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前后文学翻译对冰心早期创作的影响

2015-04-18蒋美红

关键词:泰戈尔译介冰心

蒋美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英语系,广东佛山528000)

五四前后文学翻译对冰心早期创作的影响

蒋美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英语系,广东佛山528000)

五四前后的翻译高潮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构的变迁,改变了彼时作家的创作轨迹。冰心作为新文学第一代重要代表作家,有着强烈的传统文学气质,但时代涌动的翻译热潮又为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审视社会和自我的视角,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对冰心早期创作的思想观念、表现方法、语言应用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冰心五四时期的创作呈现出新的风貌,成为研究翻译参与文学建构的上佳样本。

五四文学翻译;冰心创作

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至五四时期翻译更是蔚为大观,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刺激启迪了新旧时代交接的中国作家,使其在借鉴与模仿的过程中开始了本土的传统文学与世界现代文学的对话,并引起中国文学内部结构的变迁,从这个意义上讲,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直接参与了文学革命和文学现代化的建构。而作为五四时期最为重要的女作家,冰心(福建福州人,1900-1999)的创作十分典型地体现了翻译参与这一建构的印记。

一、五四时期冰心创作的时代特殊性

冰心是五四时期最受青睐的女作家之一,也是备受后人尊敬的作家,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声誉居于同时代的同性同行之首。[1]59而且冰心在不同历史时期均有重要著述,贯穿70年的创作生涯使得冰心收获了巨大的知名度和持续的影响力,以至于不需要对她的生平和创作做过多的介绍。早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茅盾等主编《新文学大系》,冰心的小说和散文创作就被视为新文学第一个十年重要的成果之一被收入。五四时期的批评家阿英在冰心创作的初期,就以“冰心体”来定义其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清丽风致的创作,可以见出研究者很早就注意到冰心独特的创作风格,但是,并没有将这种独特性同旧文学联系起来深入挖掘。一直以来,其作为新文学重要作家的历史定位一再被各种版本的文学史所书写。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冰心早期的创作,固然有着鲜明的五四特色,但内在的气质更与传统文学款曲暗通。钱理群认为冰心是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婉约派”[2]49,这一古典术语的借用可以见出其对冰心创作传统气质的体认。夏志清甚至认为冰心代表的是中国文学里的感伤传统。即使文学革命没有发生,她仍然可能成为一个颇为重要的诗人和散文作家。这些批评话语从两个不同的方面隐含着同一个信息,即历史呈现出的这样的冰心,是两种不同力量冲突的结果。也更因此,她在五四时期的创作就更多地体现了东方文学传统与西方文学冲击两种力量“争夺”的印迹。

西方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是借助翻译来实现的。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个流派的思潮在国内各大报刊杂志上竞相译介出版。《新青年》创刊后,屠格涅夫、龚古尔、王尔德、契诃夫、易卜生等作家的作品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译介,并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情追捧,影响着这一时期成长的中国作家。此后,翻译外国作品活动迅速开展,译介外国文学工作规模和声势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参加者几乎都参与过这轰轰烈烈的翻译大潮。当时影响大的报刊:《新潮》、《少年中国》、《小说月报》等每一期都会译刊外国作品,介绍西方各个流派的文艺思潮,报道西方文坛动态,介绍外国作家的生平和文学创作。[2]11

翻译文学的强大在场,与五四作家们构成了强烈的对话关系。五四文学翻译为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审视社会和自我提供了新的看世界的视角、方法和思想,从思想观念、表现方法、语言应用等多个方面影响了新文学的表达方式。

二、五四时期翻译对冰心创作观念的影响

冰心在五四时期的创作,呈现出为人生的创作观念和爱的哲学,前者主要体现在问题小说的创作上,后者主要以散文和小诗为载体。而此种创作观念的形成,均可见出翻译热潮的影响。

