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情感的生成与培养

2015-05-07王玉娇

成长·读写月刊 2014年11期
关键词:情感培养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

王玉娇

【摘 要】在目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不注重学生情感的生成与培养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本文试对古诗词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从“想象入情”、“诵读融情”、“课程升情”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情感培养

一、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教学方法枯燥,缺少情感的生成过程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面窄,许多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多半是采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说思想—齐背诵”的教学模式,看似完成了教学任务,实质是把该掌握的知识强行“塞”给学生,缺乏情感生成的整个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思维和活力,抑制了学生创造需要,古诗词所隐藏着的丰富情感被扫荡殆尽。

(二)重在背诵,不关注情感的培养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必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是由于小学考察古诗的重点在记忆,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忽视对古诗情感的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全部被大量的背诵、记忆所占据,体会不到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和审美。即使积累了大量古诗词,却往往连古诗所表达的基本感情都不甚了解。这样的学习,背离了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初衷。

(三)学诗方式单一,和日常生活脱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但是从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来看,还往往仅局限于课堂。老师生怕联系一些课外知识、拓展相关古诗会浪费时间,不敢把自己的阅读体验引进课堂,不想或者极少推荐积累其他古诗。而古诗也真的变成“古诗”,只存在于语文课本中,默写中,考试中,和学生日常生活没有一丝联系。所以,不仅古诗教学课堂缺少课外延伸、课外实践活动,而且古诗远离学生的生活,没有很好地发挥陶冶情操、传承文化的作用。

二、培养策略探讨

那么,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学古诗兴趣,加强学生情感的培养呢?笔者从策略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抓“诗眼”,在融情想象中入情。

新课标规定“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教学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产生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笔者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抓住“诗眼”,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春风又绿江南岸”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学生答:绿)师:请同学们看春天美景图展开想象:春风拂过,万物复苏,大地披上了一层绿纱,看看有哪些绿色?想一想春天还有什么绿色?生:我看到了柳树发芽的绿色。(师补充:鹅黄)生:我看到了小草的嫩绿。生:我看到菜园里一碧千里。……

上述案例把“绿”字拓展深化:鹅黄的柳条、嫩绿的小草、碧绿的蔬菜……各种层次、深深浅浅、浓淡不一的绿色装点了美丽的春天,好一个“春风又绿江南岸”!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故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就在“想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

(二)重朗读,在多层诵读中抒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诗词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教师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诵读。

重视朗读,首先要以读贯穿整首诗的教学,反反复复不断地读,多种形式地读,真正的把课堂还给朗读。其次,目标明确,读出层次,每一次的读都要有明确的,可达成的目标。再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全诗。2、细读诗文,结合背景,读出节奏。3、精读诗文,了解诗人所感所想,读出“悲凉”的心境。4、研读诗文,感受诗人“悲壮”的心愿,读出诗人的壮志未酬。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语气表现出诗人坚信祖国终能统一的爱国精神。层层推进,不断丰富古诗情感的内涵,从而使学生从朗读中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多拓展,在活动课程中升情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课本中所选取的古诗不过是沧海一粟,要想积累丰厚的古诗词文化底蕴,就要把目光投向广阔的课外,因而,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课外,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诗歌课程。

(一)拓展阅读。

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维的《鸟鸣涧》和白居易的《暮江吟》,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这样进行拓展阅读,就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还可以分类进行积累,如:边塞诗、田园诗、思乡诗等等。到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群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诗的愿望也就更强烈。

(二)创设情境,巧用古诗。

熟读、理解、积累的诗句,别让它们总呆在学生的课本里,要经常引它们出来走一走,让学生在 “温故而知新”中感觉古诗表达的情感和现代生活相一致。

(三)生成活动课程,培养诗性。

在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学科也应该开发自己的课程。在古诗教学中,也可以用不断生成的活动培养学生学诗的兴趣,滋养学生的诗情。许多学校班级都组织过古诗闯关、古诗积分卡、诗词书法绘画赛、古诗擂台赛、古诗表演等一些生动活泼的活动,应该把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整理记录下来,形成学科课程、校本课程,在不断推进课程实施中让古诗真正渗入到了孩子的精神家园,固化为学校的精神内涵,才能真正让古诗流进每个学生和老师的血液中。

参考文献:

[1]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上海三联教材文库.2001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戴宝云.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情感培养古诗词教学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