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让康熙皇帝说普通话

2015-05-14陈事美

读者·校园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官话咸丰口音

陈事美

中国的方言众多,如果不同地域的人用方言交流,跟“鸡同鸭讲”差不多。以前国家又没有推广普通话,怎么办?不急。以前虽然没有普通话,却有全国通用的官话,政府官员一般都讲官话。但是各地方言的存在异常顽固,口音也非常浓重。方言口音各异,便导致各种沟通交流的不便,还会闹出诸多误会,甚至会影响到升学或当官。

柳宗元讲话要靠翻译

自古以来,中国官场便有不得在籍贯和出生地为官的规定。此种规定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即古代官员与当地百姓常常因语言不通而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广西柳州做刺史时,对此就颇有感叹。他在《柳州峒氓》中写道:“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他在柳州时,必须与当地少数民族打交道,以致“愁向公庭问重译”,重译即翻译,柳宗元为了正常开展工作,不得不在办公室内设立翻译一职。

不仅柳宗元无法听懂当地方言,当地人也听不懂柳宗元的话。柳宗元到了柳州,就如同身处异国他乡,如果没有翻译,根本无法与当地人对话。说话用翻译,效率便会大降。柳宗元审案子,正常用时一个时辰,用了翻译后,得审一天,柳宗元别提多郁闷了。

说起来,柳宗元的老家本是山西运城,而他本人则是出生在京城长安,并长期在长安学习、工作。柳宗元既懂山西话,又会当时的官话(相当于普通话)。按说,柳宗元的普通话应该很标准,顶多有些山西口音而已。但广西那时极其封闭落后,很多少数民族连汉字都不认识,语言不通,也无法用文字沟通,搞得柳宗元常常抓耳挠腮,以头撞墙。

康熙不说北京话

清代的康熙皇帝无疑是影视屏幕上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人们熟悉的康熙皇帝,完全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帝王形象,却根本想不到,真实的康熙讲话很可能同赵本山一样,有浓重的东北口音。

清军入关十年后,康熙在北京出生,此时康熙的周围,也就是宫廷内都是说满语的人,这些人都是从辽宁迁移过来的。北京话在此时还没有真正形成,或是还没有真正产生影响力。可以想象,康熙的东北口音绝对比张学良还浓重。

康熙的祖籍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这个地方属于抚顺,与赵本山的老家铁岭直线距离只有100公里。康熙的口音不一定与赵本山的口音相同,但相似度至少会在一半以上。从康熙批阅的奏折上也可看出一二。如:“专治疟疾……连吃两服,可以出根。”这其中,“可以出根”实为“可以除根”,而东北话讲“除”就是第一声的“出”。

后来,随着满汉语言的快速融合,以及汉族大臣的大幅增加,此时在民间形成的北京口音才慢慢成为宫廷中的主要语音。但此时康熙年事已高,又是皇帝,不可能再学习北京话。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最经典的一个情节就是康熙晚年时训斥大臣,如果康熙用满口东北话指点江山,想起来是不是很搞笑?

曾国藩让人很郁闷

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对大清国的贡献可谓“杠杠的”。无论是谋略、学问,还是治军、做人,曾国藩都堪称“杰出典范”。但老曾的湖南口音过于浓重,很多与他打交道的人都有些犯怵,尤其是他的弟子、部下,领导的讲话听不懂,又不敢多问,但不搞懂又恐办事有误,麻烦更大,搞得下属备受煎熬。

李鸿章是曾国藩非常赏识的弟子,二人无话不谈,有时也会一同说笑。谈话间,老曾说了一句“冒得卵味啊”,李鸿章大惊,“卵味”!这不是下流的语言吗?老师怎么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李鸿章不明白,大胆求解,老曾哈哈大笑。原来,“冒得卵味”是湖南湘乡方言,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没意思”。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湘乡话在中国方言里属于极其难懂的,甚至难过潮汕话和闽南话。曾国藩一直到23岁前都没有离开过湖南,可以想象他的口音会有多重。生长在湖南,吃辣椒的饮食习惯造就了曾国藩敢言的性格。洪秀全起事后,曾国藩大胆上书咸丰皇帝,对年轻的咸丰帝不是批评就是抨击。为了达到情真意切的效果,老曾不仅写奏折,还要在上朝时说给咸丰听。这是成心不给皇帝面子嘛。

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曾国藩也不管皇帝爱听不爱听,对着咸丰就是一顿猛批。老曾太激动,语速有点快,平时听惯北京话的咸丰很不习惯,要不断叫停,因为根本听不懂这个湖南蛮子在说什么。满朝文武想笑又不敢笑。曾国藩没办法,放慢语速,一字一句地说给咸丰听。结果,咸丰听懂了,也怒了,大声斥责曾国藩狂悖,非要军机处给老曾治罪。要不是大臣拦着,老曾的脑袋非搬家不可。

康、梁事业很吃亏

民间有句话:“千不怕万不怕,就怕广东人说普通话。”在调侃之余,也确实道出了广东人普通话水平差的现实。清末有两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与梁启超。这两位广东老乡的普通话都不咋样,可谓半斤八两,两人在事业发展上也吃过普通话不好的亏。

雍正年间,清政府开始向全国推广“正音书馆”,尤其是在福建、广东地区,要重点推广北京官话,也就是所谓的“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康梁二人生于此时,想必普通话水平还是没有问题的。但康梁恰恰生于晚清,此时为北京官话正音的问题早已被荒废。

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梁启超是广东新会人,两地都是珠三角地区,直线距离只有七八十公里。两人既是老乡,又是师徒,还是政治同盟,平时两人交流,用粤语酣畅淋漓。但二人走南闯北,传播先进思想,只能自学普通话,他们的“广味普通话”也是一大特色。

最麻烦的是见皇帝。康有为到处讲,说光绪接见自己时,两人会谈了很久。这个说法连《清史稿》都被忽悠了。不过,当时的刑部主事张元济另有说法。他说,当时各大臣在外等候皇帝接见,康有为与荣禄大谈变法,荣禄听着直皱眉头,有些话根本听不懂。光绪单独接见大臣,与其他人都谈了很长时间,唯独接见康有为时,不到10分钟就结束了。到底谈了什么,别人无从知道,但光绪后来还接见了梁启超,完全可以做个参照。

梁启超见到光绪,也是推销自己的变法,但无奈光绪听得很费劲,只因梁启超说话发音严重不准,如将“考”说成“好”,将“高”说成“古”。有时梁启超讲一句,光绪还要问一句,甚至梁启超还要用手比画,或者还要用翻译。这情景,光绪的兴致早没了。但凡被皇帝接见后,按说都要赏个四品官,而梁启超只得到个六品顶戴。

可见,想要变法也要学好普通话。

猜你喜欢

官话咸丰口音
法国立法禁止嘲笑他人口音
咸丰帝:当庸人遇见大时代
别人都在说英语,只有中国人在说口音
你说话的口音反映出什么?
与曾国藩“掰手腕”的咸丰毕竟不是崇祯
咸丰:不惜身体爱美女
咸丰妙解写错字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