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孔子的忠信思想*

2015-04-15王艳茹,汪先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忠信孔子思想



浅探孔子的忠信思想*

王艳茹,汪先平

(安徽财经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忠信”是孔子道德体系中的重要德目,它规定着人从个人到组织到政治生活的道德规范,是维护传统社会安定的重要道德资源。本文从孔子忠信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重点阐释了“忠”与“信”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能够更加明确地认识孔子忠信思想在传统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就个人而言,它是立身处世的重要内容;就组织生活而言,它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就政治生活而言,它是治国为政的根本前提。探析孔子的忠信思想,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孔子;忠信;思想

一、孔子忠信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是经历着从领主制向地主制过渡的时代,也是社会各阶层的人被不同程度地卷入社会大动荡中的时代。社会的动荡必然会引起经济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某些新思潮也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应运而生,从而构成了孔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自铁制农具的广泛应用开始,《管子·轻重乙》提到:“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耨,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1]可见,在春秋战国时期农家必备的生产劳动工具中,铁器工具已占据主要地位,这必然会推动当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之原有的“井田制”经济结构已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西周以来的领主制经济基础上的“井田制”已走到了尽头,而大小诸侯国要想壮大自己的势力,守护自己的领地,掠夺别人的领地,变革当时的剥削方式和经济结构势在必行。春秋五霸中首先称霸的齐桓公,就在其相管仲的建议下实施了“相地而衰征”和“按亩而税”之制。这是一种以实物地租为主的剥削方式,即领主可以根据私田的地质情况来征收一定的实物,这样公田上的劳役地租和私田上的实物地租,两种剥削收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领土阶级与农奴之间的矛盾,从而农业生产得到一定发展,楚国和郑国在公元前的548年和543年也先后进行了类似的改革。

2.动荡社会的统治危机

首先是政权的统治权利逐级旁落下移。平王东迁,东周以后,周王室衰落,虽然还保留着西周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社会等级结构,但周天子已失去了号召天下的权利,逐渐失去了对全国的控制,成了徒有虚名的领袖。这时候,各诸侯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周天子不但驾驭不了诸侯,反而受到他们的藐视。同时,诸侯国内部的混乱统治使得争权斗争加剧,各诸侯国为了权力和利益,开始对外进行兼并战争以维持自身的存在与发展,道德失范、礼崩乐坏就是在这种内斗的状态下形成的社会现象。《诗经》中“君子屡盟,乱是用长”[2]便是对这段祸乱的描述,着实反映出诸侯各国屡次结盟而又不能守盟,导致乱事滋生,国与国之间丧失了最基本的信任。

3.思想观念上的新思潮

首先是“天命”观念的变化。在传统的天神崇拜观念中,尧舜和西周时代的人们对“天”的敬畏是无可置疑的。西周时期总结出一套“以德配天”的观念,周人通过殷商灭亡的教训,不再一味地相信“天命”,逐渐认识到民众力量的强大,认为“保民”才是获得“天命”的必要条件,“保民”的前提就是统治者的“敬德”。到了春秋时期,重人事轻天命的观念更为突出。随着各大小诸侯国经历着由强盛到衰败、由衰败到强盛的过程,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政治兴衰和政治变化的原因。更多人开始摆脱“天命”对人们思想的控制,从现实中出发,找寻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郑国子产“天道远,人道迩”[3]的思想将“人道”与“天道”区分开来,认为人际间的道德规范才是人们必须崇尚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孔子正是研究“人道”这门学问较系统较深刻的人,其忠信思想就是对春秋时期重人道轻天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其次是“礼”观念的变化。随着“天命”观念的变化,与“敬天”、“祭祖”的仪式相混的“礼”,在春秋时期萌生了“礼”、“仪”分开的观念。正如鲁昭公访问晋国时,在晋国迎接到赠礼的仪式上,做得一丝不苟,却被晋国名叫女叔齐的大臣称为不懂“礼”,他称:“是仪也,不可谓礼。”[4]认为“礼”是用来守护国家的,而鲁昭公本末倒置,不去体会礼的由来,却把精力全放在学习这些仪式的细枝末节上,根本称不上是懂“礼”。孔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5]正是对“礼”的新看法,即“礼”与“仪”区分。可见,“礼”是维系政治秩序和社会风气的核心原则,而“仪”则只是它的具体表现。在孔子看来,要改变春秋天下混乱的局面,就要提倡“礼”所规定的政治关系和秩序。

