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人民性

2015-04-18双传学袁久红

江苏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依法治国群众

双传学 袁久红

双传学,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教授 210013

袁久红,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210096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本战略思路,这一思路不仅包含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的飞跃,更内在地贯穿着我党一以贯之的崇高而又现实的价值追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总体上说就是人民至上,具有鲜明的人民性,这既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持与发展,更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核心价值要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的价值旨归。

一、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政党的宗旨是指政党建立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始终贯穿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先进政党。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我们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42页。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价值指归上说,追本溯源是新时期新阶段坚持与践行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与要求,根本目的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因为,党的宗旨不是一个抽象的范畴,而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以一定社会阶段的实践为基础的。坚持党的宗旨,根本的在于要以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目标理想来制定确立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人民的目标理想包括个体和人民整体等不同层次,而全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和战略措施,其中,每一个“全面”都关乎人民福祉与社会公平正义,集中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愿望、呼声与理想。

全面建成小康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眼于人民福祉,通过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虽一字之差,但彰显出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国家综合实力、社会发展程度、人民生活水平的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合乎人心,顺应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全面小康社会就是确保人民幸福的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成果人民共享。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深化改革,旨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等一系列手段,进一步缩小发展差距和收入差距;着重解决民之忧、民之愁、民之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应当享有的各项权利,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人民主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着力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全面从严治党赢得人民支持。全面从严治党顺应广大人民的期盼和意愿,把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作为最根本的标准,努力筑牢党执政的坚实根基[2]罗志军:《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重大战略思想》,〔北京〕《求是》2015年第4期。。只有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完善党的建设制度机制,进一步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才能有效化解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规避“四种危险”,不断巩固领导核心地位;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办实事、谋实利,不断增进民生福祉[3]陈金龙:《“四个全面”:拓展中国道路的科学引领》,〔北京〕《人民日报》2015年5月18日。。

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是党的根本宗旨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在现阶段坚持党的宗旨就要切实落实“四个全面”,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发展党的根本宗旨的过程。

二、彰显治国理政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要义

在现代政治发展中,国家治理实质上就是围绕政党、国家政权、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治国理政过程。政党以夺取国家政权为目的,在获取政权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就必须以政党、国家政权、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基轴,形成相应的制度规范,建立自己的治理体系,构筑理想的政治秩序,以实现治国理政。“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概括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体思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明确了方向。“四个全面”作为治国理政的大战略、大思路,坚持与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而其内含的基本价值追求就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理想的现代国家与政治制度的作用,正在于促进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基本价值诉求。在我国的现代化实践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立场、核心要义,“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则将这一核心立场、核心要义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的总目标。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关键在于人,可以说,“以人为本”既是现代国家治理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归宿,又是其动力源泉。“以人为本”要求国家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和动员全社会的一切积极力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以人为本”要求现代国家治理坚持把人的发展而不是物的增殖作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14页。。“以人为本”还要求在治理活动中尊重人的需要、注重激发人的能力以及促进个性自由发展,要求体察民情、重视民生、保护民权。“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和壮大起来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各级政府的根本宗旨。不论政府职能怎么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不能变。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51页。2013年6月25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中指出,“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全部工作中,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3]《对照检查中央八项规定落实情况讨论研究深化改进作风举措》,〔北京〕《人民日报》2013年6月26日。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这句朴实的话再次突显我们党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服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执政价值理念与追求。

具体来说,由“全面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标志着当人民的生存利益基本实现后,发展利益开始成为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内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核心在全面,不让一个人掉队。这里所说的小康,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的小康,也不仅仅是经济建设上的小康,它强调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全国各地区、社会发展各领域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全面的小康。全面深化改革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收入分配、反腐倡廉、医疗改革、养老改革、环境治理、教育公平、住房保障等社会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改革二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回应人民群众期待”[4]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北京〕《人民日报》2014年10月29日。。法治是保障人民利益最持久、最可靠途径。法治明确赋予了公民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权利。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以法治来推动。“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权力大于法治,变通大于规范,立法过程科学化、民主化程度不高,执法过程自由裁量权过大,凡此种种,既戕害了法律的公信力,也削弱了人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心,必须得到彻底纠正。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关键,从严治党的本质是依法依规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人。党员干部缺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制度红利就难以发挥。权力不受制约,直接伤害社会公平正义,必须用刚性的法律来解决“有权就任性”的问题。中央整风肃纪、重拳反腐,都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根本举措。

三、体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贯于“四个全面”中的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不仅表现在坚持党的宗旨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它也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中,体现在促进与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总体价值追求中。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们要牢牢抓好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1][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1页,第9页。“全面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价值取向和重要特征。

“全面发展”的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反思、总结与提升。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经济发展成了社会发展的核心,以经济发展带动政治发展、文化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刚刚脱离传统体制的人们,在市场大潮中找到了机会,中国经济的活力也被迅速激起,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过度地注重经济规模与效率,甚至陷入“唯GDP”论英雄,从而使社会贫富分化加大,社会矛盾凸显。为此,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深刻阐释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与定位。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极大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涵。

“全面发展”既包括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最高价值和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最终就是要促进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内涵,也是“四个全面”战略的总体价值依归。

2.“四个全面”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目标。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全面小康”的核心在于“全面”,它是所有中国人民的小康,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包括五位一体的方方面面;它既涉及物质文明形态,更涉及精神文明形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全面深化改革”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首先在于改革总目标的全面性,这个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总目标下,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是涵盖领域的全面性,“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页。它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还包括党的建设、国防军队改革等等。“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其他领域的共同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应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国家治理制度建设,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深化改革”,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全面深化改革”,要改革和创新社会体制,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体制、机制,增进人民福祉。最后,“全面深化改革”,要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与机制,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

“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依法治国”为经济社会的健康与全面发展提供法治基础。依法治国也是促进经济社会法治化有序的有力路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在于国家治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以法治来规范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42页。“全面从严治党”是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新时期,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全面从严治党”,正是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兴旺发达,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3.“四个全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的最高价值,其社会制度形式就是“自由人联合体”,也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包括个体发展和由不同个人组成的“一切人”的发展。个人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在当代中国,它又表现为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和人民整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

要促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特别是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不断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只有这样,在解除了一直以来困扰我们的物质生活的担忧并在全社会共同拥有了充裕的物质财富之后,人才能获得全面的解放,实现其全面发展;要促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当然还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科教文化事业,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文明基础和丰富的精神食粮。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从表象上看,经济发展新常态是经济增长减速和换挡,但本质上是社会经济结构重构和增长动力重塑的过程,是体现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这一总体价值理念的发展实践。发展不只是数字,也是每个人的生活,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实实在在地与人的发展紧密联系了起来。党和政府不断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就会把发展中的“人”字写得更大、更厚实、更有份量。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依法治国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