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2015-05-22杨刚要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墨子技能院校

杨刚要

(黄河科技学院 新闻中心 民办教育研究所,郑州 450063)

一、墨子教育思想概述

墨子,名翟,是孔子之后又一个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与孔子的儒家学派并称为显学。

墨子一生都在从事“上说下教”的政治宣教活动,其活动中蕴涵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了很多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思想教育遗产。

(一)教育目的:培养“兼士”

墨子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在于人们“不相爱”,如果人们能够兼相爱、交相利,“天下祸篡可使毋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之人。他认为,教育就承担起培养“贤士”或“兼士”的重任,“贤士”的主要标准是兼爱,不仅要“厚乎德行”,还要“辩乎言谈”,更要“博乎道术”。“厚乎德行”是要求受教育者达到“兼爱”的思想境界与道德品行;“辩乎言谈”是为了让他们善于去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博乎道术”是让他们拥有兴利除害的能力,能够亲身投入生产实践中。墨子把教育的作用提升到为天下兴利治乱的高度,充分地显示了墨子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墨子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接受教育,即“上说王公大人,次说匹肤徒步之士”。他的教育对象不仅包括“王公大人”,也包括“农与工肆之人”,真正做到了“有道者劝以相教”。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他的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教育公平观。

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培养社会上层人物的精英教育思想相比,墨子的“有教无类”更为彻底、更接地气,把受教育对象扩展到整个社会阶层。他对教育对象受教前的品行及出身、天性、资质、等级、贫富、贵贱等并无明确规定,对所有自愿“修德进业者”均予以教诲。

(三)教学内容:突出技能

墨子为了把“王公大人”、“匹肤徒步之士”培养成“兼士”,达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创设了一套独特的教学内容。在对儒家教育内容吸收和扬弃的基础上,他突破“六艺”的教育范畴,不断丰富完善,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科技知识、军事技能、逻辑知识等内容,形成了以《墨经》为纲,《亲士》、《大取》、《非儒》、《杂守》等篇章为目,独具特色的、丰富的、系统完整的综合教材。《墨经》分名言、自然、辩术、政法、教学、伦理等十二部分,包括了当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全部内容。《墨经》成为墨子讲学的主要教材,主要的教学大纲。《墨经》的教学内容讲述的比较概况,而《亲士》、《非儒》、《大取》、《杂守》等篇章成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讲的比较详细。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敢于创新

在先秦诸之当中,墨子是第一个集中系统地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人。他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人的认知对学习知识的重要作用。他以唯物论思想为指导,对人的认知过程做系统的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认识论思想,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教育原则与方法。

1.“强说人”

墨子提出“不叩亦鸣”,提倡“强说人”的积极主动精神。他说:“不强说人,人莫之知。”孔子教人是来者不拒的,墨子则更进一步主张,对不来者也主动施教,这就是说教上门,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这种由教师强力推行的“劝说”、“劝教”的方式,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合理内核。

2.“述而又作”

墨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践并论述“创新精神”的教育家。他不同意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主张“述而且作”的创新精神。墨子说:“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他认为,对待古代文化应该采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扬弃精神,不但要继承文化中精华的东西,而且也要对现在好的东西进行创新,使好的东西越来越多。

3.“察类明故”

墨子提出的“察类明故”,就是善于通过类比,探明原理,即“以见知隐”,根据以知推测未知,根据可见现象,推测内在本质。他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分析客观存在的事物,鼓励学动脑子思考问题,分析各类事物之间的差别、因果关系,通过类比推理,强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探明事物的原理、本质。不仅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4.“强力而行”

墨子特别重视德行的锻炼。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要求学生“强力而行”,特别要珍惜时间,不虚度年华。他用“驷驰过隙”来形容光阴易逝,不可浪费。他还十分注重坚强意志锻炼,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意志需要不断磨炼才能够增强,否则就会衰退。

5.“量力所至”

量力所至墨子教学实践活动的普遍原则。他认为每个人的资质、能力、天赋不同,人要想学有所成,就应量力而为、深浅适度、繁简得当,选择学习合适的东西,否则学习太多的知识就会一事无成。

