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015-05-11王良超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卡韦乙型肝炎肝功能

王良超

·药物与临床·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王良超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3例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 采用简单抽样法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A组, 37例)和常规对照组(B组, 36例)。B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 A组则在上述基础上加服恩替卡韦。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记录其治疗前后肝功能各指标变化。结果①治疗后, 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谷草转氨酶及总胆红素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 凝血酶原活动度则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 A组增幅大于B组(P<0.05);②给药后,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0.05), 其中A组头痛、疲劳、眩晕及恶心症状者各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 同B组的13.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予以常规药物联合恩替卡韦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恩替卡韦;慢性重度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安全性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临床常见疾病, 存在转化成为肝硬化及癌变的风险[1],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据不完全资料统计, 该疾病近几年呈增长趋势[2], 如何治疗及控制病发发展成为该领域各研究者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次研究选取73例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予以常规药物及联合恩替卡韦方案进行治疗, 以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7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通过肝功能检查、特异血清病原学检查等, 符合相关诊断标准, 被确诊为慢性重度乙型肝炎[3]。患者中男33例, 女40例;年龄22~70岁, 平均年龄(52.4±4.9)岁;平均病程(4.7±1.5)年;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35例, B级22例, C级16例。采用简单抽样法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A组, 37例)和常规对照组(B组, 36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该疾病相关诊断标准者;②临床病历资料完整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同时感染HIV、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或其他类型肝脏疾病者;②孕期及哺乳期妇女;③相关药物禁忌证者;④中途退出治疗者;⑤治疗依从性不足者;⑥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或恶性肿瘤者。

1.4 治疗方法 B组患者予以葡醛内酯片(上海金山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50 mg/片, 国药准字H31021615), 2~4片/次, p.o., t.i.d.;甘草酸二铵氯化钠注射液(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250 ml:甘草酸二铵0.15 g和氯化钠2.25 g, 国药准字000023H16), 250 ml/次, i.v., q.d., 持续治疗24周后观察疗效。A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恩替卡韦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0.5 mg, 国药准字H20052237), 0.5 mg/次, p.o., q.d.。持续治疗24周后观察疗效。1.5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记录其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各项肝功能指标变化差异。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肝功能检测情况对比分析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检测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谷草转氨酶及总胆红素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且A组降幅大于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凝血酶原活动度则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 且A组增幅大于B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用药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给药后, 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中A组头痛、疲劳、眩晕及恶心症状者各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 同B组的13.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肝功能检测情况对比( x-±s)

表2 用药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n(%)]

3 讨论

本研究为探讨恩替卡韦对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 选取73例患者进行研究, 发现予以口服葡醛内酯片联合甘草酸二铵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注射等常规用药方案的B组患者虽治疗后肝功能中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谷草转氨酶及总胆红素等指标由治疗前的(437.2±73.4)U/L、(108.2±36.2)U/L和(94.1±22.7)mmol/L降低为(86.5±15.3)U/L、(73.2±17.2)U/L和(72.6±20.7)mmol/L, 但其降幅仍不及使用常规药物疗法联合恩替卡韦片口服方案的A组患者显著。这一结论说明恩替卡韦作为最新抗乙肝病毒的一线药物, 能够通过磷酸化成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盐, 以有效抑制HBV-DNA 复制, 对缓解该疾病多项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改善肝功能等方面意义重大。肖寒等[4]研究者也在其报告中得到类似结论。此外, 本研究还针对该药物临床用药安全性进行探讨, 发现A组患者服药后无一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仅4例存在轻微头痛、疲劳、眩晕及恶心症状, 均在持续治疗基础上自行缓解, 对患者健康安全无影响。李卫[5]研究指出, 恩替卡韦还具有理想的药力持久性, 多数患者在服药后0.5~1.5 h内可达到药物峰浓度, 可持续作用1 d,利于降低药物使用量、延长耐药时间(初治患者治疗1 年时的耐药发生率为0, 但对已发生YMDD 变异患者治疗1 年时的耐药发生率为5.8%[6]), 对患者预后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本研究仅针对恩替卡韦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安全性进行分析, 未深入探讨该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 上述言论的准确性可在扩大样本容量后予以证实。

综上所述, 慢性重度乙型肝炎患者予以常规药物联合恩替卡韦治疗, 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其肝功能, 药物毒副作用较低, 几乎无不良反应发生,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黄海辉, 徐启桓, 舒欣, 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诊断的差异性分析.中华传染病杂志, 2009, 27(9):527-530.

[2] 朱刚剑.恩替卡韦联合地塞米松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的近期疗效观察.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8):3408-3409.

[3] 王发强.内科循证医学临床指南要点.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51.

[4] 肖寒, 马陈斌, 张利霞, 等.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 DNA载量与TGF-β1的影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 32(4):589-592.

[5] 李卫.恩替卡韦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重度乙型肝炎2例及文献复习.肝脏, 2014, 19(3):229, 232.

[6] 杨海敏, 王燕, 姜娜.博路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55例.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9):1100-110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094

2014-11-04]

463000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感染二科

猜你喜欢

卡韦乙型肝炎肝功能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愈肝龙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观察
恩替卡韦联合舒肝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
B[a]P和DDT亚急性联合暴露对小鼠肝功能酶ALT、AST和γ-GT的影响及作用形式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