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粉条悠悠飘香

2015-04-18影子

今日民族 2015年9期
关键词:漏勺粉条公分

文·图 / 影子

晒粉条

寒冬腊月的冬闲季节,行走在沟壑纵横、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上,沿着佳米公路一路前行,走近佳县乌镇一带时,视野中浑然一色的土黄中猛然闪出一抹亮色,路旁村落里一挂一挂银丝般的粉条晾晒织成的雪白世界,这就是陕北农村冬天特有的一道别致风景。

当车子停下来时,眼前是白茫茫一片,道路旁、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一望无垠到处都是粉条,步入其中,就好像在粉条的世界里遨游。粉条世界里忙活的人可真不少,男人在挂晾、女人在捆扎,还有不少买粉条的人,间或有农家的小孩儿,在一旁快乐地捉迷藏,远远地,就看到了他们眼中绽放的喜悦。

晾晒场上排排挂挂的粉条画面韵律优美,洁白如雪,在黄土高原的映衬下真有几分写意。粉条场的主人领我们进入了粉条作坊,顿时给我天壤之别的感觉,作坊里烟雾缭绕,热气腾腾,汉子们光着膀子挥汗如雨,忙得不亦乐乎,充满了古朴、原始的气息。原来,真正手工粉条制作,还真是一道非常辛苦的活路,如果不亲眼去看看,真是不知道,手工粉条制作是每道工序都这么费时费力。

当地人介绍,粉条制作主要分为打糊、和面、漏粉、盘粉、晾干五道工序。在陕北做粉条的原料主要是由土豆做出的淀粉。先把土豆洗净、磨烂、用清水冲浆冲三五遍,先用粗箩过,再用细箩过,使淀粉慢慢沉至缸底。把淀粉从缸底挖出来用布单子兜起来,用杠子担缸口,抓住一头轻磕缸口,来回晃动,淀粉浆中的水便淅淅沥沥地从布的缝隙中流出来,控水至半干,便形成了一个大粉坨,漏粉条的原料就算备好了。

热气腾腾做粉条

控水

和面

漏粉

和面也是一道关键的程序。把打好的面糊,倒进大面盆里,两三个汉子共同上手,围在缸的周围转着圈喊着号子,一手抓住面盆,一手握紧拳头捣向用面糊调和的面团。他们说:“面团不能硬,也不能软,硬了条子漏不下来,软了漏出的条子容易折断,弄不好就会成为一锅浆糊。”揣好了淀粉,就要上锅漏粉条了。

扎捆

漏粉时,粉房热气腾腾,号声不断,笑声不断,最是热闹和有趣。一口直径约有两米的大铁锅,烧着滚开的一锅水,距锅上面四十多公分吊着一个漏勺。漏勺直径大约二十多公分,底部均匀分布直径约有一公分左右的眼。一个人坐在锅边,一只手扶着漏勺,把揣好的淀粉放入勺内,另一只手重重地均匀地拍打淀粉,淀粉顺底部流出,由粗变细,进入锅中,只见甩进锅内的粉条不粘不连,始终匀称如一。

等那粉条滚动着白白的身子浮出水面,粉条就熟透了,只见一位中年师傅用棍子挑出,剪成适合的长度,放入备好的冷水池中。冷却之后,把水中的粉条搭在一米多长的木棍上,放在挖好的地窖阴干,粉条就冻结成了一块。然后把粉条晒在阳光下,再用木棍轻轻敲打粉条,那把冰渣子打掉,把冻在一起的粉条打开,直到晒干,一捆一捆的便好了。陕北的粉条,经过水煮,受过冷冻,通风晾晒,几经敲打,最后那光光的、黏黏的、滑滑的粉条便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

时光匆匆,陕北的手工粉条,经过岁月的洗礼,却始终保持着那份鲜活、那份温度、那份品质,那份沧桑,世代的传承,不懈的坚持,不得不让人心生感慨,难以忘怀。

猜你喜欢

漏勺粉条公分
买粉条 学问多
猪肉炖粉条
笼 子
天阳6FT自动蒸熟粉条机
扭扭榨汁器
看、闻、折挑出好粉条
漏勺的神奇之旅
漏勺的神奇之旅
小黑螺
菜、汤方便分离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