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幼儿快乐自主地绘画

2015-04-17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纸箱绘画幼儿

付 军

(建瓯市芝山中心幼儿园,福建建瓯 353100)

让幼儿快乐自主地绘画

付 军

(建瓯市芝山中心幼儿园,福建建瓯 353100)

幼儿的画画教学重点不是剖析技法,而是要让幼儿用心灵去充分感受和欣赏美,在此基础上个性化的模仿,让幼儿用自己小小的画笔去表现和创造独特的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最后在收获和分享中体验快乐和成功。

快乐绘画;感受;欣赏;创造;分享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强调了幼儿对艺术的“情感态度”,四个目标中用了三个“喜欢”这个词,所以孩子的绘画应是快乐的,自由的。在孩子绘画中教师应做到让孩子“赏中悟美”“乐中作画”“画中品乐”。让孩子在绘画过程中“奇思妙想”“随心所画”“自圆其说”“沾沾自喜”,快乐绘画。

一、“赏中悟美”——快乐感受与欣赏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老师要为幼儿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在感受生活环境美中丰富美感经验,在欣赏经典作品美中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

(一)感受生活环境美

幼儿画画的学习主要来自模仿,但要充分理解幼儿绘画活动中的“模访学习”不是范画教学,而是鼓励幼儿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自发的、个性化的模仿。需要摒弃以往很多教师在绘画课堂中经常使用的一整幅完完全全的“范图”,包括背景、细节都出现,幼儿极其容易复制。幼儿的美术活动也就成了简单临摹复制、枯燥的技巧训练。幼儿的画画前提是观察,我们应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在与生活环境的充分对话中,积累丰富的审美情感体验,进一步拓展幼儿的视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为幼儿接下来的绘画提供支持性的学习。例如:秋天到了,带领幼儿去秋游,到校园里、田野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寻找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幼儿发现秋天:树叶变黄了、叶子飘落下来了;路边的豆子成熟变黄了;五彩缤纷、形态各异的菊花开放了;田野里的稻子变成了金黄色,弯下了腰……幼儿在尽情享受大自然无限风光的同时,审美意识提高了,情感也进一步得到抒发。而这种审美感受力在绘画时就会不经意间内化为一种无声的艺术语言和个性化的表现力,让幼儿的画面更生动有趣。于是,一幅幅美丽的“我眼中的秋天”主题画展示在“金色秋天”的主题墙上。

(二)欣赏经典作品美

《指南》在艺术领域的目标中指出幼儿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所以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幼儿多接触和欣赏各种经典美术作品。经典美术作品有独特的美,幼儿在对作品的接触和欣赏中可以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感受造型、色彩、构图美,从而丰富其美感经验。当然不是所有经典美术作品都适合幼儿,教师在为幼儿选择美术欣赏内容时,要依据幼儿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选择接近幼儿日常生活的题材。如故事画(课例:小蝌蚪找妈妈)、日记画(课例:我找到的春天)、装饰画(课例:怪脸变变变)这都是幼儿感兴趣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欣赏水平,我选择毕加索的《梦》,色彩鲜艳明快的画面一下子就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欣赏中,我配上舒缓的音乐,并用提问、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充分用直觉去感知。从“你看到什么”,“哪里看出来”引导幼儿先整体欣赏,孩子们都发表自已的不同看法。“阿姨在睡觉,睡得很香”,“看到她睡我也想睡了”,“感觉她的身体很胖,头很小”,“我觉得阿姨在做很香的梦,因为我感觉她的嘴好像在笑”,虽然语言是稚嫩的,但可以发现孩子已初步了解画面内容。再引导幼儿从线条和色彩上感受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有的幼儿说“绿色是草地,感觉空气很好,阿姨躺在草地上睡得很舒服”,“蓝色就像大海,阿姨梦到自己去海边抓螃蟹”等。在不同的梦境,引发幼儿对色彩的感受,借由不同的感受引发幼儿对冷暖色的区别。在欣赏的过程中,幼儿的审美感知逐渐提高,审美情趣也得到激发。

二、“乐中作画”——快乐表现和创造

(一)愉快宽松的绘画环境,让幼儿敢于表现

在充分感受和欣赏的基础上,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接下来就要让孩子快乐实践,也就是让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发现和创造美。蒙台梭利认为:环境就像人类的头部,影响着孩子的整体发展。在孩子的创作中,教师要积极地给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不用过多的限制和干预,让孩子大胆自由地画,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幼儿的个性和创造力。如在《点线交朋友》绘画活动中,以音乐游戏“找朋友”引入,再以帮助点点找朋友的口吻让孩子进行创作。在游戏的氛围下幼儿大胆地,随意地将点和线连接,进行各种组合变化,通过线条的不同变化,变成了多姿多彩的图案。有的孩子边画边唱“找呀找呀找朋友,快来快来看,我的红点找到一条绿色的线手拉手当好朋友”,“老师你看,我的点点和线线手拉手在玩走迷宫的游戏呢,点点不小心被关在铁笼里了”,活动中孩子一直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下,画出来的作品是千姿百态。因为线条是千变万化的,孩子们可以随意画,可以把直线横、竖、斜画,曲折线、波浪线、螺旋线等,还有不同造型线条的交错,叠加。在不断摆布点线的过程中,孩子充分享受了思想和操作自由,让孩子不受束缚的表现和创造。

