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新疆文化交流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2015-04-30顾华详

克拉玛依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交流

摘 要: 新疆文化交流的资源、区位、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势十分突出,但也存在着对其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跨文化交流能力较弱、工作开展的有效性较差、人才匮乏、本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流失加速等一系列劣势。促进新疆文化交流,要正确对待劣势,加快推进文化交流事业实现科学发展;充分发挥优势,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合作发展中的引领推动作用;积极扬长避短,努力服务于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积极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提供更加良好的发展大环境。

关键词: 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文化交流;核心区:优势与劣势

中图分类号:G115.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5.02.01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之路、友谊之路,更是一条国际合作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之路。丝绸之路对沿线各国的影响是综合性的,但文化方面的影响是最为深入持久的。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得到深入推进。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坚持把现代文化建设置于引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全局的特殊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现代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爱疆、团结奉献、勤劳互助、开放进取”的新疆精神,扎实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思想文化建设得到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取得显著成效,体现新疆特色的文化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空前活跃,文艺舞台更加繁荣,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思想指导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按照“三贴近”的原则,在创新提高、打造精品上下工夫,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文艺交流演出亮点纷呈,特别是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为中外精品文艺节目荟萃于新疆搭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舞蹈节融国际和疆内外参演的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美轮美奂的节目于一台,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树立了新疆各族人民团结、文明、和谐的美好形象,舞蹈节充分体现了“新疆特色、中国风格、国际水准”;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等一系列重大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在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周边国家相继开展“魅力新疆”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新疆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1]20成为让世界了解新疆、让新疆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疆文化交流的响亮国际品牌。近年来,新疆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文化活动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补助经费到位率高,为大力实施请国外优秀的进来、帮助新疆优秀的走出去和促进文艺团体主动走下去等文化交流“三大战略”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形势,新疆文化交流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运用SWOT 方法,对新疆文化交流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进行综合分析。

一、新疆推进文化交流的优势分析

(一)文化资源优势十分突出

新疆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并且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文化发展。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新疆各世居民族就与中原地区的各民族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新疆区域的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极其深厚长远的土壤之中,得到了中华文化极其深厚长远的滋养,而且,这种不可分割的交融与共同发展繁荣,也为新疆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2]44世界“四大文明”在新疆交汇,丝绸之路南北中三条路线贯通新疆,张骞、玄奘等文化交流巨匠都曾在新疆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丝绸之路上的新疆曾因文化惊艳世界,今天新疆的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的沟沟壑壑,塔里木、准格尔两大盆地仍然深埋着曾经辉煌、至今仍然灿烂的壁画、音乐,丝绸之路上的新疆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她的神奇魅力恒久地吸引着世界各方。

