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创见性高效教学模式 提升古文学习实效

2015-04-17黄种丁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篇目文言文言文

黄种丁

(南安第二中学,福建 南安 362324)

构建创见性高效教学模式 提升古文学习实效

黄种丁

(南安第二中学,福建 南安 362324)

在新课程理念与《考试纲要》这两大指挥棒的要求下,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要结合差异性的学情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组织形式和步骤,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高效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文言文;高效;教学模式;学习实效

广义上的古文学习旨在从深层次上探讨历史人物得失,探讨历史事实是非,参照现实人生进行感悟思考,从中汲取古代中华文化的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学品质。然而现实的课堂文言文课程教学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动力,课堂上昏昏欲睡,课堂后一无所知;教师文言文讲学模式化、练习化,围着考试重点讲讲练练,实效性差。

为改变现有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的先导入后字词、作者介绍、朗读、逐句翻译等模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入可创见性的高效教学模式,形成活动求知—分层指导—方法阅读—逐步理解—创新朗读—拓展内涵的学习模式,以此来作为提高文言文教学与学习质量的新方法。

一、活动求知,激发兴趣

通过观察,笔者发现相当多学生接触的文化经典书籍较少,文言语法掌握不到位,惧怕心理严重,阅读困难重重。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要学古文,兴趣的培养必不可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开设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求知中收获文言学习的兴趣,在兴趣中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笔者在日常文言文板块教学中采取小组包干竞赛制,把全班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读、背诵、句子释义的查字典竞赛等活动。这些竞赛活动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使学生能更加主动有效地细读课文,参与小组讨论,获取知识,为自身和小组获得荣誉。这样的课堂活动,创设了较好的文言学习氛围,既践行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理念,又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获得成就感。

二、分层指导,循序渐进

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学习主体的智力产生质变,跃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学习文言文应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从目前的教学来看,篇目讲学重分析轻诵读、重讲解轻积累,这是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是有违教学原则的。

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过去已积累起来的文言文知识进行复习,经常诵读所学的文言文,为循序渐进地研读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逐步扩大文言阅读范围,进行配套课外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入文言文的世界中去。现今初中语文版和高中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都有较好的编排体例,随着学段的推进,篇目逐步增多,内容逐步增加,理解难度也逐步加大。因此笔者要求备课组做到:根据教材的安排,建立教材课时教程的逻辑思路,适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扩大对文言文语法知识系统的掌握,进而加深对文化专题主题思想知识体系的理解。

三、方法阅读要处理好文与言关系

文言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走进去”,同时又能让他们自行“走出来”。作为科班毕业的语文教师,在阅读一些高中试卷文言文时偶尔也需要借助注解,更何况是中学生呢?因而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注解的习惯,培养学生查阅《古代汉语字典》的习惯。学生仔细阅读注释,能够对难懂字词产生疑议并借助工具书和教师来获得知识,便是初步实现“了解内容”“走进”文言文的要求,也为教师课堂的文本讲解性阅读铺平了道路。

如果说课堂文言文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带学生走进了文言文的学习内容,那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从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走出来呢?走出来又能带出什么来呢?这里就设计到如何释义文言文的问题。文言文是文与言的有机统一体,如何在阅读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是授课者必须抓住的一个关键,是一个可以有所侧重或者两者并重的有效策略。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有效学习必须立足于言的学习,融合进文的内涵。有些篇目是理性的语法教学的语言材料,这类篇目要常读不厌。读多了,讲多了,积累也就多了,掌握好语法规律也能为阅读创造条件。语言素材的大量积累,语法的有效梳理,具体语境中举一反三的活用,都能使文言文知识内化为自行阅读的能力;有些篇目是有生命的文学作品,必须与文本展开理性对话,才能提升自我的思想水平和涵养素质。如高中人教版《兰亭集序》中生死观的感悟、《归去来兮辞》中人生价值观的理解等,都是很好的生命哲学材料。

四、创新朗读注重培养语感

语文素养最直接的体现是语感,这种语感是是学习者在稳定性的情境中逐步养成的,体现为能够较直接、快速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作为时代久远的作品,只有在精讲之后深刻理解了文本,才有可能做到如上所说的效果。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开创朗读的新形式,在创新朗读活动中,共同发掘朗读中的乐趣。授课者应根据具体材料的长短和题材,开展单人朗读、交替轮换朗读、分角色朗读、集体同步朗读及领读-跟读、单人朗读与集体朗读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文章的真情趣。

积累性的语言材料都是在反复性的诵读中完成的,诵读的过程是由口入心的过程,是逐步深入理解作品的过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学习者要在文本诵读过程中不断揣摩文章主旨,调整着速度的快慢和语调的高低,进而把握感情的变化,就能有效感受“文言之味”。

五、逐步理解与拓展内涵有机结合

有用的东西有时候是一阵子,有时候是一辈子。文言文的学习通过内化的方式提升学习者的道德修养于文化内涵。文言文中富含文化信息熏陶学习者的性情气质、行为礼仪——说白话也古意盎然;文言文中的生命体悟使学习者产生经历认同感、归属感——于我心有戚戚焉;文言文中的人情世态会映照学习者的生存现状,给与学习者新启示和感悟——一语惊醒梦中人。

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实际,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中所包含的“人文”因素。每个学生个体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生命,他们在阅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独特理解、个人感悟等必定是存在的。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可贵的文本阅读体验,借此提高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那么文章千古事就不是空穴来风了。因此全面理解文言文的精神要义及思想体系是基础,同时教师还要发挥学生的自由和个性,肯定他们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乃至于他们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而获得的独有的生活体会,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思有所得。

此外,笔者也一直思考文言文教学和写作的关系,探究文言文文本的构思表达与培养写作能力的关系,尝试着把文言字词教学与学生的情感、审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以求促进学生的个性情感、思想发展,在文言文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

[1]刘红霞.引领学生走出古文学习困境的学习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3(4).

2014-12-10

黄种丁(1980- ),男,福建南安人,南安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

G633.3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673-9884(2015)02-0034-02

1673-9884(2015)02-0034-02

猜你喜欢

篇目文言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本刊近五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本刊2013-2017年被四大文摘转载篇目汇总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