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东盟为先驱的区域经济合作历程研究

2015-05-22巩在峰吴艳妮蒋萍欧阳天凌

经济研究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

巩在峰 ,吴艳妮 ,蒋萍 ,欧阳天凌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a.哲学院;b.武汉学院,武汉430073;2.凯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凯里556000;3.长江大学,湖北荆州434023;4.贵州财经大学,贵阳550025)

以东盟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包括三个层次,即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东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以及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本文基于这三个层次区域经济合作,初步对以东盟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路径历程进行研究,探讨本区域经济合作,助推经济发展。

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

人们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或模式研究较多,学者们曾提出雁行模式、“10+3”模式等等。日本学者赤松要于1932年最早提出雁行模式,不过他提出这一理论是用以研究日本工业成长模式而不是研究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后来山泽逸平、小岛清等日本学者把这一模式扩展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提出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阶段论。这一理论展示了一个后进国家如何经过“产业的雁行形态的发展”[1],实现后来居上的目标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已从国际经济领域向国际政治领域渗透,揭示了日本-亚洲“四小”-东盟及中国沿海地区垂直梯度展开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并成为日本鼓吹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的依据。这一构想对亚洲经济发展的确发挥过重大影响,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中国迅速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一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说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新的模式,即“10+3”模式便应运而生。“10+3”模式就是指东盟十国与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合作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东盟和中日韩四个经济体都是平等的一极,不存在谁主导谁的问题,它们都平等地加入到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这一模式是替代雁行模式的较理想的模式,“符合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多极化的趋势,反映了东亚地区国际分工和产业循环模式从传统的一国主导的雁行模式向共同协作发展模式过度的客观现实。”[2]以上所阐述的雁行模式和“10+3”模式是当今影响最大的两个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现今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和分析除了以上两个模式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模式,如新自由主义模式、制度主义模式、依赖理论、“10+1”模式、“大中华”理论以及张蕴岭提出的四轮驱动模式和苏浩提出的胡桃模式等等,因学者们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最多最深入,也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二、东亚太和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

从国内外来看,研究东亚太和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学者较少,所见多以在研究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过程中提及到东亚太或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笔者曾发表《基于拓展DEA模型的东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一文。本文选定东亚太区域作为具体研究区域,该区域是指中(含港澳台)日韩和东盟以及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笔者通过自主构建模型对16个国家或地区的14个投入-产出指标的具体数据的分析完成了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区域贸易效率、互补性合作的研究,认为“以中国、日本、大韩民国和澳大利亚构成的有向箭体,以东盟国家构成的羽翼为主体的有向箭式的区域合作方式”[3]是东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未来发展最优路径。具体说来,有向箭就是指由中国、日本、韩国构成箭尾,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箭头,以东盟国家为有向箭的羽翼作为主体。这样,“不但能够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有效、高速连接,同时还能够推动整个东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进而推动整个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3]。泛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体现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到域外国家的过程,起初是“10+4”模式,即在“10+3”基础上又让南亚国家印度加入进来;2005年东亚峰会上又诞生了“10+6”模式,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加入,即二阶俊博于2006年提出的“扩大版东亚共同体”模式;2009年日本鸠山政府提出了甚至包括美国的东亚共同体战略,东盟国家后来又把俄罗斯拉进来;而后,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提出了“亚太共同体”,美国提出了环太平洋自由贸易区计划,更使泛东亚经济合作“10+6+X”模式趋于复杂。

三、以东盟为先驱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特征及其评价

以东盟为先驱的区域经济合作与欧盟和北美自贸区相比,具有内容和目标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各经济体地位的平等性、合作的开放性、平台的双边或多边性和步骤上的渐进性以及战略的出口导向型等特征。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主要经历了从雁行模式到“10+3”模式的过程。雁行模式是一种落后国家产业垂直梯度转移的附属性追赶型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利于落后国家吸收和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发挥后发优势,但却容易导致落后国家丧失主动性和独立性,缺乏创新性,形成对先进国家的依赖。为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努力探索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其中,“10+3”模式最有影响。如前所述,“10+3”模式与雁行模式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点是各个经济体都是平等的,各经济体之间的关系是协作性而非主导性的,这一特征符合经济发展多极化的趋势,因而赢得担心自己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更多东盟国家的欢迎。随着东亚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以东盟为先驱的区域合作又进一步发展到东亚太和泛东亚区域的合作。但总起来看,到目前为止,东亚经济一体化还处于双边阶段,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东亚经济共同体;而东亚太和泛东亚经济一体化更是美好的愿景,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无论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还是东亚太或泛东亚经济合作,都是以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体系为先驱者和奠基石的,并以“10+3”模式作为这一区域经济合作建设的主渠道。

总起来看,“东亚合作模式”具有的平等参入、循序渐进、求同存异、协商一致、共赢发展特征既不同于松散的、论坛性质的亚太经合组织模式,也不同于以一国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模式和以法德为轴心的欧盟模式。东亚经济一体化“要在坚持‘10+3’机制这个主渠道和平等协商、循序渐进的东盟原则的同时,发挥中日韩等地区大国的核心协调作用,并在这个主渠道的基础上发展和协调好与东亚共同体关系密切的区域外政治经济大国的关系,保持东亚共同体的开放性。……这是实现东亚整体崛起与提升东亚国际地位的唯一正确之路”[4]。可以肯定地说,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若能成功,不但将大大促进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而且将是对全球区域经济合作路径和发展模式理论的极大贡献。

[1]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世界投资报告(UNCTAD)[R].WORLD INVESTMENTREPORT,1995:258-259.

[2] 张雨.从雁行模式到“10+3”模式[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5).

[3]巩在峰.基于拓展DEA模型的东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21).

[4]全毅.东亚区域合作的模式与路径选择[J].和平与发展,2010,(6).

猜你喜欢

东亚区域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欧洲第一份研究东亚视觉艺术的西方语言杂志——《东亚艺术》
15000余种商品亮相东亚商品展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学霸“三小只”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