早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前87年),西域文化人群体中就已经出现了需要掌握成熟艺术技巧,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孔子认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功能),用以阐述心灵的诗词歌赋。吐鲁番出土的晋-唐时期(公元265年—907年)的文书中就已经明确记载了“疏勒锦”和“丘慈(龟兹)锦”,有的文书还有“高昌作丘慈锦”的记述。这说明早在晋-唐时期,在今天的新疆喀什、库车一带,就已经有了从中原地区传入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丝绸织造业。而疏勒(今喀什)、高昌(今吐鲁番)、龟兹(今库车)可能已经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丝绸织造中心,而且有了比较发达的文化艺术。到公元9—10世纪,康居的钦察部落中就已经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音乐家和文学家穆哈默德·法拉比,其所著的《音乐全书》是一部研究东方民间音乐的很有价值的著作。公元10世纪,生活在新疆伊犁的哈萨克族人中就已出现了作曲家阔而柯特,他是哈萨克人民最喜爱的冬不拉以及弦乐器库布孜的发明者,是哈萨克音乐创作的鼻祖。公元1067年—1069年间,11世纪喀喇汗朝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写出了维吾尔族书面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作——《福乐智慧》(Kutadqu Bilik),意为“赋予(人)幸福的知识”,这部著名的劝诫性古典叙事哲理长诗,成为当时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方略。在民间说唱文学中,新疆也拥有绝对优势的文化资源。如最初产生于公元9世纪—10世纪的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最初诞生于公元13世纪左右的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都是史诗之中的鸿篇巨制,与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并称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已经录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公元14世纪,弘吉刺特部的阿赫马德·花刺子米用察合台文写出了著名的长诗《爱情之歌》。清朝统一新疆后,一批中原地区的文化名人流放到新疆,创造了丰富的游记类型文学作品,也为新疆积累了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19世纪中后期,新疆还出现了一批维吾尔族民间作家,其中毛拉·毕拉勒是维吾尔族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长诗反映了伊犁农民暴动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3]340-343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6年间(1979年—1994年),自治区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达到1.8亿元,特别是1994年以来,自治区陆续实施了“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创建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区)工程”“知识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一批重点社会文化建设基础工程,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切实得到了加强,文化事业发展得到了整体推进。仅“八五”“九五”计划期间,全疆累计投入文化建设资金2.4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4]479到2012年,全疆有艺术事业机构124个,从业人员5 240人;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 259个,从业人员3 885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5 548个,从业人员20 051人。[5]615这期间,新疆产生了很多优秀文艺作品,长期生活创作在新疆的著名音乐家王洛宾收集整理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一大批新疆民歌,早已在全国乃至世界华人群体中广为流传。可见,新疆文化发展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实力,这些丰富的文学艺术资源都是新疆进行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源。

(二)文化交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在东起中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和东南西伯利亚,经过蒙古高原,进入甘、青、川边界,而后到今日新疆境内,过中亚到印度,及里海、黑海、地中海沿岸,又北上东欧、北欧、西欧一线,是世界史诗发生发展的枢纽地带。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史诗,绝大多数与这一条文化传播带有关。而新疆段的丝绸之路正好就处在这条文化传播带的中段,[6]6新疆恰好在这条文化传播带的腹地——这里无疑是产生世界文学史上著名之作的区域。而且新疆正是中国西北距亚欧最近的区域,这里自古就是连接中亚和欧洲的枢纽,曾经为古丝绸之路的繁荣发挥过巨大作用。现如今仍以其地理位置的不可替代性而继续发挥着文化交流、引进中亚能源、开展商贸经济合作的桥头堡作用,[7]77且肩负着向中亚和欧洲地区输出中国产品的重任。

新疆文化在区位上具有遥远的优势。遥远本来不应该是一个有利的区位优势,但如果把政治文化的中心比作一个圆环上的点,新疆就在圆点的外周,这个中国西北部的“边疆”和“塞外”的重要区域离中亚和欧洲国家的地理位置更近。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今天的新疆已经一改过去林则徐进新疆伊犁要走几个月的历史,而今乘坐飞机完全可以朝发夕至。当旅途的遥远再也不能阻碍人们脚步的时候,地理位置上的遥远恰恰就成了新疆文化交流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因为,当人们已经对近处的风景司空见惯、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时,这片充满神秘色彩的遥远地方,自然而然就成了物以稀为贵的宝贵资源。遥远是充满梦幻的地方,使远方的故事、风土人情和许许多多的未知都更加具有吸引力,最美的自然就具有神奇的魅力。这无疑是为新疆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新疆文化交流的丰富内涵和卓越的吸引力是全国各地所无法比拟的。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它扼“丝绸之路”陆路交通的要冲,地缘优势十分突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祖国内地通往中亚、西亚的咽喉要道和物品集散的重地,同时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区域。纵观全球,新疆纵贯南北,横穿东西,这一区位优势正随着现代科技、现代经济,特别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同建设而不再成为阻碍东西方沟通交流的桎梏,并且使过去的劣势也转变为今天的优势了。2013年12月5日晚,由新疆歌舞杂技代表团带来的“文化中国·魅力新疆”大型演出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巴中友谊中心隆重举行,巴基斯坦参议院副主席巴洛奇、国民议会副议长阿巴斯等出席活动。演出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新疆的风土人情,演员们还特意用巴基斯坦国语乌尔都语演唱了巴基斯坦的经典歌曲,激起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阵阵喝彩,充分彰显了中巴文化交流的独特魅力,[8]进一步拉近了中巴全天候的深厚友谊。人文交往是优化中外关系的重要途径。充分彰显中外文化交流的魅力,让中外友好的理念深深植根于双边或多边民众的心间,是促使中外战略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有效措施。新疆大力促进文化交流事业发展,必将再次使新疆成为东西方优秀文化的聚散地,成为展示中国文化魅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也必然会进一步提升新疆的国际地位。

