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当前消费需求的现状分析

2015-04-20马宇飞

商场现代化 2015年7期
关键词:收入投资社会保障

摘 要:2008年至今,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表现尤为明显的则是消费需求的低迷。造成消费需求低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为收入增长的滞后以及投资消费的失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本文主要结合了历史数据分析了消费需求低迷的原因,从而尽可能的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消费低迷;收入;投资;社会保障

纵观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外部需求低迷、国内投资几近饱和,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之一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积极有效且不易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从我国“十二五”规划来看,促进消费尤其是扩大内需已经成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政策鼓励的着眼点。2006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经融危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虽然达到了8.985%,但是这一数据成逐年下降的趋势,居民消费严重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向市场投入四万亿以拉动消费、刺激需求,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的居民消费率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因此,从目前来看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和保持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问题。

一、2008年以后我国消费需求情况

2008年美国两大房屋贷款中介“房地美”和“房利美”危机的产生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序幕,由此诱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作为当时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一影响在我国的消费水平上表现的尤为明显。由表1可以看出2008年—2013年间,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居民消费率和政府消费率皆成波动上升趋势,这说明总体而言我国的消费水平有所提升。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第一,2013年与2008年相比,虽然各项指标均有所提升,但是上升幅度较小;第二,居民消费支出在最终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基本呈逐年递减之势,比较而言政府消费支出所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例波动上升;第三,农村居民消费占居民消费的比重逐年下降。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虽然2008年经济危机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以拉动消费并试图将我国的GDP增长率维持在高位水平,然而不断增加的政府支出并没有带来最终消费水平的明显提高,反而抑制了居民消费水品的提高,尤其是抑制了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状况对于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平稳发展无疑是不利的,找出财政政策刺激下居民消费水平不升反降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应为下阶段我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见下表1。

二、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

引致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复杂的,国内外的经济和政治形势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就我国国内情况而言,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收入增长速度滞后

我认为造成经济发展瓶颈和GDP下行压力较大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较低,消费不足仅仅是由于国民收入较低所展现出的表象。随着资本的扩张和经济的发展,社会逐渐形成了“拥抱资本、疏远劳动、轻视劳动者”的不良风气。2008年-2013年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如果说2009年二者的差值达到5.7%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的话,那么这种影响显然已经持续到了2013年,在2013年这一差值为3.24%,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滞后使得老百姓难以形成规模具有购买能力的需求,从而造成社会供给过剩。

造成收入增长速度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劳动收入相对于财政收入和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近20年间呈逐年下降趋势;二是普通劳动者在文化艺术和社会心理中的地位在不断滑落并逐

渐被边缘化,广大劳动者不禁感叹“什么都涨,就是工资不涨”。长此以往,城乡居民的购买力将被不断弱化,没有购买力的需求无从谈起,没有需求的生产毫无意义,经济终将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走向崩溃。如表2。

2.投资消费失衡

投资作为一种引致需求能够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但是过度投资会造成投资消费的失衡,使市场上供给过剩,造成产品堆积,社会各生产部门的资金流通渠道堵塞、资金链断裂,引发经济危机和衰退。我国的投资消费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总量性失衡,二为结构性失衡。总量性失衡表现为全社会的总产出大大超过了总需求,例如前不久发生的“河南奶农倾倒牛奶”事件、“蒜”你狠等经济现象;结构性失衡则主要表现为过量的产品供给并不符合老百姓的需求,既产需不对称。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消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过度投资引起的,平衡消费投资至关重要。

3.社会保障制度缺失

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投机性动机、预防性动机、交易性动机。投机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好获得实物或是资金的升值而持有货币的动机,预防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预防意外事件而持有货币或进行储蓄的动机,交易性动机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的动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流动性偏好,然而流动性偏好从而持有货币无疑会降低市场中货币的流动量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活动中,人们出于投机性动机和交易性动机而持有的货币量较少,绝大部分的货币持有是出于预防性动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失业救济等方面的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使得居民不得不预留一部分资金以备不时之需。此外,由于中国居民的消费具有跨代预算的特点,出于抚养后代的考虑,经济主体也会将一部分资金作为储蓄。当然,在我国还存在一部分家庭并没有储蓄,流动性偏好并不是使资金不能进入流通领域的全部原因,但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的供应量,抑制了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韩学丽.刺激消费需求的财政政策研究.特区经济,2012(08).

[2]卞志村,孟士清.扩大内需、需求结构调整与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上海金融,2014(04)

[3]孙鸿伟.当前我国消费政策取向的选择.理论前沿,2009(17)

[4]金凤花.挖掘我国消费需求潜力的对策分析.长白学刊,2009(04)

[5]范剑平.当前消费市场形势和扩大消费政策取向.经济研究参考.,2012(37)

作者简介:马宇飞(1992- ),女,山东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防经济学

猜你喜欢

收入投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消费
关于我国PPP模式应用的问题探讨
浅谈对银行投资价值的研究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