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函数和“六大定律”

2015-05-14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设计王静

中国西部 2015年7期
关键词:常态结构经济

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李后强 设计/ 王静

2015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是带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要求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会议关于新常态的论述,不仅对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更主要的是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建设都具有重要的长远性指导价值。那么,新常态新在何处、又有那些特点和规律?

新常态新在何处?

新常态是指由过去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是一个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时期,是一个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并行的过程,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时代、新的方式、新的趋态、新的态势。所谓经济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的变化,一是“形”的变化。只有质变才是创新。这里的质变指结构、元素、理念的变化。形变指方式、道路、举措的变化。新常态下,形式和内容都在变化,但本质上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经济新常态不是一个经济周期,而是一个经济时期,甚至是一个“经济时代”。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具有调整性、稳定性、长期性、全面性、深刻性、动态性、耦合性等特点。这是一个大洗牌的过程,是一个组织再造的过程,是一场“化学反应”,不是物理变化,因为有组织结构的变化。

对于一个特定的地区,经济新常态特征可以表述为“9+X”。这里,“9”指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9个趋势性特征”,“ X”指的是某地经济新常态的个性特征。9和X,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四川的省情是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发展不够、发展水平不高。换言之,四川经济具有“三非”,即非平衡、非饱和、非高端。四川经济发展不平衡,成都跻身国内一线城市,而民族地区还十分落后。四川产业发展依然不足,还远没到饱和的时候。四川好多产业都谈不上高端,还处在原料输出时代,附加值极低。

面对新常态,信心是关键。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对四川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是超越发展的有利时期。在新常态下,越是发达地区面临的挑战越大。四川民族地区幅员面积达30.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62%,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经济发展的回旋空间很大。就全省而言,成都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大些,而其他市州面临的机遇可能更大些。所以,不必患调速恐惧症,新常态对四川总体上讲,是机遇大于挑战,是利好。广大干部群众一定要有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在新挑战中迈上新台阶。

新常态函数

纵观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经济经历了四个阶段,或者说四个“常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6年的17年是一个“常态”,1966年至1978年的12年是一个“常态”,1978年至2012年的34年也是一个“常态”,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常态”,这是一个新时期、新时代。经济发展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一样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发展变化明显存在两个走势完全相反的函数曲线,即GDP增速递减函数和税收递增函数,这两个函数合称为“新常态函数”。两个函数的走向是分离的,呈现“剪刀差”,反映的就是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这是一个含时间的二元分布函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GDP增速曾一度达到很高程度。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12年再到现在,GDP增速从20%降到7.8%,再到目前的7.4%,存在一个明显的阶梯式下降趋势。这就是GDP增速递减函数,说的是增速的下降。

另一方面,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在GDP增速递减的同时,而税收却在递增。看经济发展质量,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税收占GDP的比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不高,改革开放后随着GDP增速的一路递减,税收占GDP的比重却在一路攀升。2013年全国税收占GDP的比重为19.42%,有的地方更高,已经达到了25%以上。GDP增速下降了,税收比重却在增加,这说明经济增速水分减少了,质量提高了。

新常态的显著表现就是GDP增速放缓,这是好事,是进步不是退步,是在回归理性。经济发达国家在走过GDP高速增长阶段后,现在的增速都不高。美国经济在缓慢回升,去年三季度的GDP增速也只有3.9%。像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经济增速就算保持在5%~7%,都很了不起。

新常态“六大定律”

围绕经济新常态,从中央到地方,学界有很多解读。在新常态下,有很多规律可循,主要有“六大定律”。

定律一:适者生存律。就是适应新常态者就能生存和发展,不适应者就可能被淘汰。适者生存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思想。古人云:适者生存,识时务者为俊杰。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在破旧立新,实现经济增长动力再转换、经济结构再平衡的过程中,先进生产力将不断产生和扩张,落后生产力将不断萎缩和退出,既能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也会使一些行业、一些企业付出代价,甚至伤筋动骨。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我们适应了,跟上了,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大发展;我们不适应,落后了,就会处于被动境地和淘汰行列。因此,我们必须努力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变化、新趋势、新机遇,并与我们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谋划新思路,实现新发展,重点是要树立正确的“速度观”,念好“结构经”,开启“新动力”,应对“多挑战”。

定律二:创新引领律。就是创新支撑新常态,推动新发展。要素驱动时代已经基本结束,创新成了第一动力,不能再拼资源、拼环境。经济实力靠科技,科技创新是核心。创新引领和支撑社会发展,推动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各国抢占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核心。四川创新资源富集,科教优势相对突出,因此要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先人一步,加快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活跃起来,着力推动经济走上创新驱动的内生增长轨道。在新常态下,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然后依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

定律三:思维决定律。就是思路决定出路,智慧决定一切。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也是如此。要有战略思维、创新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企业,都应有适应新常态的新思路,任何抱残守缺都是死路一条。思想能否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事关成败。新思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央决策的紧跟和深跟。和全国一样,四川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们要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常态的丰富内涵,必须切实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委的战略部署上来,扭转已经过时、不再管用、不利于发展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过去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增长速度快、生产总值高,可说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但在新常态下,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要保持平常心,保证决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新常态下,稳增长更多地要靠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关键是保持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将更多精力放在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降低经济发展的风险。二是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增长速度由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适应这一新趋势,我们既要着力稳增长、保就业、防风险,更要主动调结构、促改革、转方式。特别是在新常态下,创新驱动将占据经济增长的核心位置,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措施。三是实践工作中的创新和创造。全省经济进入了新常态,但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差异很大。因此,主动适应新常态,既要强调同一性,也要尊重差异性,既要与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保持高度一致,又要积极鼓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发展目标,开拓进取,主动作为,大胆突破。

定律四:后发优势律。就是落后地区有更多机遇,有更多回旋余地。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所谓“后发优势”,也常常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这一理论绝不是鼓励落后,而是讲落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优势。如果利用得好,落后的劣势可以转化为优势。四川属于西部地区,相比之下,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民生和公共服务都有投资空间,消费需求升级带来的市场容量巨大。特别是各地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投资率也不算高,有的还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初期,有的面临特殊的发展机遇。新常态下,四川发展还有较大回旋余地,有条件保持高于全国的合理增长。各地发展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使出最大的力气,抓好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社会投资,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能快就不要慢。

定律五:结构质变律。就是结构不同、功能不同和性质不同。大家知道,同样是碳元素,由于原子组合结构的变化,一个成了金刚石,另一个却成了石墨。经济建设也是如此,结构的变化意味着质的变化。这些结构包括所有制结构、权力分配结构、区域分布结构、市场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它们的变化会带来质变。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库茨涅茨、罗斯托、钱纳里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研究证明了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其具体作用机理可描述为:一旦启动核心产业的优化升级,通过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瞻效应、回顾效应、旁侧效应以及耦合效应,带动与之密切相关的产业深入发展,形成以龙头产业为核心,相关产业为外围的新产业集群,共同促进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最终推动整个经济体的快速增长。新常态下,我省必须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大力建设工业强省,紧紧依靠创新,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落实好服务业价格、财税、土地等支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企业和个人创业创新。

定律六:方式依赖律。就是方式不同,结果不同。这里的方式包括方法、路径、举措等外在形态,本质是路径依赖。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思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里的路径可理解为方式。如果说调结构是质量的变化,那么转方式就是形态的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现在,四川土地空间、环境容量等硬约束明显加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高,再走低端产业规模扩张的路子、搞“三高一低”的粗放增长已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新常态下,我们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常态结构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论结构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论《日出》的结构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