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兴产业成长中需求拉动作用的实证检验

2015-04-20熊勇清印磊黄健柏��

软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新兴产业

熊勇清 印磊 黄健柏��

摘要:将新兴产业需求拉动因素分解为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两个维度,同时将需求规模区分为总体需求规模与有效需求规模,从微观层次刻画总体需求、有效需求、需求结构等需求拉动因素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微观作用机制。实证结果发现:新兴产业总体需求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全部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力,有效需求规模及需求结构的调整才是新兴产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需求结构在我国新兴产业成长中的贡献关联度明显偏低,我国新兴产业的成长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国内市场的培育并优化需求结构。

关键词:新兴产业;需求拉动;有效需求;需求结构;产业竞争力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2.07

中图分类号:F426;F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2-0028-05

Abstract:This paper divides demandpull factors specifically into two dimensions: the structure of demand, and the scale of demand which consists of overall demand and effective demand. It describs the micromechanism of demandpull factors consist of overall demand, effective demand and “demand structure” which play a micro mechanism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the microscopic level. Then it employes practical data from the new generation of communication and electronic industries,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research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ose demandpull factor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ness of emerging industries. It finds out that the expansion of emerging industries overall demand scales does not totally transfer into the driving force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adjustments of effective demand scales and demand structures are the key factors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merging industries. Moreover, the correlation of demand structur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merging industries is obviously low. According to this argument, the paper offers some relevant politic suggestions about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merging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mand side.

Key words:emerging industies; demandpull; effective demand; demand structure;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1问题提出

为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并寻求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元素,我国正式确立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部署。新兴产业的成长和发展不仅要重视“技术供给”端的驱动因素,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市场需求”端的拉动因素,需求动因是一国 (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和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关键内生要素。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的形成与布局,不仅在于其发挥了技术创新等高端要素禀赋能力的竞争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源于其对全球市场中需求因素的战略思考以及对需求市场的整体把控能力。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表明,市场需求是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Schmookler的“需求驱动”(Demand Pull) 假说认为,需求导向和需求规模是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最有效的内在激励机制[1],Kleinknecht和Verspagen的调查也验证了需求增长是引致产业创新并提高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2]。Lee的研究则表明技术交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需求[3]。Keun的研究发现产业竞争力所需要的知识是建立在一定的市场份额基础之上的[4]。周怀峰等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国内市场需求对自主创新的作用路径存在差异[5]。申洪源的研究显示在一个较大规模市场上市场需求份额增加将导致一个更大比例的产出份额增加[6]。

但从我国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市场需求的培育明显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7]。现有理论研究尽管普遍强调了新兴产业成长过程中“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但主要是从市场需求的宏观层次开展研究,基于我国新兴产业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市场需求”因素具体分解为“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两个维度,并将“需求规模”区分为“总体需求”与“有效需求”,应用新一代信息与电子业的实际数据从微观层次来验证“总体需求”、“有效需求”、“需求结构”等需求拉动因素在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微观作用机制,为我们进一步从需求端研究制订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2理论分析

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是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市场因素,需求规模从“量”的方面对新兴产业产生拉动作用,需求结构则从“质”的方面提升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市场需求同时也引致技术创新并进一步从技术供给端驱动新兴产业的成长与发展,其作用机制如图1所示。

21需求规模(有效需求):新兴产业“量”的拉动

需求规模的扩大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并且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内生激励机制。越是处于价值链高端环节的技术研发能力等核心要素,就越需要依赖高速增长的市场空间来实现其价值的转移和增值。然而,总体需求规模不完全等同于有效需求规模[8]。实践证明,新兴产业整体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全部转化成为我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相反可能导致“需求挤出效应”[9]。长期以来在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下,为满足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和消费需求,我国实施“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其后果是,尽管实现了生产能力和销售收入的提升,但并没有相应地带动国内市场需求的扩张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反而在推动国外需求的同时,加速了国外技术对国内同类产品的替代,产生了强烈的“需求挤出”效应,从而导致国内有效需求规模的萎缩,同时也从需求端抑制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供给能力[10]。因此,只有有效地促进一个国家本土新兴产业企业的销量和收益的需求,才能真正激励一个国家新兴产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11]。

22需求结构:新兴产业“质”的提升

新兴产业的需求结构可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三种类型,分别代表市场需求以高端、中端或低端产品为主[12]。高端产品由于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会带来强大的竞争力。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和需求侧的高端地位,迫使发展中国家作为代工者被锁定于低附加值、低需求端的微利化价值链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同时,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抢占发展中国家可能具有高成长空间的高端市场需求,这就从根本上扼杀了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土市场需求的成长空间来发展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本土企业的内生机会[13]。以美国的互联网产业为例,正是由于其占据了产业需求结构的高端,使其成为全球高端市场需求中的主导者,从而确保了其明显的产业竞争优势。因此,要提高我国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就必须把握需求结构的高端部分。

3实证研究:以新一代信息与电子业为例

31数据来源、变量测量与验证方法

(1)数据来源

选取新兴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与电子业作为分析对象,数据来源于2000~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