新疆文化融合的优势也是其他地方无法企及的。文化的融合不仅仅是和平之融合、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还是各方力量的融合。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区域,中华文化在此有着深厚的根基,中华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与建设中相濡以沫,文化风俗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共同发展,但又各自保留了鲜明而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纵观今天的世界,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与共同发展充分证明了“和”与“合”才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基础:中华民族文化崇尚“和为贵”,“和”才能保持民族的持续与良性发展;“合”是民族文化发展创新的规律,各民族的文化只有融会贯通、博采众长,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拥有更加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旺盛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疆正是发展文化交流事业的“天作之合”绝佳之地。为此,历史选择了新疆,今天仍然选择了新疆。

新疆文化具有特别厚重的优势。新疆不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处“四大文明”交汇之地,不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而且还有着风格迥异且又相互融合的各民族文化。这几重因素的叠加,就形成了独特而丰厚的新疆多元文化。在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新疆文化得以山高水长之滋养,拥有了厚积薄发的深厚底蕴。新疆文化在围绕长治久安、跨越式发展和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优势,就在于他是厚重的,是博采众长和中外相容的。在这一基础上选择文化交流的发展策略,新疆就有了更多的优势资源可以利用,就增添了更多的把握和信心,[9]54这种区位优势自然是其他地方所无法企及的。

(三)文化交流的体制机制优势占尽先机

文化交流拥有文明互鉴所提供的多元而强劲的动力。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国家,成员国总人口占世界的1/4,面积占欧亚大陆的3/5,再加上蒙古、印度、伊朗、巴基斯坦4个观察员国,上海合作组织所在地区生活着世界半数人口,共有300多个民族,世界3大宗教在这一广大的区域内各领风骚。上海合作组织已与独联体、东盟、欧亚经济共同体、阿富汗等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并且开展交流合作,国际影响力日趋上升,其签署的长期睦邻友好合作、议事协调及争端解决机制等一系列的国际法律文件,进一步把上海合作组织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体制机制扩大到了亚欧国家,这些都为推进中国与亚欧国家的文化交流乃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奠定了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不同文明背景、传统文化各异的国家,也可以通过互尊互信实现和睦共处,并且实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10]因此,积极倡导和践行尊重多样文明的原则,必然会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内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事业蓬勃发展,而且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一得天独厚的体制机制优势是世界上任何区域都无法相比的。新疆独居亚洲地理中心,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通道,拥有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11]745文化交流的实力和基础无疑是十分雄厚的。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与体制机制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的合力推动下,新疆与亚欧乃至世界的文化交流无疑会获得无限机遇与强劲动力。

(四)文化交流的政策优势特别明显

当前,我国文化交流正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12]无疑,新疆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政策优势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特别是当政策、资源、区位优势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性机遇优势实现有机结合时,政策优势效应会得到进一步放大和增强。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新疆文化建设问题。早在1949年9月10日,毛泽东主席在给彭德怀同志的《关于向新疆进军问题》的电文中,就明确提出:“应设立西北军政委员会,统辖西北五省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工作。”[11]61952年8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第21条规定:“各民族自治区自治机关得采取必要的和适当的办法,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教育、艺术和卫生事业。”[11]761984年10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42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积极开展和其他地方的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和协作。自治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规定,可以和国外进行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流。”[11]2731990年8月至9月间,江泽民总书记在新疆考察工作时的几次讲话中就专门指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同对面的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相比,市场商品丰富,经济上有自己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多动些脑筋……”[11]330这里讲的“多动些脑筋”,应该也包括采取文化交流这种最基本、最简便易行的方法。2010年5月1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特别是中亚国家的经贸联系和政治互信,加强同周边国家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群众的文化联系,争取周边国家和民众对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的理解和支持。要坚持巩固友谊、增信释疑、扩大交流、共同发展,做好伊斯兰国家工作,加强同国际和地区伊斯兰组织的关系,增强政治互信和友谊。”[11]719-720这些重要指示,既明确了新疆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明确了政策依据。总之,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指示和政策中,历来都注重从不同的方面关注和指导新疆的文化建设问题。这些重要文献既是新疆加快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政策依据,也为新疆进一步发挥区位和市场优势、促进文化交流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性机遇。

