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兽·神·人:《纳尼亚传奇》中的三类形象及其伦理意义

2015-04-23方秀敏程郁

山花 2015年4期
关键词:纳尼亚埃德蒙刘易斯

方秀敏+程郁

C.S.刘易斯是一位伟大的基督教神学家,同时也是伟大的学者和作家。由于他一生在英国文学史研究、文学批评、奇幻文学创作、基督教传播等不同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被英国人称为“伟大的牛津人”。儿童奇幻史诗《纳尼亚传奇》是刘易斯虔诚的基督教信仰和丰富的艺术想象相结合的完美之作。基督教教义是这部儿童奇幻史诗所传达的重要主题,因此现有研究成果基本上都从神话原型角度,挖掘该系列与《圣经》的对应关系,认为“路易斯在《纳尼亚传奇》中塑造主要人物狮王阿斯兰形象时,借鉴了耶稣‘受难-死亡-复活原型”。也有学者比较了上帝与《纳尼亚传奇》中主人公的关系,发现“阿斯兰以最美妙的声音创造了星星、太阳、大地、植物和动物,并挑选了每种动物中的一对,让其成为能言的智慧动物,与树神、农神、河神和人类一起成为纳尼亚的居民,这种‘创世的意象与《创世纪》中描述的上帝造物别无二致”。然而,将基督教宗教元素剥离后,读者不难发现,除了表现基督教宗教信仰,《纳尼亚传奇》同时也传达了“正义必然战胜邪恶”这样的伦理信念。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战争是把7部单独成册的奇幻故事串联为一个整体的伦理主线,狮子阿斯兰则是贯穿整个系列的核心人物。本文综合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原型批评方法,以《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为重点,综合考察《纳尼亚传奇》所构建的童话形象,认为刘易斯通过塑造白女巫、阿斯兰、埃德蒙等童话形象,象征性地传达了他的宗教主张和伦理理想。

披着人皮的兽:白女巫

自亚当和夏娃偷吃伊甸园知善恶树上果实的故事发生以来,善与恶之争便成了基督教教义中永恒的话题。作为基督教的护教者,C.S.刘易斯深深地将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善恶观隐藏在他的作品中,并通过一些鲜明的艺术形象将其呈现。刘易斯在《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中采用了《圣经》中的一些原型和结构,不仅让这部童话在宗教的神秘外衣下多了一份神话色彩,而且让儿童读者能够从伦理意义上区分人与兽,明白人类因恶经历的巨大苦难,感受到摆脱恶的统治的需要。

人类在进行生物性选择之前,是和兽一样的,没有善恶是非观念,只是一味地满足自身的欲望。白女巫是《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中的恶魔,据海狸夫妇讲述,女巫是亚当第一个妻子莉莉思(女魔)生的,女巫身上没有一滴真正人类的血,从这里我们可知,女巫虽然打扮成人的模样,但完全是不同于人的一种兽。兽作为比人低等的动物,缺乏人所具有的理性一面,完全受本能欲望的驱动,无法认识自己的罪与责,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行事,这便产生了恶。白女巫的恶行不胜枚举,当露茜第一次误闯纳尼亚时,她发现纳尼亚被冰雪覆盖,热情款待她的羊怪图姆拉斯向她解释纳尼亚的遭遇是因为白女巫作恶,女巫在此施了魔法,使得纳尼亚一年到头都是冬季,还不让这里的人们过上圣诞节。白女巫是海外皇帝的刽子手,她受着权力欲望的驱动,一心觊觎纳尼亚的统治权,因此竭尽全力消灭前来解救纳尼亚的人类。此外,白女巫如同《圣经》故事中神所造的蛇一样去诱骗人类作恶,据《圣经·创世纪》记载,伊甸园中蛇比田野里一切的活物都更狡猾,它想和上帝一样有智慧,于是引诱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结果亚当和夏娃因不能抵制诱惑作恶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活动在纳尼亚的白女巫经常伪装成人的模样,打扮成一位贵妇人,听说埃德蒙是人类的后代,就引诱埃德蒙吃掉她施了魔法的土耳其软糖,这种糖任何人只要吃了一回,就会想再吃,如果听任他们吃的话,就会送命。未经教化的埃德蒙陷入了白女巫的圈套,被女巫所骗,道出了自己朋友的行踪,最终成了背叛朋友的罪人。

