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方民族在北京的足迹

2015-05-04梁庭望

广西民族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关键时刻京城

[摘要]南方民族远离京城,对北京的影响比较小,但往往以包容心怀容纳战乱中的中原难民。在若干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一旦一些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出现于北京,往往引起轰动,说明南方少数民族并非都无能耐。瓦氏夫人、林凤祥、李开芳、岑春煊、陆荣廷就是这样的人物。虽然是偶尔露峥嵘,每次都引起较大的反响。

[关键词]南方民族;关键时刻;轰动;京城

[作者]梁庭望,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4)03-0121-005

南方民族远离京城,在民族文化双向互动中,南方民族对北京、对中原的影响很小,受北京等中原强势文化的影响是主要的。这里有相隔遥远交通不便的问题,也有对南方文化感到陌生的问题。以壮族为例,柳宗元被贬到广西柳州时,写了《柳州峒氓》一诗:“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箬裹盐归峒客,荷叶包饭趁圩人。鹅毛御腊缝山厨,鸡骨占年拜水神。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到了明代,就是广州人邝露,也看不起广西少数民族,他在《赤雅》的序言中,公然污蔑“然蛮僚之族,不异麋鹿”。他因得罪县官,被迫流落广西少数民族中,壮瑶山民以酒肉相待,让他得以全身,他还这样污蔑人家。所以要北京人接受岭南民族文化,殊属不易。其实岭南是个好地方,四季常青,山青水秀,炎热多雨,花繁叶茂,濒临南海,资源丰富。这里的壮族祖先是稻作民族,与中原生产方式接近,民风朴实,富于同情心,包容性强,因而每次中原大乱,汉族难民大都涌人岭南避难。历史上,中原人曾经有七次往岭南大迁徙:

第一次: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大约有16万秦兵留戍。统帅向秦始皇申请要3万姑娘做军官的“衣补”(妻子),秦始皇只“可其万五千人”。秦很快垮台,秦军回不来,下级军官和士兵见越人姑娘温柔,纷纷娶之为妻。家里丈夫讲古汉语,妻子讲古壮语,碰撞出广东话来。自此岭南汉壮成了亲戚。

第二次:汉末中原大乱,难民涌入岭南,《汉书》、《后汉书》记载,自西汉后期起,“徙合浦”(今广西北海市一带)屡见不鲜。如汉成帝阳朔八年(公元前24年)到汉平帝原始五年(公元5年)的30多年间,“徙合浦”就有10次之多,其中包括因罪南贬的定陵侯淳于长、孔乡侯傅宴、驸马都尉宽信等等。

第三次: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氐羌等北方民族进入中原,“五胡乱华”的十六国里有13个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战争频仍,中原大乱,大批汉族难民涌入岭南,他们是客家人的祖先。以致罗州“招义县,昔流人营也”。

第四次: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烽烟滚滚,中原大批难民再次涌入岭南,加入客家。进入广西的客家人,不用以土楼来护卫自己,壮人从不驱赶侵害客人。

第五次:1052年,狄青在打败侬智高后,留下一批官兵镇守。因军中多山西平遥人,是今广西讲平话汉人的祖先。这是唯一一次因镇边而留在岭南。

第六次:南宋偏安临安,黄河中下游战火频发,汉族难民又避人岭南。连朝廷所需的西南战马,都是在广西横山寨(今田东县城郊)购买。

第七次:明末清初朱由榔在广西桂林到梧州一带建立南明政权,后率少数人逃滇授首,大部分兵士留在桂北,即今广西讲桂柳话汉族人的来源。

七次大迁徙,南迁的中原人在战后再也没有回到北方,那里的壮族祖先富于包容胸怀,不但不驱赶,而且帮助难民安家立足,彼此团结互助,为今日广西的民族大团结打下根基。这说明,岭南民族并不古怪,他们是富于同情心的民族。但岭南与中原毕竟相距2000多公里,又有五岭之隔,壮民也不愿意到寒冷的北方,因而岭南文化对北京影响甚微,至今依然。但一旦一些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出现于北京,往往引起轰动,说明岭南人也并非都无能耐。这里仅举几个例子:

(一)明朝嘉靖年间,壮族女土官瓦氏夫人于1555年,以58岁高龄率壮兵7000人抗倭大胜,轰动京城。明嘉靖年间,倭寇肆虐苏浙沿海,朝廷养尊处优的官军屡战屡败,就连山东大汉李逢时也因临阵溃逃而被嘉靖帝斩首。曾经任职广西的兵部尚书张经深知俍兵(壮兵)能战,建议征调俍兵出战,竟在朝廷中引起大辩论。多数朝臣都认为蛮人仅有边隅小技,难堪大用。后经张经力辩勉强通过。率俍兵出征的是田州女土官瓦氏夫人,时年已经58岁。但她不是花甲弱女,是在捍卫中越边关中成长起来的双刀女将。她率领的俍兵作为主力,在苏州附近的王江泾大败倭寇,斩敌数千,朝廷振奋。这是抗倭以来首次胜仗,嘉靖帝特授她二品夫人。后戚继光还沿用瓦氏阵法抗倭。