(一)易卜生作品的译介对冰心创作主题的影响

作为问题小说最早和最重要的作者之一,冰心早期的小说创作体现了十分鲜明的干预人生的创作理念,而问题小说源自对易卜生的翻译热潮。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破天荒地出了一期《易卜生专号》,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反专制、反传统、提倡妇女解放和主张个性自由,正和易卜生作品的主题相吻合,一时译介易卜生作品和宣扬易卜生主义蔚成风气。当时众多青年作家都曾经借鉴和模仿易卜生,通过问题小说和问题剧反映社会问题与现实人生。冰心1919年发表的《斯人独憔悴》,被认为是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2]47《斯人独憔悴》以青年走出家庭参加社会运动受到父亲禁锢的父子冲突为主题,其后的《两个家庭》提出当时家庭、教育乃至社会人生的普遍问题,《超人》则提出支配人生是爱还是憎的主题,这些小说均在青年群体中引进轰动。问题小说是五四小说创作最初的成果,冰心也由此收获了最初的名声,但就总体而言问题小说概念化、突出问题而形象化不足的局限,也为史家公认。就冰心的生活和创作来说,家境优裕、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她,如果不是五四大潮及翻译的影响,未必以问题小说的形式登上文坛。冰心回忆创作《斯人独憔悴》需要描写父亲责骂主人公时,现实生活中从未挨过责骂的她不知如何描写,为此特向父亲请教。[3]这段有趣的回忆倒从一个侧面见出作者与创作的叙事距离。当“问题”不是那么峻急时,如《寂寞》、《别后》、《西风》等,反显出冰心出众的写实技巧和刻画年青人忧伤感情的能力,可以说问题意识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冰心的才情,以至有论者认为,只有当冰心忍住不去谈理说教,她才是一个相当具有感性的作家。[4]

(二)泰戈尔作品的译介及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

爱是冰心创作的主题,而泰戈尔在冰心爱的哲学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既为冰心所承认,也在创作中得到证实。五四时期我国对泰戈尔的译介达到高潮,冰心“偶然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郑振铎译的泰戈尔《飞鸟集》连载…心里一动,觉得自己在笔记本上的那些三言两语,也可以整理一下”[5]167,于是有了后来的诗集。可见冰心从一开始走上创作道路就已经受到了泰戈尔的影响。由于冰心和泰戈尔在家庭背景、时代背景、世界观人生观上的契合之处,以及冰心热爱大自然的天性,泰戈尔的思想和创作很容易就得到理解和共鸣。在1920年冰心写了《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一文,文中提到泰戈尔快美的诗情,救治她天赋的悲感;泰戈尔作品中超卓的哲理慰藉了她心灵的寂寞,诗人极端的信仰,诗人诗词字里行间流露的天然美,渗入她的脑海中,融入了她的思想。泰戈尔的泛神论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以及对爱的追求使其成为“爱的诗人”,在其影响下,冰心因自己的天性和基督教义等的影响,潜在的爱的思想逐渐明晰并形成。这就是“爱的哲学”,它包括母爱、童心和自然。冰心从此也成为一位爱的歌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反复歌颂着母爱、童心和大自然这三种爱的哲学主题。同是歌颂母爱,因为泰戈尔的影响,在冰心的创作理念中,母爱已经不是传统文学“慈母手中线”式的母子关系,母子之间是一种生命本源与派生的生命关系。子与母、人与自然构成层层包融的合体关系。冰心以她特有的未毁的灵犀,将母子同体时的全部信息奇迹般地保存进文学,[1]62这既使冰心体现了独特的气质,也构成冰心作品的主要魅力。

三、五四翻译对冰心创作表现方法的影响

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是为了对于旧文学的示威,在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6]然而,散文成就更高的原因却可能在于,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形式上较多外国翻译作品,借鉴学习外国文学形式从头做起,必然会难一些,散文小品与传统文化保留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散文创作更便于也更自觉地从传统散文中寻找创新的根基。[2]114冰心散文影响更大,创作实绩更彰,由此也可以见出冰心与古典文学的联系,翻译文学对她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其小说和诗歌的创作中。