无独有偶,《魔法师的外甥》中的简蒂丝女巫被塑像厅中的钟声唤醒之后,她的绝对自由意志重新被激起,成了傲慢、冷酷、贪婪的结合体,从伦理意义上来说,简蒂丝也是一个没有善恶之分的兽,即使她高大美丽,但迪格雷和波莉看清其面目后认为她实质上就是一个巨人兽。简蒂丝认定自己就是女王,她用灭绝咒消灭自己的姐姐,不惜牺牲自己将士的生命去作战。此外,女巫认为妇女、孩子还有动物都是她的臣民,除了服从她的意志没有别的选择,并且她声称自己必须从所有律法的约束中解脱出来,命定是高贵和孤独的。

披着兽皮的神:阿斯兰

《纳尼亚传奇》中除了塑造一个白女巫类的恶势力,更重要的是向儿童展现了一位能征服恶势力的神的形象,即阿斯兰,他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创造了整个纳尼亚,还在于他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纳尼亚和纳尼亚的居民,让整个纳尼亚死而复生。阿斯兰在整个故事中的壮举与其说是善战胜恶的道德价值所在,不如说是用诗意的语言叙述阿斯兰如何创造人类、拯救人类,更重要的是警示人类、指引人类弃恶从善的过程。《圣经·创世纪》曾经记载上帝创造天地,并且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赐福给他们,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和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在《魔法师的外甥》中,迪格雷和波莉亲眼见证了阿斯兰创造纳尼亚的过程:阿斯兰根本没有注意周围的一切,只是张着血红的大口,没有咆哮,只是歌唱。阿斯兰用歌唱的方式把纳尼亚这片土地永久地给了生活在纳尼亚的动物们,并对他们说:“我给你们树木、果实和河流。给你们星星以及我自己。我没有挑选的哑兽也是你们的。要善待它们,珍惜它们。但不要回到它们中去,除非你们不再是会说话的野兽。因为你们是从它们中选出来的,回到它们中去就和它们一样了。不要回去。”阿斯兰挑选野兽实质上就是上帝赐福人类,将人与兽区分开来,认为要成为上帝的选民就应该有理性,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去管理国家,但要受到法的制约,否则就和那些没有被挑选的哑兽是一样的。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意愿偷吃知善恶树上的果实,被认为是易受到恶势力的诱骗,失去了人的理性,将自己内心不好的倾向释放出来,因此至善的上帝惩罚作恶的人类,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耕种所自出之土。

《圣经·诗篇》中歌唱耶和华:“耶和华是我牧者,他使我的灵魂苏醒,为自己的名引导我走义路。”这就意味着恶的道路必将灭亡,上帝终将指引人类弃恶从善。在《魔法师的外甥》中,当阿斯兰创造了纳尼亚时,它仍旧对它的野兽们说:“那个恶魔将给我们带来邪恶,但是还早。我会留神让最坏的事情冲着我来……亚当的种族带来了灾祸,但也帮忙我们消除灾祸。”阿斯兰如同创世纪中的上帝,意在在一片新的土地上建立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带给了周围的树以及动物生命的气息,让亚当的种族拥有一种理性,抵抗那些对自己有好处的所有诱惑。但是从靠邪恶魔法越长越壮的简蒂斯女巫到勾结卡乐门的邪恶诡谲一直诱骗亚当的种族,人逐渐失去理性,走向恶的道路,在《最后一战》中,纳尼亚中的小矮人一点儿也不相信真正的阿斯兰,人类的信仰消失,旧纳尼亚被黑暗笼罩。纳尼亚故事的结尾如同《圣经·启示录》中发生的一样,旧的耶路撒冷被毁灭,上帝建立了新的耶路撒冷。阿斯兰在故事的结尾揭露了诡谲的真面目,重新唤起了人类的信仰,指引人类往“更高更深”的地方前去,旧的纳尼亚在黑暗中消失,新的纳尼亚诞生,这意味着善战胜了恶,人类恢复了对善的信仰,理性重归于人。

从兽向人的蜕变:埃德蒙与尤斯塔斯

《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中的埃德蒙是亚当的后代,说明他是经历过生物性选择的人,具有人的一些特征,但同时他身上仍旧存留着兽性因子,因此他也具有兽的一些特性,比如,埃德蒙贪吃贪权,当白女巫用土耳其软糖诱惑他的时候,他失去了人的理性,没有考虑白女巫的诡计,因自己的贪吃而受骗。此外,埃德蒙听到白女巫说如果能告知亚当后代那些人的去向就可以成为纳尼亚的国王,他因贪权而轻信白女巫,背叛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埃德蒙的贪让人性走向了堕落,最终成为一个叛徒。具有兽性因子的埃德蒙没有信仰,虽然他一听到阿斯兰的名字就有点恐惧,但不相信有真正的神,反而相信白女巫的力量,所以当他经过白女巫房子的大门前看见一个大石狮时,他觉得传说中的阿斯兰被女巫变成了一块石头,居然掏出一个铅笔头,在狮子上唇涂上两撇胡子,还给狮子加上了一副眼镜,有点轻视大石狮。埃德蒙亵渎神灵象征着人与神的疏离,这也是人犯罪的原因之一,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就是没有坚信上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埃德蒙除了与神疏离,还与他的兄弟姐妹疏离,进而因自身的任性发展成投靠白女巫,成了叛徒。埃德蒙的背离意味着他背弃了正义的一边,偏离了善,走向了邪恶。