(二)明末朝廷濒危,昏聩的崇祯帝竟然将唯一艰难支撑的袁崇焕处以剐刑,惨绝人寰。袁崇焕虽然祖籍广东,但他生长于广西,深得俍兵之技,懂得《岑家兵法》,善以计胜。这样的忠臣竟然惨死,崇祯太混,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也该上吊。清入主中原,还对这位忠臣表示敬意。至今菜市口的袁崇焕府邸,仍为后人景仰,观者莫不摇头慨叹。

(三)太平天国北征军将领林凤祥和李开芳,皆广西武鸣壮人。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洪秀全不思进取,竟然让林凤祥和李开芳孤军北上。两位将军灵活善战,经安徽、河南、河北直打到天津的杨柳青。朝廷震惊,慈禧和皇上已议迁都。但寒冬帮助了朝廷,北征军兵将经不住寒冷,最主要的是洪秀全不思进取,使北征军孤立无援,最终被消灭。但北京官民也第一次感受到南人之威。

(四)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御林军作鸟兽散,慈禧和光绪皇帝惊恐不已,仓皇化装逃离北京。壮人岑春煊(1861-1933年)自告奋勇来护送。岑春煊为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以五品京堂候补。1892年进京,先后被授光禄寺、太仆寺少卿、大理寺正卿。他有爱国意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请缨赴山东抗敌。后中国战败,岑深感失望,遂称病告假桂林。1898年岑进京向慈禧请安并面见光绪帝陈变法方略,博得光绪赏识。同年被委任为广东布政使。上任伊始,即上疏弹劾广东总督谭钟麟及其手下一批“劣官”,因而以“清直”名噪全国。1900年,调任甘肃布政使。当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光绪和慈禧仓皇西逃。岑亲率2000步骑前来护驾,慈禧为之感激涕零。

岑春煊对慈禧和光绪的护送,争议甚多。有人认为是争宠,有人认为是攀附,其实这些看法都不实际,有在危险形势下去拍马的吗?实际这是岑春煊爱国情结的表现,为什么?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这是中华历史上耻辱的一页。其实八国侵略军才1万多人,即日本8000人,沙俄4800人,美国2500人,法国800人,英国300人,奥匈帝国50人,意大利50人,德国的7000人没有赶到。清朝部署在天津、北京和京津之间的兵力10万,是侵略军的5倍,然而末代王朝已经腐朽不堪,清兵一触即溃,让侵略军在1900年8月14日轻易就占领京城。慈禧惶恐之间,带着光绪和一些皇族、大臣从德胜门仓皇出逃,往昌平狼狈奔命。临行前还不忘把光绪的爱妃珍妃扔到深井里。已经作鸟兽散的禁军,不知去向。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大臣和将军们,这时也自顾逃命,哪里还顾得上狼狈的老太婆慈禧。岑春煊呢?论官阶不过是个布政使;论距离,他官居甘肃,中间隔着陕西、山西和河北;论军阶,他不是清廷的兵部尚书,为什么来护送慈禧?人们可以对昏庸误国的慈禧进行指责,骂她也好,咒她也罢,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她和光绪是代表国家的,倘若她和光绪落入侵略军之手,对中华将是莫大的耻辱。为此,当时保护慈禧和光绪就是保护国家,就是爱国。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何况当时护送慈禧路上极为辛苦不说,还要冒着很大风险,一防侵略军尾追;二防山匪突然拦路;三防皇帝和太后路上出意外;四虑照顾不周,老太太随时翻脸,任何差错,都是掉脑袋的事。再说护送,在慈禧仓皇出逃时,禁军作鸟兽散,无大队人马护送,他们着平民装束狼狈逃到北京西北的昌平,岑春煊的2000兵马才在南口接应到疲惫不堪的慈禧一行。为怕追兵,急忙过居庸关。那时道路不平,又要攀山越岭,轿夫咬碎牙根,才能够让慈禧坐得稳一些,颠簸是要掉脑袋的。岑春煊的任务可不轻,后头他要防追兵,前头,他要探路防盗,寻找比较好走的路线。中间要护着太后和皇上不出闪失。到了怀来的鸡鸣驿,小城已经笼罩在夜幕的黑暗中,老太婆也被摇晃得疲惫不堪,瘫在轿里,动弹不得。可是鸡鸣驿只是个小镇,历史上是个小驿站,虽然还有破败的城墙,但只有一条比羊肠小道也好不到哪里去的小街道,两旁的店铺破烂不堪,入夜一片漆黑,死一般沉寂。皇太后到来,满城百姓紧张得不得了。太监挑来挑去,才在街北中段找到一家稍好一点的富户院子,虽然跟故宫差了十万八千里,但也只好将就了。主家自然得拉家带口逃出去,谁敢和皇太后多嘴,那不自己找死吗?话说回来,这个院子虽然破烂,只因慈禧歇过,现在成了文物古迹,让人参观。岑春煊跪奏:小镇已经让微臣团团围护,后无追兵,东部不远的桑干河,已经被微臣兵士守住,后山坡陡,实为天然的屏障,臣通宵为老佛爷和皇上站岗守卫,老佛爷可以安神,慈禧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那时洋河就在鸡鸣驿之南不远,水还比较多,在今官厅水库一带与桑干河会合,只要将这两条河守住,慈禧是可以睡个安稳觉的。后山的情形夜里像屏风一样漆黑,看不清楚,如果春夏,山上虽然没有树木,光秃秃的,但还长些野草,稍有绿意;倘是秋冬,一片灰蒙蒙的样子,像被火烧过一样,看了闹心。现在是夜里,慈禧也顾不得了。出河北,经山西,渡黄河,一路慈禧的狼狈,岑春煊的辛劳,一言难尽。不管如何,作为国家象征的慈禧和光绪,总算到了西安。岑春煊实际完成了维护国家声誉的爱国义举,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慈禧当时也没有给岑春煊什么实惠,只不过让他做前路粮台督办,给慈禧供饭而已。旋升陕西巡抚,此是后话。岑春煊后来的行藏也是毁誉参半,功过不在本文议论之内,惟有护送慈禧一事,从维护国家生存和形象角度来看,确为爱国义举,应予肯定。

