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安全文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及建立

2015-04-30徐徐金波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5年16期

徐徐 金波

摘要:文章针对核安全文化指标体系,具体阐述了建立原则和评价主体,描述了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时间和空间视角,考虑内外部环境建立的模型框架和内容,说明了评估对象的不同层级的作用和影响。根据核安全文化评价指标的建立原则,讨论了对不同层级核安全文化评价的二级指标,并说明了核安全文化评估的结果级别。

关键词:核安全;核安全文化;核安全氛围;评估指标体系;二级指标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L9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16-0007-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16.004

1992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NO.75-INSAG-4中明确了核安全文化的定义: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核电厂,一般工业安全与核安全是密不可分的,而核安全始终要放在重中之重的首要位置。一方面,工业安全可能诱发核事故;另一方面,国际社会也不可能接受重大核事故的潜在后果。核电厂的安全问题既包括一般工业安全,又包括核安全。

安全文化的概念首先由IAEA提出,进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行业的生产安全管理中。核安全事故的独特性、影响性、危害性、持续时间等均严重于常规生产安全事故,而且由于核生产行业需要较高的知识性、技术性和专业性,其人员组成较常规生产也有较大不同,这使得针对核安全文化的评估需要更加具有专业性、全面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1 核安全文化评估

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估的主要目的是从评估数据中找出核安全文化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对问题系统分析,研究其根本原因和改进措施。完善、合理、科学的核安全文化评估体系应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比性和稳定性的特征。在评估核安全文化时应当确定以被评估对象核安全为主体的评估范围,同时考虑与核安全相关的外部环境因素对核安全文化的间接影响,如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府监管、行业规范以及员工家属等。选择生产运营较为成熟稳定的时期进行核安全文化评估。

1.1 核安全文化评估评估对象

安全文化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一是组织内必要的体制架构和管理的逐级责任制;二是各级员工对相应该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按照各级职责,将安全文化划分为三个主体,并明确了其职责(见图1)。

决策层处于系统职能层级的最高级,掌握着各种资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对决策层的评估主要侧重于对观念、机制和措施落实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管理层处于系统职能层级的中间层,连接着决策层和执行层,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管理层的评估侧重于管理、执行和监督工作以及自身知识的掌握和培训机制的实施,同时关注与员工的沟通情况。执行层是操作层,其活动行为直接与核安全的状态发生关系,随时影响和改变系统核安全状态,是决定核安全状态的关键因素。对执行层的评估侧重于责任态度、核安全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对核安全文化的认知情况等。

1.2 核安全文化评估步骤和方法

整体的核安全文化评估过程可由图2所示。在实际评估过程中,评估工作并非是严格按照图中顺序进行,很多情况下会多个阶段同时或交错进行。一般而言,核安全文化评估方法在评估开始就已经确定,系统评估的最重要工作是在指标体系建立与评估方法选取方面。

核安全文化评估主体一般采用综合评估方法完成对被评估对象的认识,并将认识结果应用于被评估对象核安全文化的发展和改进。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首先明确评估目标,并以此确定评估标准;其次是依据确定的评估标准,采用量化方法收集数据的定量过程;最后将综合评估结果与实际评估对象的环境、背景情况相结合,为有关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 核安全文化评估指标体系

核安全文化评估指标体系以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为评估对象,兼顾文化持久性和稳定一致的认同性特点,考虑相对开放的独立组织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2.1 指标体系模型

核安全文化评估指标体系由两部分构成:反映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安全文化指标体系,包括宏观层面、时期特征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反映核安全文化即时状态的核安全氛围指标体系,包括微观层面、时间点特征和内部工作环境等。具体的评估模型如表1所示:

2.2 核安全文化评价指标的确定

建立核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应着眼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在一段时期和某个时间点范围,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工作环境因素影响。以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为主要评价对象,兼顾系统的持久性和认同性特点,侧重于外在表现形式进行评估分析。

2.2.1 决策层。对决策层的评价,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决策层评价指标:决策层核安全信仰和价值观;决策层的核安全意识及政策;核安全文化的学习和培

训;核安全组织保障;核安全制度保障;核安全资金保障。

2.2.2 管理层。管理层的主要作用还体现在对核安全的监督管理、自身核安全知识的掌握、与员工的沟通以及在核安全培训中的工作等方面。管理层评价指标具体包括:管理层的核安全意识和态度;管理层的核安全承诺和沟通;核安全管理制度与奖惩措施;核安全学习和培训机制;核安全监督管理;核安全专业知识及沟通;核安全学习培训与传播机制。

2.2.3 执行层。执行层员工对核安全的责任态度直接关系到核安全的状态,通过对员工进行周期性的核安全培训长效机制对于改进提高其核安全责任态度起着关键的作用。执行层评价指标:员工对核安全的责任和态度;员工的反馈与传播机制;员工学习与培训机制;核安全风险认知和氛围;资格能力与专业知识;工作压力与工作氛围。

2.2.4 系统持久性。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对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文化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良好的核安全文化形成后也将具有较好的持久性,使被评价对象内部形成由决策层到执行层对核安全重要性的认同。具体指标:决策层和管理层核安全知识学习改进的持续性系统建立状况;管理层对核安全重要性认识的一致性程度;核安全部门的员工对核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性的认识程度;各部门之间的沟通程度。

3 结语

核安全文化是自上而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文化,针对核安全文化的评估也应采取自上而下的评估方式,应针对于核安全相关的所有部门和单位进行有效而持续的核安全文化评估。在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指标的确定方面需要考虑宏观、微观层面,时期和时间特征,外部、内部环境的影响因素,以科学、准确的方法形成长效评估机制,建立完整有效的评估体系。进行长期跟踪评估,且根据评估结果和核安全文化的发展趋势,提出改进管理重点,全面提高核安全文化水平。

在核安全文化建设方面采取纵深建设思想,从核设施的选址、设计、建造、退役的各个阶段建设核安全文化,将核安全文化的长远思想从最初的阶段开始建立,在整个工业产业链中建立相互贯通、相互一致的核安全文化,确保整个核工业产业链的核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IAEA,Inter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visory Group,Safety Culture[R].Safety Series,No.75-INSAG-4,1991.

[2] 柴建设.核安全文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徐徐(1979-),男,辽宁沈阳人,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核电厂运行管理。

(责任编辑:周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