二、忠与信的辩证统一

在孔子《论语》中,“忠”出现了18次,“信”出现了38次,“忠信”连用出现了7次。孔子对“忠信”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二者列为四教之内,那么二者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首先,“忠”和“信”具有同质性。“忠”从中从心,“信”从人从言,但人说出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最终归结于有什么样的心。如果将“信”看成是主客体之间双向或多向的承诺时,这样的承诺是否出自自己的真情实意,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的承诺缺乏来自于内心真情实意的支撑,其实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因而,“信”应当以“忠”为根基,从“尽心”出发。“信”不仅是主客体之间双向或多向的承诺,而且这样的承诺出自主体的真情实意,一个人没有忠诚之心,他将没有忠诚之言,更没有忠诚之行。可以说,“忠”是“信”的依据,“信”是“忠”的外在表现,二者互为表里,相互贯通。童书业先生认为:“‘忠’者必‘信’,故孔子屡言‘忠信’,且曰‘主忠信’,‘忠信’即诚实之意,为道德之本。”[6]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忠信”的分析更为透彻,他认为:“未有忠而不信者,亦未有信而不出于忠者。”[7]这些简明扼要的解说,明确地道出了“忠”和“信”的本质与关系,二者虽然名词不同,究其本质,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意的、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

“忠”、“信”二者虽然具有同质性,互为表里,但还是有所区别并各有侧重的。“忠”来自于人的内心,是人的内心品质,侧重点在“我”。“信”是主客体交流时的双向或多向信任,侧重点不在于自己,而是“他”。如果将“忠”规定为“内忠于心”的话,“信”更侧重于“外信于人”,前者体现的是内在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后者体现的是外在的社会关系和道德践行。

三、孔子忠信思想的内容

1.立身之本

忠信是个人立身、处事和生存的基础,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孔子在《为政》中提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8]69-70孔子将“信”比作“輗”和“軏”,告诫人们“信”就如同一个人的脊柱,如果没有了“信”,人就如同马车失去了“輗”和“軏”一样寸步难行,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当时的社会虽说是乱世,也有各种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的约束,正因为有了忠信,各种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才能得以正常运行,而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

忠信是君子必备的重要品德,而“言忠信”、“行笃敬”是君子践行忠信的完美统一。子张问孔子如何才能处事通达,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8]69-72说话忠诚守信,做事厚道谨慎,即使到了落后之地也会畅通无阻。“言忠信”和“行笃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忠信”侧重内在的动机,“笃敬”侧重外在的行动,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孔子多次强调君子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欲讷于言而敏于行”[8]69-72。君子说话要言语谨慎,做实了所说的话,不在别人面前失言,并用行动来成就自己的忠信,那么民众也会跟随他走向忠实。由此可见,“言忠信”和“行笃敬”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忠信人格,忠信人格就像一个人的灵魂,是人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忠信政治的基础与保障。

2.交往之道

与朋友交往讲忠信,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与合作的重要前提。孔子的弟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9]3-4子夏也曾提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9]5-6可见,孔子的弟子们都将“信”看成是朋友交往的准则。为此,孔子更是把“让老人安心,让朋友信任,让少年得到爱护”为“子之志”[10]。在择友方面,孔子认为要结交志趣相投、品行一致、博学多识之人,他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9]5-6还特别强调:“益者三友,损者三友。”[11]有益的朋友是正直、诚实、博学多才的,而有害的朋友是虚伪谄媚、阿谀奉承、巧舌如簧的。因此,在与人交往中,要分清对方是有益还是有害之人,择同道者而友之。总之,朋友之间的交往应当以“忠信”为衡量标准,这不仅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与发展的保障。

人与人之间除了有超越血缘关系的朋友之谊,还有隐藏于人际关系背后的经济利益关系,即义利关系。义利问题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因原有经济结构的瓦解,土地私有制度的出现,追求利益成为当时势不可挡的趋向。而人们为了利益背信弃义、争夺不休,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孔子的义利观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了。在孔子那里,他首先肯定人们对自身正当利益的追求,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12]42-43他还主张统治者“因民之所利而利之”[13],借着对百姓有利的事情使他们得利,这也就强调了“民之利”的重要性。那么如何看待“利”,如何获得“利”,如何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在孔子那里,我们也找到了答案。他主张以义导利,提倡人们“见利思义”[14]。同时反复强调:“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2]42-43这里的“道”,就是“道义”,他主张人们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要尊重道义,而讲忠信,便是符合道义的。由此我们便可以明确“义”、“利”和“信”之间的关系:利益的追求应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之上,同时还要恪守诚信原则。这正是孔子义利观的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忠信交往的关键所在,如此,一个讲忠信的社会风气才会出现。

