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5-04-17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张骞创设历史

邓 红

(南平剑津中学,福建 南平 353000)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1]通过这种方法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历史事实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对史实掌握得更深刻、更透彻、更准确。

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历史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2]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中,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①九一八事变怎样爆发?②回顾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国的史实;③事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的态度如何?导致什么结果?此时,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并探讨得出九一八事变的实质是日本发动的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更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致使日本不断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由此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内在关系,要以史为镜,培养自身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实物情境,感悟历史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 (教师和其他伙伴)的协作活动而获得知识。生活中有一些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物品,如古钱币、古画 (包括赝品)或历史场景的模型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实物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历史。例如: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教学中,对文革这段动乱的岁月,学生极不熟悉,尤其教材对文化大革命性质的概述,使学生对毛泽东如何评价产生困惑。因此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文革的物品,课堂上再由学生展示,并配以讲解。学生展示最多的是大小不一的毛泽东像章,有一位学生展示的是家中老人收藏的毛主席语录。看到形式多样的文革物品,学生十分新奇,议论纷纷,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文革期间,国家制作这么多的毛泽东像章?这些像章用在哪里?为什么国家出版大量的毛主席语录?”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教师通过创设实物情境使课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表演情境,走进历史

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表演形式让学生亲自参与,以自己的体验走进历史。例如,在《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中,有一段张骞出使西域告别汉武帝的情景,这是很好的素材,可以编写历史课本剧《张骞出使西域》。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编写,再由部分学生分别扮演汉武帝、张骞、众大臣等,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和剧中人物的表演,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①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②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让学生掌握张骞出使西域的基本史实。并感受到张骞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通过创设表演情境,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无可匹敌的。

四、创设故事情境,演绎历史

初中学生生性活泼,表现欲强,喜欢讲故事,听故事。而历史教材又具有一些趣味性、可读性的故事素材。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历史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选择一些反映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故事素材,通过创设故事情境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例如,在《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教学中,本课涉及的成语故事很多,有老马识途、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等。根据课标要求,本课要求学生知道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如果按照传统的讲述法,则显得枯燥无味。而采取创设故事情境的方法,在介绍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斗争时,可以穿插故事讲述,以活跃课堂气氛,拓宽知识面。当然在创设故事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热闹,形式多样而频繁讲故事,如果这样,就不是上历史课,而是开故事会。这样教学任务不能完成,学生在看似热闹的氛围中无从所知,这实际上是低效的课堂。因此教师应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情,要有选择性,做到适度、适量。

五、创设影视情境,再现历史

历史虽已成为过去,但有关历史体裁的影视资料在教学中有助于直观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地再现历史场景;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历史氛围,从而进入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并能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如《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一课中,在课件中穿插播放了一段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录像,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强。只见有的同学神情凝重、有的同学泪流满面、甚至有的同学情绪激动,破口大骂……同学们为日本在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所愤怒。联系现实中有关日本政府严重歪曲历史教科书的行为和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件,认识到历史不容篡改。同学们通过内心的体验,引起情感共鸣,意识到肩负的历史重任,强化爱国情感,从而很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责任感。

六、创设歌曲情境,渲染历史

歌曲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现在的学生爱唱流行歌曲,很多反映历史题材的歌曲学生并不熟悉,针对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的特点,把历史歌曲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歌曲情境,渲染历史。如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课中,先播放了《义勇军进行曲》并要求全体学生起立齐唱国歌,在庄严的国歌下,平时升旗不很认真的个别学生此时“身临其境”也很认真地唱国歌,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当你唱这首歌时,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有的说“这首歌具有很强的号召力”,有的说“这首歌旋律激人奋进”……于是教师因势利导介绍这首歌创作背景,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歌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情境教学法是触及学生的情绪领域,其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曾有意和无意使用这种方法,除以上方法外,还可使用游戏、辩论,图片等其它形式,不管哪一种方法,目的就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培养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创设情境应始终坚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教材,灵活运用。

[1]王继平,张汉林.有效实施情境教学的若干问题》[J].历史教学,2012(10).

[2]陈达辉.新课程背景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实践与反思[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猜你喜欢

张骞创设历史
张骞探西域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西游新记7
新历史
张骞出使西域故事点滴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