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2015-05-11马金枝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预见性置换术髋关节

马金枝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马金枝

目的分析对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5例。对照组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进行预见性护理, 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2.9%明显低于对照组20.0%, 在发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2、4周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需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入院后进行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利于患者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预见性护理;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易发生的并发症, 其发生率达40%~60%[1]。患者多表现为患肢广泛性肿胀、剧痛难忍等临床症状, 严重影响患肢的恢复, 甚至会继发肺栓塞, 导致患者死亡[2]。所以如何积极有效的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 有重要的治疗意义。本次研究对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 能够有效预防下深静脉血栓形成, 临床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符合ASA协会病情分级Ⅱ~Ⅲ级需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共7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5例。观察组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龄28~69岁, 平均年龄(53.9±7.6)岁;疾病分布:股骨头坏死共28例, 股骨头下骨折共5例, 骸臼发育不良共2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6例, 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52.3±8.4)岁; 疾病分布:股骨头坏死共26例, 股骨头下骨折共7例, 骸臼发育不良共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分布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以常规护理,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护理, 包括入院宣教、饮食、药物指导以及基本护理措施。观察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预见性护理, 包括:①危险性评估:应用wells评分法评估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②认知干预:向患者详细讲解发生DVT的危害以及有效预防的意义。对于年龄较高、肥胖、糖尿病、吸烟以及有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 要进行具体化指导预防。③心理干预:责任护士应与患者多进行交流, 了解患者的病情以及心理活动变化, 及时发现健康隐患, 进行针对性干预措施。例如告知患者治愈成功的病例, 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 增强治疗的信心[3]。④饮食干预:指导患者食用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及低脂肪的食物, 每日需保证充足的饮水量, 每日观察排便情况, 有无便秘。⑤下肢静脉保护:进行输液时应注意保护静脉, 尽可能避免选择下肢输液, 尽量不在同一静脉同一位置反复穿刺。⑥功能恢复训练:早期辅助患者进行股四头肌训练、腓肠肌训练、臀大肌及直腿抬高练习。⑦物理预防:视患者恢复情况循序食用减压弹力袜以及循环驱动仪[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术后观察患者的下肢疼痛情况、肤色、下肢是否肿胀以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患肢肢体肿胀、皮温低、足背以及颈后动脉的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彩色提示血管内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在术后第2周及第4周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在发生时间上明显晚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静脉血流速度:术后第2周及第4周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指标对比[n(%), ( x-±s)]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为髋关节疾病后期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 但此手术方法对患者的创伤大, 术后会导致机体内源性递质及活性物质紊乱, 引起机体代谢异常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5]。主要病理因素有以下三点:血液流动缓慢、静脉壁受损以及血液高凝状态。预见性护理为近些年所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护理理念, 是指在进行护理前以及在实施护理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 依据病情变化情况制定对应的护理措施, 从而早期预测患者可能会存在的问题, 明确护理侧重点早期进行有效的防治措施, 由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干预[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 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发生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对于需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入院后进行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利于患者恢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齐红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医学信息, 2013(18):334-334.

[2] 卫聪莉.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21):62-63.

[3] 严璐, 李红梅.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河北医学, 2014, 12(10):1720-1723.

[4] 陈睿, 刘东宁.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人工全髋或全膝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17):97-98.

[5] 陈丽.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8(1):137-138.

[6] 王平, 叶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上海护理, 2005, 5(6):35-3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179

2014-11-07]

463200 确山县人民医院骨科

猜你喜欢

预见性置换术髋关节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