无独有偶,《黎明踏浪号》中的尤斯塔斯也是亚当的后代,具有人的特性,但是未经过伦理选择之前,他的兽性因子占主导地位,控制人性因子,因此前期的尤斯塔斯并不具备人的伦理意识。在故事中,大家称他为“尤斯塔斯”,这个词在英语中和“没有的”一词音相近,这就意味着他身子弱小,打起架来连露茜也对付不了,但其内心深处就喜欢发号施令,恃强欺弱,拥有兽的特性即没有爱心,故事中尤斯塔斯一看见雷佩契普的长尾巴拖下地,或许是那尾巴相当诱人,他马上就想要能一把抓住尾巴,把雷佩契普颠倒转上一两圈,然后逃走,哈哈大笑,一定有趣。并且尤斯塔斯没有和朋友分担困难的勇气,他一味地怨恨自己的朋友,常在日记中写道:凯斯宾和埃德蒙对我真是粗暴极了;午饭我比谁都分得少;凯斯宾那个白痴。尤斯塔斯的兽性因子让他失去理智,独自一人悄悄起身,离开自己的朋友,在树丛间走掉。他在山谷中历险,因疲惫不由得睡着了,“他睡在龙的宝窖里,心里怀着贪婪的龙一样的念头,他自己竟变成了一条龙”。尤斯塔斯对朋友的背离让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兽,他虽然是人的头脑,但是他的口味和消化力都是龙的,他的遭遇让他幡然醒悟,渐渐产生了人的伦理意识,他想要交朋友,想要回到人类中间去,回想起兄妹在航行的途中不断地照顾和谅解,终于明白凯斯宾那些朋友们不会扔下他不管,深信自己能够改变自己,让别人明白他是什么人。于是尤斯塔斯做出了正确的伦理选择,人性因子控制了兽性因子,人性因子占据了主导地位,尤斯塔斯渐渐向善转变,尤斯塔斯的悔改获得了神的宽恕,阿斯兰帮助他脱去了身上的兽皮,恢复了人的模样,拥有了人的理智,人性因子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最终做出了人的伦理选择,实现了由兽向人的蜕变。

结 语

《纳尼亚传奇》以四个小孩无意间步入纳尼亚王国、在纳尼亚王国探险、在阿斯兰的帮助下拯救纳尼亚王国为叙述主线,讲述了一个善与恶之间斗争的故事。故事情节虽简单,但其中却孕育着深刻的哲思和劝教功能。故事中的三类形象让处于智力发展时期的儿童有了鲜明的善恶之分,白女巫这样一个披着人皮的兽让儿童看到了自身的贪婪欲望,就像埃德蒙和尤斯塔斯一样,他们都经历了一段身心的洗礼,在阿斯兰这一神的指引下,恢复了人的原形,具有了人的伦理意识。这三类艺术形象完全折射出了儿童的成长过程,所以说纳尼亚的故事不仅仅是儿童的喜爱读物,更让成年人能够认识到儿童的生理发展特点,引导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程小玲.《纳尼亚传奇》的圣经原型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2(2).

[2][英]刘易斯.狮子、女巫和魔衣柜[M].陈良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3][英]刘易斯.黎明踏浪号[M].陈良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4][英]刘易斯.魔法师的外甥[M].米友梅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5][英]刘易斯.最后一战[M].吴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英]C.S.路易斯.返璞归真[M].汪咏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7]马君.论基督教哲学中的恶[D].山西大学,2008.

[8]圣经[Z].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0.

[9]汪咏梅.“最伟大的牛津人”C.S.路易斯[J].世界宗教文化,2009(2).

作者简介:

方秀敏(1978— ),女,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第二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程 郁(1979— ),女,南昌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纳尼亚埃德蒙刘易斯
纳尼亚传奇(六)纳尼亚之王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珠穆朗玛峰始终都在那里
英国 拍卖
“仙境”与共同体想象:《纳尼亚传奇》的文化意义
从生态批评角度探析《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
橡树作证
刘易斯:被自大击败的拳王
世界上最短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