(五)陆荣廷倒袁。袁世凯图谋称帝,众人皆知,但他的势力强大,许多人都不敢轻举妄动。而且除云南、广西、贵州、四川四省之外,各省实力派都已经换成袁世凯的党羽。又派广东军阀龙济光监视陆荣廷,派心腹参谋次长陈宦会率军人川监视云贵川。袁认为时机已成熟,故作谦让后于1915年12月12日申令承认帝制,次日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贺,并于1916年元旦擅自登基。虽全国哗然,但只有云南蔡锷、唐继尧于12月25日举起反袁称帝的大旗。但唐并非真正反袁,他“为了使颇得人心的蔡锷离开云南,以免危及自己的地位,所以愿意分给一部分兵力,但并不给以充分的后勤支援。”蔡锷实际是单打独斗,云南总兵力3个军,只给他1个军,名义7000人,实际能上前线仅几千人。开始凭热情打了一些胜仗,占领过叙州、泸州和綦江几个地方,但很快便弹尽援绝,队伍只剩下3000多人,陷入困境。各地虽然也有些起义,但都无关痛痒,帮不上忙。而袁世凯调动10万兵力,1916年1月5日由曹锟首先率兵入川,准备一举歼灭护国军。1916年1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但贵州军阀刘显世本向袁效忠,这时也只是表态而已,没有在战场上帮大忙,所以袁世凯对此也不当回事。更为危险的是,1916年3月初,护国军只剩3130人和200发炮弹时,袁世凯竟然指派广东军阀龙觐光率1万多人从广西百色去抄蔡锷的后路,3月9日,龙部前锋已经占领云南剥隘,其潜入云南的地下武装已经策动民团暴动。如果龙部得手,护国军必全军覆没,反袁护国定然夭折,袁世凯的皇位便坐稳了,中国又将出现一个新的封建王朝。要打倒这个新王朝,又不知要流多少鲜血。在这关系到中国命运的危急关头,陆荣廷站了出来,挽救了民主共和的命运,在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立了大功。这样说是过誉的吗?不是!请看:蔡锷是反袁的英雄,但他是孤胆英雄,打了三个月不但没有撼动袁世凯,反而陷入绝境。这时候谁去救他,都得拿出十二分勇气和准备粉身碎骨。有的人说,陆荣廷去救蔡锷是想投机扩大势力,这话就不对了,只有渔翁得利的时候才去投机,有在极危险的时候去投机的吗?现在我们将陆荣廷3月25日反袁与蔡锷3个月反袁的后果对比一下:

3月14日 陆荣廷在广西百色将龙觐光的1万人缴械,打破了袁世凯抄后路合围歼灭护国军的阴谋,排除了危险!