国家为新疆推进文化对外开放与交流提供了系统的政策支持。推进对外开放,文化交流既是基础,又是必须先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中发〔2010〕9号)要求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支持新疆同内地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大实施沿边开放力度,努力把新疆打造成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基地。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承担新一轮对口援疆任务的单位和省市坚持物质支援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形成了有利于新疆全面推进文化交流的新局面。《国务院关于支持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1〕33号)在产业布局中,更是明确提出了经济开发区要重点发展文化产业。这些要求和实践,显然是为新疆推进与亚欧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事业提供了政策支持。

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对外开放与交流为新疆文化交流提供了政策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41条专门对“提高文化开放水平”、[13]促进文化交流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强调要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积极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大力支持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有利于中国文化发展的人才、技术、经营管理经验。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就把新疆造就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人文荟萃的文化富集区。新疆拥有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等三大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拥有无与伦比的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各民族优秀文化和谐共生的“一体多元”特征的文化交流优势。因此,新疆抓住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历史性战略机遇,将中央促进文化交流体制机制的深层次改革创新驱动政策与自身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新疆的文化交流事业必将迎来新的更多发展机遇。

全面深化改革为新疆文化交流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现代文化引领作用,着力提升新疆文化开放水平,是新疆文化交流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从“完善与援疆省市文化交流机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利用好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平台,打造文化交流品牌。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推动新疆文化走向世界”[14]等四个方面赋予了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一系列促进政策。自治区党委强调做好现代文化引领的大文章,要求坚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各民族文化传统,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以鲜活的方式,打牢思想基础,占领舆论高地;坚持变化变革创新,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这些要求都为文化交流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和路径,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动力。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机遇为新疆文化交流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对新疆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寄予着殷切厚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作出明确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沿线各地战略基地与支点作用,不断增进与亚欧国家的政治互信与经贸合作,重视同更多沿线国家共商自贸区建设。新疆提出要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抓住战略性机遇,加大全方位开发开放力度,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凝聚各方面力量,努力将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核心区。坚持通过积极推进新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全方位合作,拓展包括文化在内的新的开放合作空间;通过进一步推动文化“走出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提升新疆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将新疆建设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金融、文化科技和医疗服务等中心,建成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储备和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等基地,建成国家大型风电基地和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当然,在实现这些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无疑是为新疆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等优势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

推进文化交流事业实现科学发展是国家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已经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编制其他发展规划的基本依据。《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充分发挥新疆丝路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将新疆建设成为文化大区。重点发展影视传媒、新闻出版、文化演艺、动漫产业、网络文化、文化会展、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和文化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打造“新疆宴艺”和“大型实景演艺”等文化休闲基地。加强与内地合作,培育发展具有新疆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创意文化产业。加快特色文化“走出去、引进来”步伐,继续办好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活动,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社会各界支持体育产业的积极性,积极发展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特种旅游等体育项目,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疆大力推进文化交流事业发展已经有了《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有力保障。实现《新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事业的发展已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必须得到优先发展的重点。

上述六个方面的具体政策和措施都明确了促进新疆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路径,都充分体现出了新疆加快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政策优势。

