建成于2008年,全新的火车站集现代的客运设施和传统意蕴的建筑设计于一体。整体建筑十字对称,以“汉唐流韵”作为建筑造型立意,采用了敦煌石窟、汉唐壁画中的城楼和城垣的斜墙、大屋顶建筑元素,青灰色的彩瓦屋面、暖黄色黄洞石斜墙、亚光铝合金明框玻璃幕墙,居高临下,气度恢宏。

光的变化带来决然不同的感受,天空不同的色彩使火车站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在金黄色日出天空的笼罩下,敦煌火车站温柔而静谧;而在正午时分湛蓝天空的映衬下,这栋仿古的新建筑显得庄严而又生机勃勃。

色彩之旅首站: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根据唐代碑文记载:公元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笃信佛教的东阳王元太荣与建平公于义先后出任瓜州(敦煌古称之一)刺史,莫高窟的开窟造像由此兴盛起来。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藏经洞的发现震惊了世界,敦煌进入世界视野。

九层楼: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

以洁净的沙色,沉稳的朱红色为主调,映衬着绿洲的树木,碧蓝的天空,莫高窟的外景辉煌大气,肃穆雄伟,这种尊贵典雅的神圣气氛,将人不自觉的带入一个神圣超脱的佛国世界。

经久不褪的莫高窟外墙壁画,其色彩凸显出和谐之美。敦煌壁画用色讲究“艳而不俗、浅而不薄”。纵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色彩极其和谐,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敦煌壁画中,色彩固然丰富绚丽,却不喧宾夺主。“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肃穆之感油然而生。

盛唐时期是敦煌壁画最繁荣,艺术水准最高的时期。其色彩配置合理、技巧纯熟、层次分明、色彩浓厚,形成了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壁画色彩对比鲜明,主要以少量的石红、石青、石绿对比使用,光彩夺目富有动感。呈现出热烈、欢快、振奋、无限生机的博大情怀。大量采用了素壁为底,以素壁的土黄色为主,少量的土红与石绿在其他色相的间隔下产生对比,素壁底上突出了褚石与石绿的色相对比,整体视觉效果协调,丰富了视觉变化。在土黄色的素壁底上山水背景多是以石绿为主进行晕染的,鲜艳的石绿与淡雅的素壁形成的色彩对比,形成富丽堂皇的风格与高雅的格调。

同样在盛唐时期,颜料种类的增多,色彩配置有了更为多样的组合方式。红、绿、蓝相搭配置、黑白色的巧妙运用、调和色运用广泛引人注目。素壁画中大面积使用的石绿相互对比,橙色、赭石,以及无彩色系中的黑白等色作为辅助的色相。基调清新且充满活力。盛唐画师用色的大胆创意与极高的审美情趣显露无疑。典型敦煌壁画的色彩风貌,色阶分明,立体感强,使观赏者在心理上产生与视觉同步的感应,领略到快感和美感。

窟内壁画虽不能摄影,但傍晚时分的莫高窟崖壁笼罩在暮色下,却更显迷人。

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馆中,可以看到敦煌壁画颜料的仿制和研究。

中国绘画有传统的“五色说”,青、赤、黄、白、黑,可称为五正色、五方色或者五彩。敦煌壁画就是采用这种中国传统色彩体系绘制的。其中的白色颜料主要采用混合方解石和滑石等,有时还会对白色颜料混合铅丹或者雄黄显示淡红色;而红色颜料中朱砂、铅丹、红土等较多用;青色颜料是珍贵的青金石,敦煌一带不能产出,有时会混合其他青色颜料一起使用;绿色常采用铜绿和石绿等绿色颜料。也有与蓝铜矿和暗绿青混合使用的;石黄为黄色颜料的代表性颜料。

敦煌壁画之所以能呈现如此丰富的色彩效果,还在于“鲜明色”与“调和色”的相互关系。“调和色”无论是黑、白或灰色,都不是以纯黑、白、灰色呈现出来的,而是有冷暖、明暗、色相等色彩倾向的不同调和色构成的微妙的色彩,“无彩色系”一旦与“有彩色系”相配合就会使它们本身也呈现为一种色彩。如敦煌壁画中黑色透出发蓝、发绿、发褐的不同倾向,同样,灰色系、白色系等也呈现出冷暖、明度、纯度等不同的色彩倾向,构成敦煌壁画丰富的色彩微差。

色彩之旅第二站:西千佛洞&榆林窟

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区西南35公里处、党河北岸的崖壁上,因地处莫高窟之西而得名,与莫高窟仅隔一道鸣沙山。现存洞窟16个,大都为北魏时所开凿石窟的结构、彩塑、壁画艺术风格等与莫高窟体系相近,因而也成为敦煌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敦煌市西南行至阳关途中,道左不远处即为党河,河床北岸为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尽头的河床北岸陡崖上。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浓荫蔽天,崖下滩地红柳丛生,古木参天,涓涓小溪流过,环境清幽。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城南70公里处。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其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与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历来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是仅次于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宝库。榆林窟的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精美的佛和菩萨画像,有场面宏大的佛教故事画,有种类繁多的花卉禽兽,有极为精致的装饰图案。自唐至元,历代留有不少佳作。

站在党河边上,享受万籁般的宁静。河水流淌的生动,戈壁寸草不生的宁静。都有着纯粹的美,是令人叹服的奇特风景,戈壁有其美丽的理由。远离城市的喧嚣,仿佛心灵获得了补给。即使在深深的沙漠之下,也有淙淙流水,只是全身心的探索,置身其中,那些色彩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这些大自然的杰作,堪称鬼斧神工,奇妙无穷。

色彩之旅第三站:鸣沙山&月牙泉

“大漠孤烟直”,这首王威的诗句道出茫茫大漠的粗狂和强毅。

自古以来大漠戈壁,人迹罕至,只有黄沙漫漫,驼铃声声。但那碧蓝水洗般的天空,星星点点的绿洲,艳丽的织物,却不断吸引着远方的游客。沙漠中闪光的金色和天空的冰蓝,苍凉雄奇的景象比之江南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趣。那些最淳朴、最本质的颜色一一大漠的色彩,可以带来心灵上的轻松和幸福。

鸣沙山连绵的沙山层次分明,丘脊平滑流畅,迎风面沙波似水,背风坡落沙如泻。月牙泉清澈明亮,涓流不息。

傍晚时目睹大漠落日的绚丽,夕阳染沙的缤纷,沙丘的轮廓渐渐模糊,金色大漠雄浑壮观,有着无限风光。

大漠中的色彩之旅第四站:党河夜景

党河这条由祁连山冰雪融化进入敦煌的母亲河,雪融清流,宛如玉带般穿过敦煌市内。夜晚来临时,党河风情线处处呈现出梦幻般的迷人景色。这炫目的霓虹灯,这清澈深邃的河水,这绚丽醉人的夜色,为这场大漠中的色彩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猜你喜欢

大漠莫高窟颜料
打翻了颜料瓶
在颜料中乘风破浪
大漠千年
莫高窟,走过千年
大漠落日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
颜料抹在了脸上
大漠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