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高考:为哲学打架

2015-05-14君操

读者·校园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黑格尔法国人咖啡馆

君操

“康德和黑格尔的信徒打了一架。”2015年夏天,法国波尔多地区圣日内中学,一群刚刚结束高中会考哲学考试的中学生发生了冲突。在考场外,一名事后被证实是康德信徒的考生喊了一句“黑格尔,闭嘴”,立刻引起了考生中黑格尔拥趸的不满,两伙人陷入混战。

据之后介入的当地警察透露,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当年黑格尔在他的《精神现象学》中对康德的理论毫不留情的批评。

这一幕,法国人自己也争论不休,叫好者称其“正是为真理而战的脚注”;不屑者则认为“世风日下,先贤脸面无存,再次证实中学哲学教育正在走回头路”。

在法国,高中毕业的哲学会考是法国学生一生必经的成人礼。由于法国大学不设专门的入学考试,学生凭借会考成绩申请大学,所以,法国高中的毕业会考相当于中国的高考。因为哲学在所有科目里用时最长、难度最大,所以它被称为法国高考的“皇冠科目”,也是所有考生最怵的科目。

每年6月中旬的一天便是闯关的日子。这一天,法国会有60多万名中学毕业生在4个小时里,逼迫自己像萨特一样思考。

2015年闯关的日子是6月17日。同往年一样,早上8点开考,中午12点结束。

文学类考生闯关的哲学作文题是:“尊重一切生命,是一种道德义务吗”“我是由我过去的经历塑造的吗”,另须对法国政治哲学家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的一段文本“无论什么时代,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着专断的信仰。信仰产生的方式不同,其形式和对象也会发生变化;但是完全没有信仰,那是不可能的……”做出解读。

“背哲学书”是日常功课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由拿破仑于1808年3月17日下令设立,其第一门考试科目便是哲学。

法国人痴迷哲学,哲学在法国的中学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与法语、外语、数学和物理这些功课的地位不相上下。法国普通中学的学生升入高中以后就开始分科,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选择文学、经济等课程。但是无论是哪一科的学生,哲学都是必修课,文学类的学生每周要上8个小时的哲学课,而经济和其他学科的学生,每周也要上4个小时的哲学课。

法国的哲学教育没有通用教材,主要由老师根据内容宽泛的教学大纲,按照哲学概念和主题来组织教学——训练学生对人生、社会、政治等领域的根本问题进行初步的哲学思考。在学习中,学生是自由的,只需在老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围绕某些概念和文本,对最具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

但会考时,4个小时内要完成一篇像样的论文,显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概念以及一定的写作技巧。这也意味着学生们必须阅读大量的哲学经典,了解一大堆“概念”和“主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牢记诸如“意识”“他者”“存在与时间”等概念的内在含义;还需研习康德、黑格尔、叔本华等先哲的著作。所以每年大考之前,法国书店里的各类哲学参考书、哲学概念记忆卡相当畅销。在法国,几乎人人都有过在中学时代背哲学书的经历。即便这样,哲学会考的平均分还是不尽如人意,也就在10分左右(满分20分)。

面对如此低效的学习,为什么法国仍要求其国民在年轻时,就开始思考深刻的哲学问题?

事实上,法国中学哲学教育并非为了造就哲学家,而是有意识地引导即将成年的少男少女们关注哲学问题,塑造具有自由精神、批判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的“开明公民”。因此,诸如“自由是否意味着不遇到障碍”“政治无须讲求真理吗”等这样高深抽象的问题出现在会考当中,并不令人意外。

无哲学,不法国

尽管哲学会考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但让人欣喜的是,“引导即将成年的少男少女们关注哲学问题,鼓励他们去思索、去批判”的努力没有白费。

从启蒙运动时期开始,浪漫的法国人就热衷于哲学了。今天的法国人依然保留了18世纪在咖啡馆、沙龙中讨论哲学问题的习惯,哲学爱好者经常会就一个问题在咖啡馆里组织一场非正式的辩论。哲学学者的课程和讲座,媒体上如著名的法国文化电台中的哲学节目,都很受欢迎。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哲学咖啡馆”在法国颇为流行。所谓“哲学咖啡馆”,就是街头普通的咖啡馆,每个周末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聘请一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类似于哲学沙龙。

经常组织哲学讨论的咖啡馆在巴黎有十几家,在法国有数百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在巴黎第4区巴士底狱广场的“灯塔咖啡馆”。这里是“法国哲学咖啡馆协会”的总部,定期出版《哲学咖啡馆月刊》,报道各地哲学咖啡馆的活动情况。各个哲学咖啡馆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活动方式又大致相仿。每次参加讨论的咖啡客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这里面既有教师和大学生之类的知识分子,也有企业职员和工人,甚至有刚从菜市场出来的家庭主妇。

每次讨论开始之前,主持人首先征求参加者的意见,确定一个讨论题目。题目可大可小,有虚有实,比如,“我们愉快吗”“你认识自己吗”“人们必须永远说真话吗”,等等。客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围绕着选定的题目自由发表看法。主持人适时引用几句名言警句,起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讨论到兴起之处,客人们往往不是叫一杯咖啡,而是大声招呼堂倌“拿纸笔来”,以便记下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也许有人会觉得法国人从学生时代起就要面对如此沉重的哲学话题,活得未免有点太累。其实,哲学思考虽然费脑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一位法国人谈到有关“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

猜你喜欢

黑格尔法国人咖啡馆
Be a Helper in the Meow Cafe猫咪咖啡馆的小帮手
黑格尔评理
黑格尔评理
差咖啡馆
开在黑白漫画中的咖啡馆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法国人吃得差又懒得动
水上咖啡馆
哈哈一笑
辩证法家的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