二、新疆推进文化交流的劣势分析

新疆文化交流方面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文化交流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特殊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而且往往将文化交流与文化建设混为一谈。文化交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实现的有效交流。文化交流离不开文化建设,但文化交流不等同于文化建设。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交流与撞击是史诗产生的文化摇篮。如文化交流对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产生就有着深远的影响。哈萨克英雄史诗在继承突厥语民族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了突厥语民族文学、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学以及希腊文学等等外来文化的因子,并且不断丰富了自己的表现形式,使得英雄史诗在文化交流中获得了创新发展的动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虽然离不开文化建设,但文化交流则是其最直接的方式和原动力,其影响是深远的。

(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较弱

跨文化的有效交流有两个比较特殊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一是交流的有效性,即交流能够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二是交流的得体性,即交流方式、内容能够被对方接受且愿意接受,产生认同感和包容感。有效性和得体性必须实现有机结合才能够有利于跨文化交流。因为得体融洽的交流不一定能达到有效的结果,而有效的结果则必定是通过得体融洽的交流来实现的。这既是新疆文化交流工作比较难以把握的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也是制约新疆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的一个主要问题。

(三)文化交流工作开展的效果较差

主要表现在有些地方的文化交流目标不明确,认为文化交流工作是软任务,是点缀品。不少基层领导仍然认为文化交流是发达地区有闲时间、有能力消遣的事,而新疆维稳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哪有精力顾及文化交流。因而导致这些地方的文化交流工作缺少有力有效措施推进,甚至根本就得不到重视。有些地方文化交流的投入不足,特别是文化事业投入的比例还远未达标,尤其是一些地方的农村和城市文化生活还处在比较贫乏的情况下,公共财政难以保证文化交流事业发展的需要,导致文化交流工作既难以推进,也难以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

(四)文化交流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编制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文化系统专业骨干留不住,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人才引不进来,文化人才青黄不接,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根本就没有专门文化人才。地州、县市的城市和农村文化干事学习培训的机会也特别少,知识技能严重老化,绝大多数文化工作人员都是靠“吃老本”过日子,实际状况是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接触到跨文化交流的工作,更得不到专业训练,导致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工作的专业干部和人才都严重匮乏。

(五)本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流失加速

随着改革发展步伐的加快,外来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正对本地民族文化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特征在时代变迁过程中过度流失。特别是在本地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已经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中诸如民间活动、民间工艺、民间独门技艺等文化交流的积极元素迅速变化或流失,民族文化中的很多无形资产正面临着“死一个人就绝一门技艺、留下一个谜”的危局。跨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因素在民间,而新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状况已经令人十分堪忧。

三、扬长避短促进新疆文化交流的对策建议

(一)正确对待劣势,加快推进文化交流事业实现科学发展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建,在文化交流的策略方面,关键是要善于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争取更大更好的发展。但是,其前提是要坚持正确对待新疆文化交流存在的劣势。在正视现实与差距的同时,要按照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要求,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积极推进各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认识,提升跨文化交流沟通的能力,强化文化交流工作的有效性,积极使用、聚集和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大力弘扬和振兴本地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扎实促进新疆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大区和强区转变,推动新疆文化交流事业繁荣发展。坚持充分发挥新疆文化融汇东西方文化元素和一体多元发展格局的优势,强化新疆文化交流工作善于借助一体多元和与周边国家形成跨界民族优势的具体措施,在努力使文化交流惠及新疆各族群众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推进新疆文化的对外交流。坚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充分激活现代文化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的内涵,激扬多元文化和谐与共的活力,形成沿线各国不同民族间、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宽容、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各民族共同团结与发展的良好氛围,实现沿线各国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形成“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发展格局,既再创了新疆一体多元文化的新辉煌,更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疆的科学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大环境。