(2)变量设计

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ED)。有效需求是能够有效促进一个国家(地区)本土企业销量和收益的需求,这种需求能够真正激励一个国家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活动[8]。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有效需求测量方法:一是范红忠等认为,有效需求规模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收入、人均收入和收入差距三个基本维度[8],可以由“经济总收入(GDP)”、“人均收入(人均GDP)”和“收入差距(可用基尼系数表示)”三个主元素以及“进口规模或经济开放程度”、“城市化率”和“中等教育普及率”三个补充要素进行测量;二是孙晓华等认为,衡量一国有效需求规模时,既要考虑本国市场的培育和基础效应,又要考虑国际市场对本国产业所带来的需求拉动作用以及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产品所带来的需求挤出效应,可以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与三资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差来代表有效需求规模[12]。由于统计口径原因,获取具体产业的GDP、人均收入以及收入差距等数据存在困难,故本文借鉴孙晓华等学者观点,采用新一代信息与电子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总体需求规模(Total Demand,TD)的度量指标,同时采用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与三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差来表示有效需求规模(ED)。

需求结构(Demand Structure,DS)。高端产品需求量占需求总量的比例越大,则需求结构越趋于高端化[12],同时,新产品的产值能够反映一个产业的需求结构的高端化倾向[8]。故采用新一代信息与电子业新产品的产值(Output Value of New Products,OVNP)占当年价总产值(Gross Industrial Output Value at Current Prices,GIOVCP)的比率作为需求结构(DS)的指示变量,即:DS=OVNP/GIOVCP。

产业竞争力(IC)。产业竞争力是新兴产业成长与发展的综合反映,具体体现在产业的产出水平、盈利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14]。产值和劳动生产率是产出水平的主要测量指标,利润和销售利润率是盈利能力的主要测量指标,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和新产品的销售率则是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的主要测量指标[15]。故本文选取新一代信息与电子业的产值、利润、新产品销售收入、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和新产品销售率等六项指标,计算得到新一代信息与电子业竞争力指数,包括三个步骤:标准化处理:y′i = yi -yimin yimax -yimin ;计算竞争力指数: y = ∑6i = 1wi y′αi ∑6i = 1wi 1α,wi为指标权重,α为弹性系数;稳健性检验并简化运算,令wi和α为 1,则:y = 16∑6i = 1yi ′。

(3) 验证方法

稳定性检验。因果关系检验对序列的稳定性非常敏感,而多数宏观经济时间序列都是不稳定的,故本文采用ADF法 (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平稳性检验,若为非平稳,则进一步通过协整检验来分析各变量之间关系。

协整关系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法能够估计和检验多重协整关系,同时可以对协整关系和速度调整系数施加约束进行检验,故本文采用这种方法。

因果关系检验。针对总体需求规模(TD)与产业竞争力(IC)之间的关系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然后针对有效需求规模(ED) 与产业竞争力(IC)之间的关系再进行一次因果检验,若二者存在因果关系,则进一步考察呈现单向还是双向关系。

灰色关联分析。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行业层面的统计数据缺乏,灰色关联分析法适用于样本量较少的情况,故本文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新兴产业需求结构与竞争力的关系。

F检验。选取新一代信息与电子业2000~2011年间数据为样本点,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得到混合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继而进行F检验,相应得到有效需求、需求结构与产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验证结果。

32检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1)“需求规模(有效需求)”与“产业竞争力”关系检验

在计算新一代信息与电子业总体需求、有效需求和产业竞争力相关指标数据的基础上,绘制得到2000~2011年期间三个变量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有效需求与总体需求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总体需求规模的增长幅度和速度要显著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特别是2008年以前,有效需求规模基本上没有明显变化。产业竞争力在2000~2009年保持着比较平稳的上升趋势,2009年之后则出现一定的回落,并没有与总体需求规模在2009年之后的大幅增长趋势保持一致,而产业竞争力与有效需求规模之间则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相同变化趋势。进一步进行相关实证检验如下:

ADF法单位根检验。首先采用ADF法对市场总体需求规模(TD)、有效市场需求规模(ED)和产业竞争能力(IC)三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三个变量原时间序列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下均没有通过ADF检验,表明三个变量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是一阶差分都通过了ADF检验,表明TD与IC、ED与IC均具有一阶单整性。

协整关系检验。由于三个变量间均存在一阶单整性,进一步运用Johenson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市场需求规模(TD)与产业竞争力(IC)检验的迹统计量分别为10863<15538、0756<3823,最大特征值统计量分别为9845<14253、0756<3833,表明需求规模与产业竞争力不存在协整关系。这个结果表明市场总体需求规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一个合理的解释是:我国的新兴产业目前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难以满足本土市场特别是高端市场的需求,从检验结果来看,尽管国内市场需求一直在增加,但是本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并没有显著的提高。

同理,由有效需求规模(TD)与产业竞争力(IC)的协整检验结果可以得知二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

