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建立山区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的探索

2015-05-04杨子江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5年2期
关键词:中转站广播电台气象

杨子江,龚 科,曹 青

(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气象局,贵州 关岭 561300)

关于建立山区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的探索

杨子江,龚 科,曹 青

(贵州省关岭自治县气象局,贵州 关岭 561300)

该文探索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通过整合社会媒介资源,建立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切实有效解决山区自然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切实提升广大山区农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

1 引言

近年来,贵州省重大灾害性天气呈多发、频发的趋势,造成社会经济较大的损失。原有服务渠道(电视、广播电台连线、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网站、报纸、城市路名牌、电子显示屏、高音喇叭等)过度依赖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支持,很难有效解决信息快速传输及响应的难题,尤其是在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人民群众获取自然(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的需求与当前服务能力还存在很大差距,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瓶颈和山洪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预警信息覆盖的“盲点”等问题亟待解决。

探索建立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是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城乡均等化、解决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有效途径,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的建立可以有效整合民政、水利、广电、远教等部门及乡村现有的高音大喇叭,组建高效及时的传播网络,形成应对自然灾害县乡村三级快速联动机制,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同时可以传播科普知识、农业技术、时政要闻、政府通知、音乐等内容,进一步丰富山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2 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的初步构成

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主要构成为“一网络、一平台、多终端”。

①一网络:是指一套利用气象部门原有的甚高频频率资源,建立全新的甚高频多网融合无线广播系统,是气象部门自有的一套独立于其它运营商的气象信息及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安装专用甚高频信息接收机、无线甚高频喇叭和充分利用现有的气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等接收设备的插件,实现全地域的大面积信息送达,通讯方式以甚高频广播为主通道,融合GPRS、GMS电话和互联网作为补充备份(因为任何一种通讯方式都无法百分之百保证实时畅通),各种通讯方式自动切换,确保通讯畅通。

②一平台:是指集用户管理、信息收集、信息发送、实时监控、即时插播、人工播报等于一身的网络发布平台,在地市级安装主控平台,县区安装分控平台,主控平台可以对分控平台进行监控、可以替代分控平台对外发布预警信息。分控平台可以对各自的区域发布预警信息,达到分区分管预警效果。平台与平台之前采用目前气象部门内部的政务网络进行通讯。

③多终端:是指在各县、各镇、各行政村部署甚高频预警喇叭,气象信息员配备手持式预警收音机,对原有气象大喇叭增加甚高频接入终端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接收甚高频信息。甚高频预警喇叭安装在人群居集地及灾害易发点。

3 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的系统设计

3.1 甚高频骨干网建设

建设骨干网络是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整个系统的承载关键,在地市级安装主控平台,县区安装分控平台,主控平台可以对分控平台进行监控、可以替代分控平台对外发布预警信息,各级控制中心采用以Internet,GPRS/3G等多网络方式与中转设备进行数据通讯,再通过甚高频无线广播进行信息的下发,确保预警信息能够100%到达,最终形成完全覆盖整个区域的甚高频无线骨干网络。

3.2 信号中转站建设

信号中转站建设采用混合组网进行信号的接收,保证有多种手段可以将预警信息到达信号中转站,确保信息传输畅通。混合组网包括:互联网信号中转(主控平台、分控平台可采用互联网方式将预警信息传输到中转站)、GPRS信息中转(中转站支持接收GPRS信息并合成语音进行信号中转)、GSM电话中转(可以通过拨打电话形式转成甚高频信号进行中转),进而形成全区域的覆盖网络。

3.3 接收终端布局

根据场合及终端类型,结合实际,一是在村、委(社区)对现有的大喇叭系统(气象、国土、水利、远教)接收终端进行改造,使其进一步发挥功效,扩大信息覆盖面;二是对农业大户使用悬挂式无线预警终端,使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传播;三是针对地质隐患点监测人员等配备手持式无线预警终端,使其第一时间接收信息,有效引导村民合理避险。

3.4 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自建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器,确保系统运行正常,及时发布信息。

3.5 系统架构图

3.5.1 系统组网架构

图1 系统组网架构图

3.5.2 甚高频信息发布网

图2 甚高频信息发布图

3.5.3 信息发布管理平台

图3 信息发布管理平台

4 系统特色

① 不依赖:系统建立在基于气象部门原有的甚高频频率资源,建立全新的甚高频多网融合无线广播系统,是气象部门自有的一套独立于其它运营商的气象信息及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不依赖任何第三方通讯资源,自主度高,信息发布快速、传播时效性好、安全性高。

② 可整合:系统在建立自有的发布渠道的基础上,可对国土、水利、远教等部门的大喇叭资源进行改造,整合各部门信息传播资源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发布预警信息,达到及时预警目的。

③ 可集成:在发布各类灾害预警信息的同时,还可集成政策法规、农业时政、科普知识、实用技术、时政要闻、音乐、相声、广告等内容增强节目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办成广大农村村民喜闻乐见的广播电台。

④ 可实现:系统通过建立服务器终端可实现远程操作,通过登陆平台录入文字信息,系统自动合成语音信息,在规定的范围和时间发布信息,实现信息的准确、及时、快速发布,无需人工干预。

⑤ 可支持:系统可充分发挥气象部门的甚高频无线电资源,同时半户外的LED屏还兼容GPRS通道,在面向城区发布预警信息时,可采用语音通道、甚高频文字通道、GPRS通道对不同的终端发布不同的内容,还可支持人工语音播报和实时广播。

⑥ 可定点:系统不受流量限制,可对灾害可能发生的重要区域进行实时提醒,针对性强,服务效果好。

⑦ 可调节:系统具备延时播放功能,可随时中断或切换播放内容,确保播报信息的安全性。

⑧ 可分区:系统支持分区预警功能,可通过各自的分控平台对本地的中转站进行操作,可以通过错频方式本地分区预警,也可以通过编码方式利用中转站进行分区预警。

5 小结

① 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是政府应急处置自然灾害的广播电台,将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的背景下积极整合各部门资源,及时、高效发布各类预警信息。

② 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的成功实施将进一步拓宽信息发布的渠道和方式,全面提升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安全性,同时也提升了为农服务、气象应急保障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塑造部门形象。

③ 自然灾害应急广播电台的实施将极大提高各类预警信息发布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有效解决农村自然灾害防御监测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升农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 曹忠科.民用航空中甚高频通讯的应用[J].科技传播, 2012,17.

[2] 周玉超,岳一洲,等.甚高频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014-07-25

杨子江(1981—),男(苗族),工程师,主要从事应用气象工作。

1003-6598(2015)02-0062-03

P49

B

猜你喜欢

中转站广播电台气象
气象树
高性能半柔性地坪在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应用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广播电台播控系统的监测技术研究
AOIP技术在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大国气象
基于转运费用—DEA两阶段法的村镇垃圾转运效率研究
美丽的气象奇观
某垃圾中转站职业病危害预测和关键控制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