(二)多样化的绘画材质,让幼儿乐于创造

幼儿的“奇思妙想”离不开绘画材料。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物品或废旧材料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材料是幼儿绘画的中介和桥梁,是重要工具。为了让幼儿有更大空间发挥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可鼓励幼儿共同收集材料,让幼儿自己做“材料的主人”。对于自已收集的材料,幼儿会更乐于探索。石头、蛋壳、瓶子、纸箱、鞋子、纸袋等这些材料随手可得,又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唤起创作热情。有的孩子在石头上画上美丽的画,有的用毛线来装饰瓶子打扮活动室,有的孩子在纸袋上剪剪画画,就变成一件漂亮的衣服。如在纸箱的创作中,孩子们的表现和创造真的让我深深体会到一句话“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语言”,有的孩子把纸箱绘制成自己的小窝,在纸箱里画上窗户,桌子,星星等,有的孩子发挥同伴合作把纸箱上半部分去掉,在纸箱底画上赛道,玩赛车游戏。孩子呆在大纸箱里随心所画,沉浸在自己的遐想空间里,他们对此感到十分新奇,满足与喜悦。也有的孩子在抽干的水池里面,水池原本就是孩子所钟爱的游戏场所,幼儿巧妙的把它临时变成绘画天地,很多孩子都乐此不疲,画完后一冲就可以了。教师要让孩子在充分“把玩”材料的过程中体验绘画创作热情,从而使幼儿“好之”“乐之”绘画。

三、“画中品乐”——快乐收获与分享

幼儿快乐的表现和创造后,就是快乐的收获与分享了。那一幅幅生动有趣的作品是他们快乐劳动后收获的快乐果实,是幼儿积极情感的充分体现,这种快乐整合在自我欣赏,同伴认可和教师的赏识中。

(一)让幼儿在“说画”中感受快乐

教师对孩子的画不要妄加评论,可以先请孩子“说画”,让孩子解读自己的作品,这应该是幼儿绘画过程中最为快乐的时刻。教师要童眼看画,应允许孩子“自圆其说”,只要幼儿乐在其中,知其所然,教师都应该积极支持并赏识。孩子们在相互“说画”中互相感染着快乐,这给幼儿的绘画平添了一份乐趣。

(二)让幼儿在“展画”中体验成功

幼儿的绘画作品也希望得到同伴和成人的认可,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幼儿提供展示机会,可在美工区角设置展示台,在活动室的墙上布置“小小画家”专栏,在走廊展示,还可以设置一些可移动的展板,也可以装订成册,投放到语言区让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也可把全体幼儿带到操场上,选择树种有特点的树木引导幼儿逐一进行观察与描述,并鼓励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树进行现场写生。

这样,一些平常不太会画画的孩子表现出人意料,发挥超常,能很好地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了粗糙的树皮、浓密的树冠等。

(三)让幼儿在“评画”中增强信心

在“评画”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评画”的艺术。教师的欣赏、鼓励尤为重要,对一些审美趣味“与众不同”的幼儿要充分予以接受和尊重(犹如有些人就是喜欢臭豆腐)。教师应该常常说:没关系,你想怎么画都行。画得很不错哦!具体的不错是指什么呢?比如:你这只小狗是笑眯眯的呀!这个苹果好漂亮,看起来很好吃呢!而尽量不要说:这个头画得好圆,这条线真直,因为画画教学的重点不是剖析技巧。看到老师对自己绘画作品的欣赏与肯定,幼儿会很有自信。幼儿在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时他们互相欣赏,互相赞美,会进行相互评价,也会互相指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这种交流评价的“评画”方式让幼儿收获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大大激发幼儿再次创作热情。

总之,教师要注重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赏中悟美”“乐中作画”“画中品乐”,激发幼儿感受和欣赏美,表现和创造美,收获和分享美,让幼儿在快乐绘画中茁壮成长,使幼儿拥有一个灵性而快乐的童年。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015-01-22

付军(1969- ),女,福建建瓯人,建瓯市芝山中心幼儿园高级教师。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3-9884(2015)02-0119-03

1673-9884(2015)02-0119-03

猜你喜欢

纸箱绘画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纸箱有多重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小赛的纸箱
纸箱变身收纳盒
纸箱的“第二职业”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