(一)五四时期的翻译作品对冰心小说叙事手法的影响

冰心的代表作《超人》,没有铺张的故事情节,侧重于提示故事中角色的内心理路,着力于抒发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这一特点与传统小说注重故事的写作手法相去较远,显露出冰心创作的五四特质。传统的中国古代小说有一套基本固定的叙事模式,以情节为结构中心,采用全知的叙事角度,连贯叙述。20世纪初大量西方小说的译介,给传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传统小说在与西方的译介小说作品在一系列的对话过程中,叙事模式开始转变。[7]4我们看冰心《斯人独憔悴》的开头:

一个黄昏,一片极目无际茸茸的青草,映着半天的晚霞,恰如一幅图画。忽然一缕黑烟,津浦路的晚车,从地平线边蜿蜒而来。头等车上,凭窗立着一个少年……

引入小说主人公使用的是传统中国诗的写法,却不是传统小说的写法。陈平原认为,五四时期作家的作品注重诗歌传统,与他们大量借鉴学习西方的文学创作手法有很大关系,彼时的作家采用读诗歌的办法来读小说,选择抒情诗式的、散文化的译介小说,而这一类型的小说反过来又促进了五四时期的作家引诗歌风韵入小说的热情。这种引“诗骚”入小说创作的艺术尝试,不仅仅为20世纪中国文学界贡献了大量优秀的抒情小说,更促成了中国近代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7]219

(二)五四时期外国诗歌的译介与冰心的“小诗体”

冰心还是五四时期“小诗体”最具代表性的作者。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的,而创造新诗的试验,打破诗的格律以白话写诗,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诗歌语言与形式的一次有组织的反叛,[2]93新诗的创作就需要从外国诗那里寻找资源。1923年冰心的《繁星》、《春水》出版引起广泛的关注,其清新的“小诗体”可洞见周作人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及郑振铎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在语言风格方面的影响。从形式上讲,郑译泰戈尔《飞鸟集》的散文化形式也正是冰心春水体的来源。郑的译诗为保存原诗的内容没有采取诗的分行的有韵律的形式,而译成诗的散文,译诗中散文体与诗歌体相结合的形式,既继承了诗歌长于表达情绪与主观心灵的特点,又兼具散文形式自由、便于随意颂物抒情的优势。冰心受郑译泰诗的影响,找到了将自己零散的思想串起来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为无标题的清新小诗,行文不拘泥于形式,不受音韵的限制,自由清新、轻柔隽逸,对丰富新诗艺术表现力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正是译诗将外国诗歌的形式、语言、表达方式等直观地呈现,为新诗创作在民族诗歌传统之外提供了另辟路径可能。[8]

四、五四翻译对冰心创作语言风格的影响

(一)五四时期的翻译与早期的白话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重建国语的文学和文学的国语。傅斯年更提出要直接借用西方文学作品的款式,文法、章法、词法、句法、词技……等作品中体现的一切修辞学上的方法,成就一种超于文言文的国语,西洋化的国语,以成就一种使用欧化国语的文学。[9]新文学倡导者们都意识到了语言工具在翻译具体实践层面上的重要性,出于现实的需要,他们提出以白话作为翻译的语言媒介,追求国语的欧化甚至一度成为白话文运动的主要目标。文学创作和文学翻译在语言组织方面所面临的障碍是各异的,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转化融入到艺术性的语言形式中,文学翻译却得照顾到原有文本,译文的取舍既需要斟酌译入语的特征,又得尊重原文的风格、意义及行文特点,因此在语言的组织过程中,文学翻译便和文学创作拉开了距离,二者之间在语言形式选择上形成了一定的张力,翻译文学的语言选择将有效地促进本土文学创作在语言运用上的发展与突破。有学者从主语的增加、系词“是”的使用、定语的长度和位置、被动式使用范围的变宽等方面总结了现代汉语句法的异化。[10]应该说,翻译的影响使现代汉语朝着结构更复杂和句法更严密化的方向发展[11],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现代白话文的初创期,过度的异化往往超出汉语结构张力的伸缩范围,形成了一种西而不化的所谓翻译体。我们可以从一实例见出异化翻译对传统汉语的冲击。

I felt devoutly thankful for the miseries of my younger days which had brought me to the knowledge ofMr.Micawber

