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摘要语篇的对话性与人际意义构建

2015-05-12陈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对话性

陈敏

摘要:以65篇“应用语言学”的论文摘要作为语料,从摘要语篇体现的对话性视角分析其在构建人际意义上的作用。通过分析可见,多声性是构建人际意义的前提;语篇通过不同的语言手段压制或扩展对话性,从而构建语篇的人际意义,实现不同的人际功能。

关键词:多声性;对话性;人际意义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3-0124-02

一、引言

摘要是学术论文的必备组成,虽然篇幅短小,却有效浓缩了论文的重要精髓,是论文无可辩驳的“文眼”。作为一种语篇组织形式,摘要言简意赅,结构紧凑,以客观、精练为特征来传递信息。但精练的文字在给出充分信息的同时,其体现的多声源和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性亦不可忽视,这对构建有效的人际意义,实现不同的人际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人际意义

根据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言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纯理论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表达发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是发话者作为参与者的意义潜势,是语言的参与功能。这一功能使发话者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表达他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另外,此功能还表示与情景有关的角色关系,包括交际角色关系,即发话者或受话者在交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对摘要的人际意义的研究,为更好理解摘要写作特定的谋篇布局,理解讲话者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其反映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交际性具有指导意义。

三、对话性与人际意义构建

多声源与对话性的语言本质是人际意义构建的基本要求,为人际功能提供互动的意义潜势。摘要语篇体现的对读者的关注度和交互性帮助其形成了特定的谋篇原则,协商与构建一定的人际意义。

1 人际意义构建的前提:多声性

巴赫金认为:“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的对话交际之中。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语言的整个生命,不论是在哪一个运用领域里(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学、文艺等等),无不渗透着对话关系。”对话性的本质使得语言使用者在构建一语篇时不再仅是个人观点的呈现。正如Hyland所言,论文写作不是一种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合作努力,作者要对读者的反应进行假设,并使文章适应这些读者可能的信仰和理解力。对论文进行精练概述的论文摘要亦是如此。此类语篇也会预测回应,或支持或反对。可见,多声性是构建人际意义的前提条件。

声音可以由作者发出,还可以由受众发出。White归纳出学术语篇的三大读者群,作者同盟(论文的编辑和审稿人);指涉读者(论文中所指摘或赞赏的以往研究者);大众读者(对该学术领域感兴趣的学者、学生或其他人员)。本文所收集的摘要为语言学类学术语篇的摘要,因此受众面既涉及作者同盟,又涉及大众读者,即语言学研究者、语言教师和非专业的语言学习者等。对摘要语篇的研读中可以看到作者与受众的声音在语篇中的共存现象。除作者通过承认等方式所体现出的作者自身声音外,还有通过否认、包容、表示认同或中立态度的词汇句法凸显的多声源。如下例:

(1)It is widely recommended that second-language in-struetion should ensure that learners develop a rich repertoire of formulaic sequences.

(2)However,it seems that few researchers have sought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how learner deviations from the target-lan-guage(formulaic or otherwise)impact on online processing.

(3)Results show that such devi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and sustained processing burden.

这三个例子来自同一摘要,该语篇清晰地呈现了不同的声音:1)it is widely recommended表明了很多人都认可的事情,声源来自除作者之外的语言学研究者;2)however的反期待显示其中存在的两个命题,后一命题与前一命题继发期望相左,暗含了另一个声音;3)results show/these findings sup-port涉及到外部资源,显示了与作者观点一致的外部声源。语篇的多声性为语篇构建人际意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2 人际意义构建的途径:对话

摘要中体现的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对话性对人际意义的构建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并从两个方面为人际意义构建提供了意义潜势。一方面,通过对话反映交际者的基本话语权势;另一方面,体现说话者的态度和交际目的,从而构建有效的人际意义。

(1)压制对话性。

摘要中作者需要客观、直接地陈述命题,表明所述命题的合理性。但同时,也会通过不同语言形式彰显自己命题的价值,凸显自身的话语权势,从而压制对话性,构建有利于自己的人际意义。如下例:

Searching memory for vocabulary was identified as a key process affecting WTC,though it is argued that other factors(in-cluding language anxiety)are also operating to affect WTC.

此例中,it is argued显现了其他声音。但两种声音共存的同时,通过though的作用,作者的声音表现出强势,弱化了与其他声音的对话性,凸显自己对该命题的态度,即在表明摘要作者考虑到了话语背后声音所表达的期待,并为之承担一定责任的同时,又通过转折词强调自己观点以减弱对话性。作者通过主动弱化对话性来体现作者在该领域话语权势,以此显示其所做的研究具有价值,值得读者进一步的阅读。

(2)扩展对话性。

对话性在语篇中的开启可帮助作者赢得更多的主观认同。摘要语篇中,作者往往会考虑到受众,尤其是同盟作者,而通过各种语言手段扩展对话性,形成商讨的意义潜势,减轻语气的强度,使话语表现比较委婉。

在摘要中常见的语言形式主要体现为情态动词,表可能性副词,模糊词语及转述性词汇等,如下例:

Such dictionary behavior may affect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requires attention.

此例中,情态动词may把作者陈述的命题表述为某一范围内可能的定位之一,表明作者准备或愿意接受不同的定位,限制个人承诺。情态表现了发话者的主观视角,情态也使受话者感觉到正在与一种声音商讨。情态的使用引发了对话中其他声音与立场,从而构建人际意义,实现作者自我保护的人际功能。

这些扩展对话性的语言形式的使用都不是因为作者对自己的研究和观点缺乏信心,而是表达了作者采取的一种对话的态度,体现了平等的交流思想,或使读者更易接受作者提出的新命题及观点;或达到鼓励读者对所陈述命题进行争论的目的,获得读者更多的关注。

四、结语

摘要作者需通过与受众之间的对话来达到构建人际意义的目的,既要使语篇显示出客观可读性,也要传递作者态度、观点,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体现出一种积极的交际观。同时,摘要中,作者通过彰显对话性以寻求作者同盟认可的现象也反映了特定读者群的权威给摘要写作带来的影响。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摘要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即为一种“权势关系”,是学术社团背景下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社会对话,这也清晰地呈现出他们相互间的社会关系和交际性。

(责任编辑:刘东旭)

猜你喜欢

对话性
论《凤子》“对话性”与沈从文的“人生观重造”
微信“点开看全文”系列段子的对话性
“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莫言小说《蛙》叙事策略背后的意义迷思
EFL/ESL课堂LC1与LC2的跨文化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