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5-05-08韩立兵杨秀珍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4期
关键词:丙肝丙型肝炎利巴韦

韩立兵 杨秀珍

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

韩立兵 杨秀珍

目的 探讨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丙型肝炎)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36例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8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利巴韦林治疗, 观察组给予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苷酸(HCV-RNA)阴转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及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分别为77.78%、83.33%、83.33%, 均高于对照组的50.00%、55.56%、55.56%,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 高于对照组的11.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用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安全且疗效显著, 可降低死亡率。

丙肝代偿期肝硬化;低剂量干扰素;利巴韦林

流行病学研究调查显示全世界约有1.6亿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且每年呈上升趋势, 其中有65%以上患者有慢性感染, 有35%患者演变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内的进展性肝病, 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在《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中明确指出:α-干扰素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容易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 条件允许情况下应进行肝脏移植术。所以通常认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不适用于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 但这些并无数据支持。由此, 本院于2009年1月~2014年2月对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采取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现对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评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09年1月~2014年2月来本院治疗的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36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4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丙型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3], 经体检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肝功能失代偿、自身免疫性肝病、高血压、糖尿病及急慢性肾脏疾病患者。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18例。观察组男11例, 女7例, 年龄29~76岁, 平均年龄(61.3±5.0)岁;对照组男12例, 女6例, 年龄30~75岁, 平均年龄(60.1±5.4)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用药前均进行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检查, 给予护肝、白蛋白等综合治疗。观察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联合利巴韦林(吉林金复康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3498)治疗, 具体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及体质情况选择派罗欣135~180 μg/d, 皮下注射, 1次/周, 利巴韦林600~900 mg/d,分3次口服。根据患者的耐受性连续治疗6个月~1年, 用药期间定期做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查, 根据检查的结果, 及时调整干扰素及利巴韦林的剂量。停药后继续观察24周。停药指征:血小板(PLT)<50×109/L或中粒性细胞<0.75×109/L。对照组仅给予胸腺五肽及保肝等治疗, 两组患者结束后进行为期6个月随访。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HCVRNA阴转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及ALT复常率, 并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组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实施t检验;两组患者的HCV-RNA阴转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ALT复常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HCV-RNA阴转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及ALT复常率较对照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轻微皮疹、食欲不振、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共6例, 经积极地对症处理后可以继续给予原方案抗病毒治疗,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对照组出现轻微皮疹1例, 食欲下降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39, P=0.0000<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无死亡病例, 对照组出现4例死亡, 死亡率为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7343, P=0.0000<0.05)。

3 讨论

慢性丙型肝炎在临床中较为常见, 因该病症状不典型,当患者来院就诊时, 部分患者已发展成肝硬化, 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 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4]。随着近几年丙肝后肝硬化发病率的不断增加, 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5]。在2011年欧洲丙肝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清除病毒, 防止丙型相关肝病的发生, 最终获得持续病毒应答[6]。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 但对于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来说, 使用长效干扰素会产生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严重的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采用小剂量干扰素可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7]。利巴韦林属于一种合成核苷类药物, 通过抑制病毒RNA、DNA, 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8]。经本组对丙肝失代偿期肝炎患者采取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HCV-RNA阴转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及ALT复常率分别为77.78%、83.33%、83.33%, 均高于对照组的50.00%、55.56%、55.56%;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 高于对照组的11.11%, 但无死亡病例。可见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降低了死亡率, 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1] 张国栋.低剂量干扰素治疗丙肝肝硬化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3, 19(4):5-7.

[2] 路洪艳.低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分析.中国疗养医学, 2015, 1(1):49-50.

[3] 刘光伟, 王春芳, 赵文霞, 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肝后肝硬化疗效观察.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1, 25(6):477-479.

[4] 朱云, 李明英, 王春平, 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利巴韦林治疗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观察.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0, 19(10):893-895.

[5] 刘辉.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19):598-599.

[6] 郝锐, 郑雪松.标准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脾栓塞术后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实用医学杂志, 2014, 2(20):3365-3366.

[7] 徐江海, 张国柄, 翁俊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肝肝硬化疗效观察.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18):60-61.

[8] 张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代偿期丙肝后肝硬化的临床体会.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21):126-12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4.095

2015-03-23]

225300 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感染科

猜你喜欢

丙肝丙型肝炎利巴韦
围剿暗行者——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
人-人嵌合抗丙肝抗体检测阳性对照品的研制及应用
78%的国人不知它是一种可治愈的疾病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利巴韦林 服用之前要三思
丙型肝炎发病率上升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