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2015-05-24朱世强戴文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2期
关键词:危重颅脑监测

黄 剑 朱世强 戴文伟 李 波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诊治中的应用

黄 剑 朱世强 戴文伟 李 波

目的 探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22例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危重患者, 其中61例采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试验组), 另外61例结合患者表现、体征、影像学等资料采用传统方法评价颅内压(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应用效果。结果 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6.96±1.38)分, 明显优于对照组(5.17±0.82)分, 并且前者预后良好率(65.57%)显著高于后者(47.54%),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诊治中应用效果显著, 利于患者预后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

颅脑外伤(craniocerebarl injury)是临床上的一种严重病症, 该疾病往往具有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多、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是人体颅腔组织、脑脊液、血液等内容物呈现稳定压力的一种表现[正常值为5.0~13.5 mm Hg(1 mm Hg=0.133 kPa)]。一旦患者颅内压持续升高, 就会累及病情持续恶化, 甚至造成神经损伤, 形成脑疝、库欣反应综合征等严重病症。这不仅影响手术操作、预后疗效, 而且还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此, 为了探讨颅内压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诊治中的重要价值, 本研究就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危重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效果, 进行详细探讨分析, 现将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抽样选取122例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根据其颅内压监测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1例, 男39例(63.93%), 女22例(36.07%);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49.26±8.34)岁。试验组61例, 男37例(60.66%), 女24例(39.34%);年龄27~68岁, 平均年龄(48.96±7.98)岁。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 如性别、年龄、学历、疾病史、疾病类型、严重程度、治疗方式等, 经统计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检查, 有明确脑挫伤、出血等异常表现;②成年患者且年龄<70岁;③术前颅内压均相对稳定正常;④无相关手术禁忌证;⑤患者拥有自主意识, 容易沟通;⑥坚持完成治疗, 积极配合;⑦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原发性急慢性心肺功能异常者;②器官严重缺陷者;③特殊患者, 如妊娠者、哺乳者、糖尿病者、精神异常者等;④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⑤不同意接受研究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术中均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心率、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 并定时检测尿量[1,2]。两组采用不同方法监测评价患者颅内压, 一旦发现颅内压升高, 及时予以降压治疗。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方法评价本组患者颅内压, 主要是通过患者临床表现、体征指标、影像学资料等进行[3]。

1.3.2 试验组 本组患者于术中安置颅内压监测传感器,使用光导颅内压监护仪对患者进行额前角侧脑室、脑实质、硬膜下腔置管等部位[4], 持续监测颅内压2~10 d。

1.4 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6个月采用GOS进行评价[5,6], 主要内容包括死亡、植物状态、残疾和预后良好等, 总分15分。评分越高, 表明预后越良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O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GOS评分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 两组GO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 试验组治疗6个月后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预后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OS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GOS评分比较(, 分)

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P<0.01;与对照组比较,bP>0.05,cP<0.01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6个月后 t P试验组 61 4.69±0.72b 6.96±1.38ac 11.4900 <0.01对照组 61 4.57±0.68 5.17±0.82a 4.3990 <0.01 t 0.9464 8.7091 P >0.05 <0.01

表2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n(%)]

3 讨论

颅脑损伤一般都是由外力导致头颅受伤而引发的疾病,通常是头部软组织损伤、颅骨骨折和颅脑损伤, 致病原因多由车祸、事故、跌伤等造成。头部快速撞击不能移动的硬物或突然减速运动也是常见的颅脑损伤原因, 受撞击的一侧或相反方向的脑组织与坚硬而凸起的颅骨发生碰撞时极易受到损伤。严重的颅脑损伤会牵拉、扭曲或撕裂脑内的神经、血管及其他组织。颅内压力增加将脑向下推移, 迫使上部的脑组织和脑干进入与之相连的孔道, 造成脑疝等一系列严重病变[7]。因此, 持续监测颅脑损伤危重患者的颅内压, 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均有着积极临床意义。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是目前监护危重患者的常用监测技术之一, 主要是通过光纤探头将感受到的颅内压变化, 转换为光信号反馈给监护仪, 再经光电转换为颅内压数据, 来实现动态监测颅内压变化情况的监护目的。与传统颅内压评价方法相比, 临床优势有如下几点:①降低了客观因素影响颅内压的偶然性;②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能够更全面的了解患者颅内压数据, 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患者颅内压的变化规律;③可实时监控患者颅内压情况, 提高无症状颅内压升高的检出率, 以便及时治疗;④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能够为手术治疗及预后康复提供更为科学的临床依据[8]。并且,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还具备操作便捷、简单方便、并发症少且监护时间长等优点, 可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升高的危险,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预后。

本研究表明:对颅脑损伤手术危重患者行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后, 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康复均较为理想, 与传统对照组相比, 临床优势显著, 值得大力推广。与诸多相似文献结论一致。如邱炳辉等[9]研究显示:持续颅内压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疗效确切, 有效防止患者颅内压升高。 再如范仕兵等[10]研究显示:有创颅内压监测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生存率。

总之, 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可有效防止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升高的危险, 尽早发现颅内压变化趋势, 从而利于患者临床诊治的对症进行, 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康复。

[1] 童挥,赵胜.有创颅内压监测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19):4912-4913.

[2] 龙连圣,辛志成,王伟明,等.有创颅内压监测在创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临床救治中的作用.中国急救医学, 2011, 31(3): 274-276.

[3] 施栋良,董吉荣,蔡学见,等.术中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2):116-118.

[4] 白吉伟,李京生,刘佰运,等.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救治中的应用.中华创伤杂志, 2009, 25(4):317-320.

[5] 曹建辉,夏养华,刘英,等.有创、无创ICP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治疗的指导作用.山东医药, 2013, 53(39):37-39.

[6] 高亮.正确评价颅内压监测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地位.中华创伤杂志, 2013, 29(2):100-102.

[7] 管宇航.颅内压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应用进展.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1, 11(3):291-293.

[8] 王银生,张中原,张久蛟,等.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救治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3):279-281.

[9] 邱炳辉,漆松涛,曾浩,等.持续颅内压监测指导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临床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3, 29(9):933-936.

[10] 范仕兵,李骥,刘明东,等.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外伤中的应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1):52-53.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ritical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HUANG Jian, ZHU Shi-qiang, DAI Wen-wei, et al.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Dongguan City Dalingshan Hospital, Dongguan 52382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ritical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Methods Among 122 critical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under surgical treatment, there were 61 cases receiving continuous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experimental group) and another 61 cases received traditional intracranial pressure assessment based on manifestation, signs and imaging data (control group).Application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After 6 months of treat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much better 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 as (6.96±1.38) points than (5.17±0.82) points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it also had higher good prognosis rate (65.57%) than the control group (47.54%).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1 or P<0.05).Conclusion Continuous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contains significant application effect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ritical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This method is helpful for their prognosis and rehabilitation, and 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Continuous invasive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Craniocerebral injury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2.004

2015-01-27]

523820 东莞市大岭山医院神经外科(黄剑);广州市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朱世强 戴文伟 李波)

黄剑

猜你喜欢

危重颅脑监测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