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说“变姓人”

2015-04-24钱文忠

妇女之友 2015年4期
关键词:爱新觉罗蒋英钱学森

钱文忠

在我们对于姓氏文化的认识里面,还有一个误区,姓是不能改的:姓怎么能变啊?“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是一句老话,“好汉都这样!”不对,千万不要以为,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爷爷奶奶或者爹妈给的,就不能改,不是这样的。在历史和现实当中,改姓的情况相当普遍。有自愿的,有被迫的,有荣耀的,有悲哀的。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改姓的情况:

第一,因为避祸、避仇改姓。

司马迁我们都知道,大史学家。司马迁受了宫刑?但有一点要搞清楚,受宫刑前也许人家是有孩子的;或者是后来过继的。反正民间认为司马迁是有后人的。司马迁的孩子后来不姓司马了,起码有两个孩子改了姓,因为爹犯事了嘛。一个改成了冯,马字加两点,不就变成冯了吗?还有一个改的姓诸位想都想不到,“同”,“司”加一竖不就是“同”吗?所以,你现在看到姓同的,基本上他就会自我介绍是司马迁的后代。“同”是个小姓,姓冯的则不是,姓冯的太多了。

辛亥革命之后,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为了避祸,改出多少姓大家知道吗?最常见的是改姓金,因为“爱新”在满语当中,就是金的意思,所以改姓金;有的改姓王,因为都是王爷的后代;有的改姓罗,这是比较偷懒的,爱新觉罗里面拿个“罗”,就姓“罗”了;有的改姓黄,因为他是皇族啊;还有的改姓艾,等等等等。你看,一个爱新觉罗就改出那么多姓。

第二种情况,比较荣耀,不是避祸,而是帝王赐姓,这种很多。比如刘邦建立汉朝,刘姓成了国姓,在刘邦造反的时候有一个功臣叫项伯,刘邦就赐项伯姓刘。所以现在姓刘的人,不一定祖先都姓刘。还是在汉朝,汉武帝时有一个匈奴王归顺了汉朝,汉武帝便赐姓为金。

七下西洋的郑和原来是姓马的,本名叫马三保,还是回族,后来才被赐姓为郑。这个当然很荣耀,一般的子孙也不会改回去的。也就是说,同为郑姓的人,很可能有不同的血缘关系。

第三种情况,兄弟民族改汉姓。大家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拓跋鲜卑族很多人改了姓,比如拓跋氏改成元氏,独孤氏改为刘氏,丘穆陵改为穆氏,等等,非常非常多。

第四,汉族人改兄弟民族姓,这个也很多。特别像元朝的时候,因为地位太低,汉人、南人就改了兄弟民族姓,主要是蒙古族和色目人的姓。

第五,还有部分兄弟民族的姓氏,不像我们汉族那么严格,它有时候会变化。

第六,因为避讳而改姓。举一个邱姓的例子吧。在清朝雍正皇帝以前,中国是没有邱这个姓的,一说姓丘就是土丘的丘。但雍正皇帝下令,不许用这个丘了。为什么?因为犯了孔夫子孔丘的讳。于是加了一个偏旁,才有了今天这个邱姓。

第七,由于入赘、过继、收养而改姓,这个就更普通了。大家知道,过去入赘是要随女方姓的。因收养而改姓的,最有名的大概要属钱学森先生的夫人蒋英女士了。钱学森先生的父亲、著名教育家钱均夫先生就钱学森这么一个儿子,看到别人家有闺女,眼红得不得了。老人家看上了蒋百里将军家的蒋英,说:“到我家来做女儿吧。”蒋家有五朵金花,同意了。钱均夫先生就办了酒席,还举办了一个仪式,把当时的小姑娘蒋英接到钱家后改名钱学英,跟钱学森先生以兄妹相称长大。后来,蒋百里将军舍不得了,想自己女儿,就又把蒋英给要回去了,改回叫蒋英。当时钱家便提了个要求:要回去可以,兄妹不做了,但是将来得嫁到我家做儿媳。后来这是一段极其美满的婚姻。

请大家牢牢记住,并不是每个姓都有单独起源的。中国有那么多姓,都源于几十个非常古老的姓。比如姚姓,统共分出来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等等60多个姓,这些姓之间都是有血缘关系的。当然了,陈与姚不一定就真有关系,因为有的陈姓是从别的姓改过来的也说不定,很复杂。

在读别人姓的时候,要千万小心。汉字最容易读错的就是别人的姓。比如,区做姓时可是念ōu,你千万别叫人家qū先生,那会把人气着的。比如黑,作为姓读hè,不读hēi。再比如,还有一个最常读错的姓,盖做姓时这个字念gě,不念gài,很容易念错的。还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查,不能念chá,对不对?比如教,做姓氏的时候,一定读jiào,不能读jiāo的。比如任,做姓的时候一定读rén,不读rèn。比如缪,在做姓的时候读miào,不能读móu的。单,单雄信,你可千万别说dān雄信。比如乐,做姓的时候读yuè,就不能读lè了。还有一个姓,员,在做姓的时候要读成yùn。仇,做姓的时候读qiú,这些都是不能乱读的,所以要非常非常小心。

日本还保留着这么一个习惯,如果自己的姓读法特别,一般要在名片上印出来。两个人见面,问对方的姓怎么念,不仅不失礼,还是有礼貌的表现呢。

编辑/天喵

猜你喜欢

爱新觉罗蒋英钱学森
为蒋英女士题照
钱学森
爱新觉罗·漫娘绘画作品
春拂红墙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钱归你,奖(蒋)归我
爱新觉罗氏为什么少
启先生贵姓
钱学森
钱学森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