(二)充分发挥优势,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合作发展中的引领推动作用

文化是推进不同国家人们之间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大力弘扬“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丝绸之路精神,要坚持让文化交流先行,让文化充分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当然,新疆文化“走出去”,实现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国家充分而有效的交流,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首先需要新疆能够创造出真正的文化精品,唯此才能够使新疆文化走出国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各国人民所广泛接受,也只有在此前提下,新疆文化才能够既产生经济效益,又能够产生传播中华文化的社会效益,真正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充分体现出新疆现代文化的国际竞争实力,树立新疆在国际上的美好形象,新疆文化的优势也才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因此,新疆当务之急是必须努力抓好现代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新疆现代文化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切实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区党员干部,教育各族人民群众,在不断夯实现代文化建设基础,筑牢全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新疆文化交流工作的推进力度。在推进文化交流工作中,要坚持从新疆文化的资源、区位、体制机制和政策优势出发,高度重视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并且坚持与大力弘扬“依法治疆和以德治疆相结合”的理念和新疆精神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持“到人、有效、管用”的原则,抓实具体工作,不断培植和丰富新疆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文化交流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服务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因此,文化建设和文化交流工作都要紧密结合新疆形势,不断充实和完善党的治疆方略,按照坚持长期建疆、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的要求,着力从“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15]的角度,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始终坚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坚持从新疆历史与现实的角度、从国际国内的视野、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美好前景等多方面不断提振各族人民群众的信心,不断夯实“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文化基础,进一步筑牢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铜墙铁壁,扎实凝聚国内外各方面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积极力量,不断强化国内国外合力打击与围剿“三股势力”的强大文化力量。

(三)积极扬长避短,努力服务于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

新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富集区,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承、彼此交融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最有条件续写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华美篇章。新疆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国家级的有50多项。继昆曲、古琴艺术之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于2005年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9年,新疆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10年,新疆维吾尔族《麦西热甫》也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卡姆音乐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以东方文化艺术为主、吸收西方乐舞文化的艺术精品,被誉为“华夏瑰宝”“丝路明珠”,有“东方音乐宝库中的巨大财富”的美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方曾引用杜甫《赠花卿》一诗中的“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来盛赞《十二木卡姆》。两者相比,国外的木卡姆表演主要是歌和乐,没有舞;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不仅有歌和乐,而且还有精彩的舞蹈,演出结构最庞大,内容也更丰富。显然,新疆木卡姆乐舞文化更具先进性,交流的竞争力和引领的优势都更加明显。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后,新疆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和文化交流机会更多了,特别是在思路、方式方法和路径等方面的选择性更大了,文化搭台、经济推动、合作发展的方式和内容都可以更加丰富多样。

在全球化时代,新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更要自觉重视文化这种世界各国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作用,努力使之成为促进新疆维护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和跨越式发展、以及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新疆与世界沟通交流、乃至推进国家间的和平发展、维护世界格局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的国际战略,让延续两千多年的丝绸古道恢复了勃勃生机。东西方文化曾在新疆交流荟萃,境内遍布东西方文明交流与沟通的印迹,历史文化的积累非常深厚,持续绽放着熠熠生辉的光彩,使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具魅力的一段。因此,新疆要善于扬长避短,积极用好丝绸之路留给新疆的丰富文化遗产,大力弘扬“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为轴心,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为着力点,以加快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和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为突破口,重视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拓展和创新中国-亚欧博览会平台的体制机制,不断提升新疆服务和参与上海合作组织多层次经贸合作的能力与水平。重视通过亚欧博览会、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外文化展示周等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积极促进中国与亚欧国家尤其是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推动新疆乃至全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加强经贸、金融、服务、教育、科技等更多领域的交流交融与合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贤.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推动新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学习与研究,2012(11).

[2]顾华详.论魅力无穷的西域诗韵——兼论中原文化对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修订本编写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修订本编写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6]范学新.论文化交流对哈萨克族英雄史诗的影响[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7]李琪.“丝绸之路”的新使命:能源战略通道——我国西北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与安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8]杨迅.文化魅力拉近中巴友谊[N].人民日报,2013-12-8(3).

[9]毕淑敏.关于伊犁多元文化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0]杨洁篪.“上海精神”的永恒魅力——纪念上海合作组织成立7周年[N].人民日报,2008-6-16(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编.新疆工作文献选编(一九四九——二〇一〇年)[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

[12]新华社北京2013年12月31日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1-1(1).

[13]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N].新疆日报,2014-4-8(1-3).

[1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15]人民日报北京2014年5月29日电.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5-30(1).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交流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打造永久“大粮仓” 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打造永久"大粮仓"助推粮食核心区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