(五)教育作用:反对命定论

墨子认识到教育对生产的重要作用及教育受到环境的影响。他反对命定论,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决定人的富贵贫贱不是命,而是“力”的强与不强,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富贵,需要经过教育的培养。“夫岂可以为命哉?固以为其力也”,批判了“名富则富,名贫则贫”的谎言。同时,墨子还重视向周边的人事和社会环境中学习知识,认为在社会环境中必定有所染。他以染丝为例,说明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认识到教育对生产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教育能够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有一个陶工吴虑问墨子:“义耳义耳,焉用言之哉?”墨子反问道:“籍设而天下不知耕,教人耕与不教人耕而独耕者,其功孰多?”吴虑只好承认“教人耕者其功多”。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二、墨子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墨子的教育思想中蕴含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他被学术界誉为中国职业教育第一人。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创举,他在职业技术技能培养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扔有借鉴意义。

(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水平

“兼爱”是墨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兼相爱、交相利,是他的处世观、育人观。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培养大批“兼爱”的人,才能够达到济世治国的目的。墨子在教学实践中,不单传授生产技能,还十分注重对弟子的道德教育及职业操守的培养。他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行、能言善辩、具有操作技能的全才。他把道德品质放到了第一位,足见他对道德培养的重视。

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也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现代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不但要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更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实用主义”为目的。他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致力于兴利除害,希望达到“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理想社会。他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受教育对象等,都是与当时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都体现着“经世致用”的教育思想。“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致用”的内涵是“知行合一”。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经世”性特征。职业教育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关键,学习目的突出一个“用”字。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各行业对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新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设置专业,专业设置体现前瞻性

墨子认识到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的途径。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各种职业技能特别是农业生产技能高低限制着社会的进步。墨子根据当时时代的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科学技术知识、生产劳动技能等知识的传授,提高了民众的生产能力,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准,达到了利国利民的理想目标。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同质化趋势比较严重,特色不明显,时代感不强,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浪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主要由其专业决定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变化,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求,以专业和专业群的改革和建设为突破口,以点带面来为专业建设服务,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服务。

(四)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墨子在教学实践中,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实践教育的传授。他是工匠与知识分子的结合体,是我国古代第一位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有效结合的教育家。他不仅重视生产劳动,而且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并致力于探索、总结生产实践中的科学知识、实用技术,把这些手工艺经验和农业生产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水平传授给下层贫民阶级。他要求弟子参加生产劳动,也主张所有人都应该参加社会劳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也重视实践教学,但重视程度不够,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明显。“实践性和应用性”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突出特色,也是其核心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要增加实践课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机会,注重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应用能力

墨子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是著名的能工巧匠。正因为墨子是具有很高手工技艺的能工巧匠,才能把积累的丰富的技术技能知识传授给弟子,使得墨家弟子不仅能言善辩,更是能干善做。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职业技术教育专家,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中遇到的一个瓶颈就是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素质偏低,缺乏实践经验,产学研合作能力不足,这是高等职业院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保障。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就要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应用能力,把教师打造成具有职业技术技能的“能工巧匠”。

高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技术技能:(1)让学校实践就业基地进企业,企业研发中心进校园,校企共同打造应用型师资;(2)通过实施校企双方“双聘双挂”的举措,把企业工程师请到学校聘为教授,让学校教师走进企业担任兼职工程师;(3)让教师到企业挂职,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挂职,以此打造“双能型”师资,培养实践教学能力。

[1]毛礼锐.中国教育史简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王日新,蒋笃运.河南教育通史(上)[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3]潘月洲.论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69-71.

[4] 谷朝众.论墨子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J].兰台世界,2012,(10):64-65

[5]郑亮.墨子教育思想对推进高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6):6-9.

[6]刘丽琴.墨子教育思想的独特性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127-128.

[7]张幼林.论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8-10.

猜你喜欢

墨子技能院校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墨子破云梯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劳动技能up up!
墨子教诲青年
拼技能,享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