3.为政之德

忠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事之本,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得以健康运行的基础与保障。在孔子的经典著作中,不仅包括个人忠信之德的内圣修身,也涵盖社会忠信之德的外王开拓。若没有社会制度的规范,个人忠信便无法得到外在的保障;同样,若只看重社会制度上的忠信,没将忠信观念根植于人的内心,也就无法转变为人自觉自愿的活动。忠信观念对于一个国家的社稷是相当重要的,在《颜渊》中,子贡问怎样去治理国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去掉其中的一个,应该选哪一个,曰:“去兵。”子贡再次提出选其一而去之,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5]174-178于现代人的思维,首先要解决的是物质上的需求,而孔子认为比吃饱肚子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于是提出了“民无信不立”这一响亮的名言。可见,忠信为立国之本,是当政者的为政之要。

孔子还认为,要想政治忠信于民,还必须做到政令实施以守信为主,保证政令的可信度。荀子曾说:“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荀子·议兵》)如若政令不一,缺乏政治上的可信度,国家就会失去依托,社会秩序必将混乱不堪。在君臣关系上,孔子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16],臣以“忠”首先是君要以“礼”相待。可见,这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臣并不是无条件地“忠”于君,而是要在符合道义标准的条件下去侍奉君主。在臣民关系上,孔子主张“居之无倦,行之以忠”[15]174-178,这实际上是要求为官者从自身做起,在位时勤勤恳恳,执行政令忠心耿耿,才能使人民忠诚。正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17],为政者只有勤政为民,为百姓做事,臣民关系才会和谐发展,百姓才会辛勤劳作而无怨言。在选拔为官者上,孔子主张以“直”为标准,提拔正直之人,搁置邪曲者之人,正直者秉持公道,尽忠职守,百姓就会服从。孔子曾感叹:“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8]69-72可见,在孔子的为政之德中,政令的实施和为官者的品德也是政治忠信于民的关键。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忠信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的重要德目,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人际交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孔子的忠信思想不仅可以为我们研究儒家文化提供新的视角,还可以为现代社会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小木.管子解说全本(轻重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576-578.

[2]程俊英.诗经译注(小雅·巧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43-144.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昭公十八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1:1394-1395.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昭公五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1:418-420.

[5]张燕婴.论语译注(阳货)[M].北京:中华书局,2014:269-270.

[6]章书业.春秋左传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18-220.

[7]黎德靖.朱子语类(卷二十一·论语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6:1126-1127.

[8]吴龙辉.孔子语录全编(论语·为政)[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69-72.

[9]张燕婴.论语译注(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2014:3-6.

[10]张燕婴.论语译注(公冶长)[M]. 北京:中华书局,2014:66-67.

[11]张燕婴.论语译注(季氏)[M].北京:中华书局,2014:254-255.

[12]张燕婴.论语译注(里仁)[M].北京:中华书局,2014:42-43.

[13]张燕婴.论语译注(尧曰)[M].北京:中华书局,2014:306-307.

[14]张燕婴.论语译注(宪问)[M].北京:中华书局,2014:210-211.

[15]张燕婴.论语译注(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2014:174-178.

[16]张燕婴.论语译注(八侑)[M].北京:中华书局,2014:34-35.

[17]张燕婴.论语译注(为政)[M].北京:中华书局,2014:20-21.

[责任编辑:陈如松]

On Confucius’s Loyalty and Trust Ethics

WANG Yan-ru, WANG Xian-p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Research,

Anhui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Bengbu 233030,China)

Abstract:“loyalty and trust” is an important moral content in Confucius theory. It rules for a man from individual to the organization to the political life of moral ethic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oral resource to maintain the traditional social stability.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Confucius’s loyalty and trust ethics, analyzing the dialec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loyalty and trust. So we more clearly that Confucius’s loyalty and trust eth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various fields of traditional life. Personally it is a major content of conducting oneself.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life, it is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terms of political life, it is the fundamental premise of governing institutions.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Confucius loyalty and trust ethics has important modern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and carry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Confucius; loyalty and trust; ethics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06-0027-03

[作者简介]王艳茹(1989-),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0-19

猜你喜欢

忠信孔子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孔子的一生
思想与“剑”
孔子的一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联墨双馨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