3月15日 陆荣廷经过精心准备,在梁启超的协助策划下,毅然在柳州通电《陆荣廷讨袁檄文》,反袁护国。袁世凯听到消息,“狼狈惊愕,不知所处。”陆部和他的广西兵素以善战闻名国内,故有“北袁南陆”之说,难怪袁氏惊愕。

3月22日 也就是陆宣布倒袁第七天,袁世凯发令撤销帝制。

3月23日 袁致电陆荣廷:“帝制原非予所愿”,求陆退兵回邕。同日宣布废止“洪宪”年号。

4月中下旬 陆荣廷没有接受袁世凯的退兵要求,调兵遣将,就任粤桂护国联军总司令。5月1日兵分三路入湘。蔡锷护国军等大振,趁机进击袁军。

5月3日 连锁反应之一:四川督军陈宦倒戈,电劝袁世凯退位。

5月9日 连锁反应之二:陕南镇守使陈树藩就任陕西护国军总司令。

5月24日 连锁反应之三:湘西镇守使田应诏宣布独立。

5月29日 连锁反应之四:汤芗铭宣布湖南独立。

4月到5月 袁世凯集团的段祺瑞、冯国璋等或趁机夺权,或劝袁退位,众叛亲离。

6月6日 袁世凯被气死!

世人纷纷赞扬蔡锷是反袁护国的英雄,他确实应当得到这个荣誉。但对于起如此关键作用的陆荣廷却往往一笔带过,甚至骂他别有所图,对比实在太鲜明了。这不知何因?也许认为他是军阀,也许认为他是蛮人,也许认为他是草根出身,有功也不值得赞扬。其实在他护国成功的那个时代,曾经在北京引起轰动,还有客观评价,梁启超就发表了《陆荣廷再造民国的功勋》,“再造民国”之誉由此而来。

不过总的说来,壮族等南方民族由于相距遥远,对北京的影响远不如北方民族。上述几位的影响,不过是偶尔露峥嵘而已。其实商代以降,北京就成为中华文化交流、整合、升华的中枢。历史上北京曾经有七次大的民族文化交融:

第一次交汇在商代初年,是夏桀无道,商汤诛之。商汤命令伊尹要四方进贡,四方交汇。对南方,命“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商因先人兴起于燕,虽然建都于燕南豫北,对燕已着意经营。

第二次是公元前11世纪,纣王无道,武王诛之。史称武王之师渡河时,“云明如昼,八百之族,皆齐而歌。”可算是民族的一次大聚会。

第三次是秦汉时期,蓟或为王侯都城,或为幽州治所,成了北方各民族文化交融中心。

第四次是隋唐民族文化大交融时期,蓟从北方民族文化交融中心演化为中华对东北亚各国文化传播前沿,因而成为东北亚文化交融中心。

第五次是辽金元时期,916年契丹建国,以燕蓟为陪都。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至1115年为金所灭。1206年元灭金,定都北京,称为京都。1279年元灭宋,北京遂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契丹立国到元灭,长达363年,北京从北方民族统治中心演化为全国统治中心,其在文化交融上的功能由局部变为全国的交融中枢。

第六次是满族上层入主中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不仅固定了今日中国的疆域,而且在文化上也产生了大交融。特别是改土归流后,中央王朝直接统治民族地区,加之兼容并包,故“无论在语言文字、文学创作、文史研究、医药卫生、教育文艺、数理科技、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领域,均兼容并包地吸收汉、蒙、藏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产生了一次大的交融。

第七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北京成为首都,顺势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整合、升华得到了全面地、大规模地、迅速有效地进行。各种政治活动的开展,各种学术活动的进行,经济交往的扩大,改革开放的推进,全国性新闻媒介的导引,国际文化交流的展开,都使北京的文化兼容融化功能空前扩大,中华新文化出现了少有的趋同现象。当然,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大潮中,民族文化个性的消融也引起大家的注意。

中华文化是由四大板块构成的,它们是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北方森林草原狩猎游牧文化圈、西南高原农牧文化圈和江南稻作文化圈,其中中原旱地农业文化圈是中国主流文化圈,其他三个文化圈呈匚形围绕在主流文化圈周围,使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在全球化的形势下,北京有特别的责任,继续挖掘各文化圈的文化资源,保护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予以弘扬,在北京文化结构中处于弱势的南方民族文化,定能在其中显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袁丽红]

猜你喜欢

关键时刻京城
“平常时候”与“关键时刻”
五环再耀京城
洛阳纸贵
数字营销20年
王利芬优米网创始人
电视机起火了
关键时刻
美国历史的关键时刻
京城:请听雕塑家进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