因果关系检验。市场总体需求规模(TD)与产业竞争力(IC)没有通过协整检验,不需要进行因果检验。进一步针对有效需求规模(ED)与产业竞争力(IC)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作出原假设“ED不是引起IC变化的原因”和 “IC不是引起 ED 变化的原因”,建立回归模型:ICt=∑αiICt-1+∑βEDt+μ,EDt=∑ciEDt-1+∑diICt+μ。根据AIC和SC值可知最优滞后阶数为2,故选择滞后期为2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接近1%的水平上拒绝了“ED不是IC原因”的原假设,同时在5%的显著水平上拒绝了“IC不是ED原因”的原假设。据此,可以得到有效需求规模(ED)与产业竞争力(IC)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的结论,即:一方面有效需求规模的增加提高了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又扩大了市场的有效需求。

(2)“需求结构”与“产业竞争力”关系检验

新一代信息与电子业的需求结构(新产品的产值占当年总产品的比重),如表4所示。

第一步,确定系统特征行为序列。

第四步,计算贡献关联度:γoi=1n∑nk-1γoi(k)。结果显示,“需求结构”在“产业竞争力”形成中的贡献关联度总体值为0458,贡献关联度一般,表明我国新一代信息与电子业近年来虽然获得了较大发展,但从“需求结构”来看,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相对而言,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三类子行业的“需求结构”比较合理,在“产业竞争力”形成中的贡献关联度分别为0653、0671和1128,存在较大贡献关联。

可以看出,该模型整体的解释能力和拟合优度都好于混合效应模型,而且“有效需求规模”与“产业竞争力”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表明有效需求的规模越大,新产品的销售收入越高,产业的竞争力就越强,同样“需求结构”也与“产业竞争力”正相关,但与“有效需求规模”相比,其T值很小,表明“需求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新兴产业刚刚起步,目前尚处于全球产业链较低端环节,需求结构的拉动作用尚没有充分显示出来。

4结论与政策启示

41主要结论

第一,总体需求规模与新兴产业竞争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有效需求”规模才是新兴产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性市场因素。新兴产业有效需求规模的扩大不仅可以推动技术创新,同时又会对有效需求产生刺激作用,二者相辅相成。

第二,“需求结构”是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的又一重要市场因素。虽然我国新兴产业的规模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忽略新兴产业市场需求的结构性调整,我国新兴产业的“需求结构”目前总体上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需求结构”在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中的贡献关联度明显偏低。

第三,将“市场需求”因素具体分解为“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两个维度,并将“需求规模”区分为“总体需求”与“有效需求”,从微观层次刻画“总体需求”、“有效需求”、“需求结构”等市场需求因素与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具体地分析需求拉动因素的微观作用机制。

42政策建议

第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注重对国内市场的培育,尤其是注重对本土有效需求的培育,以增加本土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市场份额。为此,应该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从需求侧打开市场出口,同时,调整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改变内外资企业税负差异,避免非技术因素造成本土产业竞争力下降。

第二,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注重对需求结构的调整,“市场换技术”的政策并不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应促进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产品转移,在本土市场培育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提高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Schmookler J. 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6:1-20.

[2]Kleinknecht A, Verspagen B. Bart Verspagen. Demand and Innovation: Schmookler Reexamined[J]. Research Policy, 1990(19):387-394.

[3]Lee DH, Kim H, Lee J. The Impact of Research Sponsorship upon Research Effectiveness[J].Technovation,1991,11(1):39-57.

[4]Keun Lee,Chaisung Lim. Technological Regimes, Catchingup and Leapfrogging: Findings from The Korean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 2001(30):459-483.

[5]周怀峰,郭玉杰.基于国内市场需求的企业自主创新路径[J].软科学,2011(4):27-30.

[6]申洪源.本地市场效应对产业转移的区域协调发展研究[J].软科学,2011(12):98-114.

[7]熊勇清,黄健柏.光伏产业困境摆脱与市场的协同培育[J].改革, 2013(12):52-57.

[8]范红忠. 有效需求规模、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 2007 (3) : 33 -44.

[9]Mowery D, Rosenberg N. The Influence of Market Demand upon Innovation: A Critical Review of Some Recent Empirical Studies[J]. Research Policy, 1979, 8 (2): 102-153.

[10]Mariacristina Piva, Marco Vivarelli. Is Demandpulled Innovation Equally Important in Different Groups of Firms [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7,31(5):691-710.

[11]Humphrey J, Schmitz H. Governance and up 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s Research[R].IDS Working Paper,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University of Sussex,2000(12):78-104.

[12]孙晓华,李传杰.有效需求规模、双重需求结构与产业创新能力——来自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证据[J].科研管理,2010(1):93-102.

[13]Porter M.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of Hightech Industries Clusters[A]. Hangzhou, China: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2002:127-131.

[14]赵彦云.国际竞争力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10-20.

[15]穆荣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科研管理,2003(6):60-65.

(责任编辑:李映果)

猜你喜欢

产业竞争力新兴产业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产业链、产业结构升级与产业竞争力分析
清远市飞来峡镇水禽产业的竞争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江西:十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
三只猴子与新兴产业
避开新兴产业陷阱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