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5-05-11刘伟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7期
关键词:末梢血细胞血常规

刘伟

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刘伟

目的分析研究影响血常规检测的相关因素, 并有针对性的提高血常规检验的准确度。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 取不同放置时间、温度以及部位的样本80例, 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血小板12 h的检测值与5 min的结果、24 h后送检红细胞计数与2 h内送检、不同部位的血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不同保存温度下患者的血细胞计数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响血常规检测的因素较多, 因此检查员应严格控制测试前后以及检验的质量,保证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

血常规;检测;相关因素;准确度

血常规检查为临床一种基础的化验检查, 可有效诊断人们机体内疾病, 查看是否有血液疾病、贫血以及细菌病毒感染等。但在实际的血常规检验时, 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1]。本次研究中, 分析研究血常规检测的相关影响因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样分析本院从2013年7~10月收治的80例体检志愿者, 男52例, 女28例, 年龄23~47岁, 平均年龄(35±3.0)岁。

1.2 方法 本次研究分三个环节研究不同送检时间、不同采血部位以及不同温度保存下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根据本院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抽取40例体检志愿者的静脉血0.6 ml, 之后将抽取的静脉血试管放入到室温环境下保存, 并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析仪分别于5 min、2 h、4 h、6 h、8 h、12 h下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以及血红蛋白的值进行测定。抽取另外40例体检志愿者的静脉血以及末梢血, 分别将其放置在室温环境下和冰箱环境下保存。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不同送检时间的影响 40例不同时间点血液样本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血小板12 h的检测值与5 min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h后送检红细胞计数与2 h内送检, 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采血部位血常规检测的结果 采血部位不同血常规检测结果不同, 研究表明, 静脉血白细胞、红细胞计数明显少于末梢血, 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末梢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时间点血液样本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比较(-x±s)

表2 不同采血部位下血常规检测结果( x-±s)

2.3 不同保存温度影响 统计分析表明, 室温保存下,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分别为(5.0±1.2)×1012/L、(5.7±1.1)×109/L、(181±35.9)×109/L, 冰箱环境下保存, 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8±1.1)×1012/L、(4.7±1.0)×109/L、(182±36.1)×109/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 分析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在血液采集后, 是否及时将其送交检查, 对检测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一般抽血后2 h内应立即送交检测, 这样检测结果与患者自身情况较接近[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血小板12 h的检测值与5 min的结果以及24 h后送检红细胞计数与2 h内送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 在临床进行血常规检测时, 应及时将采集血液送交临床检查。

3.2 采集血液部位对检测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本次研究显示, 静脉血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末梢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主要是因末梢血液循环通畅性不良, 容易导致部分血液出现沉淀, 且局部末梢血温度偏低, 血管管径偏狭窄, 也会对其产生影响[3]。且研究表明采用静脉血采样可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防止末梢毛细血管采血过程中形成微血块导致血细胞堵塞。静脉采血是采用规范的真空管盛装, 而末梢采血则会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3.3 血清保存温度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温度下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主要因采血过程中将溶血素加入其中, 导致白细胞膜发生溶解,白细胞胞质有较多溢出, 细胞体积缩小, 仅剩部分颗粒。无论是在室温环境下还是冷冻环境下, 颗粒以及细胞核均不会发生较大变化[4]。

综上所述, 为了保证血常规检查的精确性, 要严格控制上述影响因素, 包括检测时间、采血部位, 同时还应注意避免一些外在因素, 检测过程中认真操作, 对受检者负责, 提高临床检验质量。

[1] 周灵玲, 胡晓蕾, 尧银光, 等.标本部分凝集对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3, 11(17):3365-3367.

[2] 张丽霞, 张杰, 陆琳, 等.温育加稀释法可解除冷凝集素对血常规检测的干扰.临床检验杂志, 2011, 29(4):317-318.

[3] 史善富.不同温度、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4, 17(5):329-330.

[4] 李宁.无偿献血者血常规检测必要性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14, 27(1):38-40.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7.086

2014-11-06]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猜你喜欢

末梢血细胞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全血细胞减少不良反应分析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延伸从严治党的“末梢”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