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松花江的休养生息战略任重道远

2015-05-20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5年4期
关键词:松花江流域松花江支流

松花江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流域面积达到55.7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达到762亿立方米,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同江三江口汇入黑龙江,是黑龙江在中国境内的最大支流。由于注入黑龙江这一条国际性河流,松花江的水环境质量牵动着各方面的神经。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国家在哈尔滨召开一系列“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决定采取一系列的防治办法、加强污染治理力度,让松花江放下环境负担,彻底休养生息,以促进全流域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另外,还与重点流域的当地政府签署责任书,实施污染减排目标考核责任制。2009年,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的指示精神,考核了淮河、海河、太湖、辽河、巢湖、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滇池等重点流域污染减排情况,进一步落实“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让江河“休养生息”,其内在实质即为 “以人文关怀江河湖泊,降低其污染负荷,让其生态活力得以恢复”。政府对污染减排的决心让松花江成为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示范区的战略构想成为现实。

松花江的污染控制与治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可能通过一两个国家五年规划实现污染全面治理和生态环境全面恢复。目前松花江的少数支流及城市内河水体污染依然严重;冰封期水体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急需进一步加强;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流域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环境监管及风险防范能力依然薄弱。

黑龙江省作为松花江干流的主要流经省份,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休养生息以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松花江污染防治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但是,松花江这条我国典型的重化工业污染的河流污染治理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还有大量的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开展。

振兴东北政策实施后,东北老工业基地GDP快速增长,但同时也付出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代价,其中比较严重的后果是松花江水环境污染加重。尽管休养生息使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松花江流域污染防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水质改善面临很大的压力。继续落实“让松花江休养生息”的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改善松花江水质,保护界河水质是黑龙江省当前环保重点工作,水污染防治仍然任重道远。

目前,松花江治污减排的潜力已逐渐减小,流域内还存在很大的环境风险,流域内的中小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面源污染比重上升,部分支流污染仍然严重,松花江出境水稳定达标还需做大量工作。

支流污染问题

松花江支流的污染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支流污染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松花江污染的全面解决。松花江流域继续实施“以支促干”流域治污模式,深化“河段长制度”,对阿什河、安邦河、倭肯河等严重污染的支流,按照限期指标进行综合治理,坚决消灭劣Ⅴ类水体。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农业面源污染是21世纪我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能否很好地解决,将直接影响21世纪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松花江流域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大,有效利用率低,大量残留的化肥农药污染流域水质,农药化肥使用量居高不下。城市工业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大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尚未得到有效处置,对水质影响较大。松花江流域分布有多个国家粮食基地和甜菜、马铃薯、玉米加工基地,粮食增产任务重,农业面源污染有加重趋势。同时,森林资源的破坏、草地的退化以及坡地的不合理耕种等原因,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水体水质进一步恶化。目前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工作形势严峻,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之间的矛盾,促使农业化肥等的使用量增加。另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相对较低的国际市场化肥、农药价格会促成农民多施化肥、农药,这将使松花江增加污染负荷。

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对松花江水环境污染和环境质量影响较大。随着全社会及各级政府对点源污染控制的高度重视,点源污染在松花江已经得到较好的控制和治理,而非点源污染,尤其是松花江流域的农业和畜牧业的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目前已成为影响松花江支流和干流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调查表明,化肥农药、畜禽养殖对松花江面源贡献率是高的,必须加以治理,才能使松花江水质有根本性的改善。

松花江水质全面达标问题

环境监测部门的数据显示,松花江流域内水质达标率偏低。“十二五”期间,国家将评水质评价指标由9项增加到21项,水质状况将更难满足水质功能区划要求,黑龙江省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保部将化学需氧量、氨氮含量纳入“十二五”水质测定的约束性指标,到2015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8.6%和10.4%。这个指标对黑龙江省压力非常大。由于冬季冰封期时间较长,导致的水量偏小、有机物降解缓慢等因素,造成冰封期水质变差。

松花江污染的科研与监测体系亟待加强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松花江流域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对有效治理松花江流域污染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缺少从全流域综合协调环境污染控制的对策及措施,使得松花江水环境改善进展十分缓慢。

因此,实施松花江污染防治规划,加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开发并实施有效的特征污染物削减技术,建立完善的松花江水质监控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对于保障松花江的水质安全与流域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与国内一些大流域相比,松花江的科研与监测体系相对落后,虽然已经加强了科研和监测工作及其投入,但基础差、起点低,松花江流域水质监测能力尚不适应国家对其水质监测工作的要求。沿江监测部门的监测工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监测仪器设备落后,尤其是有机污染物监测能力与环境管理需要差距较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现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相比之下,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引起水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而潜在的压力更大。其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对面源污染研究不够、污染负荷宏观估算模型研究不力、面源污染研究与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脱节、研究手段落后、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薄弱等。必须重视面源污染信息系统、加强人工模拟试验和3S技术运用、开展面源污染防治研究。

松花江水质的评价项目增加,实现理化项目的全指标分析,任务重。松花江要研究高锰酸盐指数、氨氮背景值影响和季节性变化特征,探索冰封期水质评价模式。逐步形成松花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的水生生物监测网络,把水生生物监测能力建设作为“十二五”能力建设的主要内容,纳入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松花江和界河黑龙江尚未建立全流域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指挥体系。松花江流域集中有大量的重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潜存大量的环境污染及事故风险。松花江硝基苯水污染事件的发生,更凸显全流域范围内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的不足,因此建立水质有机污染物和水质重金属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是保护界河黑龙江水质的需要。松花江流域环境监管及风险防范能力依然薄弱,“十三五” 期间这项工作应当有新的突破。

休养生息政策实施后,松花江水质改善明显。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松花江休养生息在“十二五”的积极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出来。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如阿什河、安邦河等松花江支流及城市内河水体污染依然相对严重,支流呼兰河、倭肯河和汤旺河的面源污染不容忽视。松花江冰封期水体水质安全保障技术急需进一步加强开发;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流域水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流域环境监管及风险防范能力依然薄弱,要不断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加大监管和治污力度以及技术水平,在不久的将来,松花江将会出现鱼肥水美的迷人风貌。

猜你喜欢

松花江流域松花江支流
松花江
自然灾害、农户传统风险管理手段与天气指数保险需求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产业生态系统适应性分析
基于一维水动力模型的洪水顶托影响分析
农业面源氨氮污染减排体系的构建及减排控制对策
松花江緑石硯
阿什河某支流河岸带草本植物重要性初步研究
松花江上
金沙江支流东川玉碑地遗址
超声强化混凝处理冬季松花江水有机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