译文1:我十分感谢使我认识密考伯的我幼年的那些苦难。(董秋斯译)

译文2:我对于我童年的苦难,情动五内地感激,因为有了那番苦难,我和米考伯先生才熟起来。(张谷若译)

欧化文法的大量侵入,使得译文1难以卒读。五四许多创作都存在过度欧化的现象。如:那些自骗自的相信不曾把他们自己的人格混到著作里的人们,正是被那些最谬误的幻见所欺的受害者。(周作人《文艺批评杂话》)

我自分是已经埋葬了的人……我的话是简短的。(徐志摩《巴黎的鳞爪》)

(二)冰心的白话文见解及语言风格

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体现了西方译介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语言风格的直接影响,冰心国文功底深厚,又饱读五四时期译介的西方文学作品,深得其语言精髓;借小说主人公的口,冰心提出了自己的白话文见解,即“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如现在的作家如能无形中融合古文和西文,拿来应用于新文学,必能为今日中国的文学界,放一异彩(《遗书》)”。《笑》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美抒情散文之一,文字典雅清丽各大学校竞相选入课本,众多语法学家把该作品做通篇句式读解。[2]118我们再看《往事之六》一段的描写:

我们七人,坐了三只小舟,一篙儿点开,缓缓从桥下穿过,已到湖上。四顾廓然,湖光满眼。环湖上的山黯青着,湖水也翠得很凄然。水底看见黑云浮动,湖岸上的秋叶,一丛丛地红意迎人,几座楼台在远处,旋转的次第入望。

可以见出,这段文字仍然有旧文学的印迹,经过冰心融合式的处理,文字没有了陈腐气息,却保留了一些文言文的典雅之韵,兼具欧式句子的灵活,婉转,自然跳荡的韵律,因而别具一种清新别致的韵味。在《寄小读者》和诗歌创作中,受泰戈尔的影响,冰心的文学语言又体现出口语化的特征,以口语化的语言随意的抒情状物,亲切、自然。钱理群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提到,在白话文运动刚刚兴起的几年间,冰心作品中体现的将文言文,西文和白话文完美融合的这种能力,可以看出冰心对建立与发展现代文学语言的卓越贡献。[2]119

五、结论

冰心早期的文学创作是在五四文学革命催生的,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对冰心早期创作风格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从翻译影响创作的角度,我们可以洞见这一时期翻译作品对冰心早期创作主题的选择、创作的表现方式、叙事模式及语言风格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冰心对祖国文学的热爱及浓厚的传统文学背景,使得其早期作品体现出明显的对译介文学的吸纳、整合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努力,形成风格独具,深受读者喜爱的“冰心体”。

参考文献:

[1]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卓如.冰心全传[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86.

[4]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53.

[5]冰心.冰心自叙[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5.

[6]鲁迅.小品文的危机[M]//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76.

[7]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8]蒙兴灿.五四前后英诗汉译的社会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7.

[9]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J].新潮,1919.

[10]肖石英.现代汉语句法异化及翻译体问题[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

[1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责任编辑:张惠】

Impacts on Bingxin’s Early Literary Creation from the Translated Literary Works during the May 4thMovement

JIANGMei-hong

(Literature and Languages School,Foshan University,Foshan 528000,China)

The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ed literary works 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early last century changed the style of literary creation of the major writers at that time.Bingxin,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the new literary writer,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from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had been inspired by the May 4thliterary translation with new views to see the world and new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toward society and herself.The May 4thliterary translation brought a series of changes to the ideas and perspectives,the presentation of themes and the language of organization in Bingxin’s early literary creation which makes Bingxin’s early literary works perfect samples to explore the roles of translation in forming a new style of literary works.

May 4thliterary;translation;Bingxin’s literary creation

I206.6

A

1008-018X(2015)02-0092-05

2014-12-20

蒋美红(1979-),女,广西桂林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英语系讲师。

猜你喜欢

泰戈尔译介冰心
金色花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吹泡泡
迎“春”冰心
《寄小读者》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如此理解
泰戈尔《飞鸟集》解读诸法
泰戈尔作品在日本的译介情况初探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