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张季鸾的社评看新闻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2015-04-11魏文欢

视听 2015年9期
关键词:社评大公报文采

□魏文欢

从张季鸾的社评看新闻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魏文欢

新闻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也是判定一家新闻媒体政治面貌的旗帜。由于新闻评论在新闻业务中起着统帅的作用,因此,新闻评论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大众对新闻媒体工作水准的评定与认可。那么,判断一篇新闻评论好坏的标准是什么?从不同时期新闻评论的写作规律来看,情、理、文采的统一是核心标准,一篇好的新闻评论应该同时具备这三个要素。

纵观中国新闻评论的发展历史,从梁启超到张季鸾,从李大钊到邹韬奋,他们的评论文章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为中国新闻评论写作的不断成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时期所撰写的社评,声情并茂的笔调、针砭时弊的议论、酣畅淋漓的文风,堪称新闻评论写作情理与文采统一的典范。因此,本文以张季鸾的社评为例,对评论写作中的情理与文采进行阐述。

一、从张季鸾的社评看新闻评论写作的情感要素

情感要素,强调新闻评论要以情动人,要有人情味。新闻评论要想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就不能只是局限在简单的议论说理环节,而是应在论证说理的基础上,追求评论写作的情感因素。因为评论文章只有做到动之以情,才能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读者在阅读中被评论文章的真情打动,才会进一步被评论文章的道理所折服,进而接受新闻评论的观点。因此,在新闻评论写作中,情感要素至关重要。

而从张季鸾的社评文章中,恰恰可以透过文字看到其真挚的爱国情感,不管是对腐败政治的抨击,还是对日本野心的揭露,亦或是对民众的同情,情感充沛、声情并茂的语言感染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扶持下,1940年3月30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张季鸾当日在《大公报》发表社评《汪贼傀儡登场》,他激昂深情地写道:“在日阀的亡华企图下,汪贼不登场我们固然抗战,汪贼登场我们更要抗战,所以是丝毫没有影响……今天南京的一幕剧,毕竟是我们抗战史上的丑事,南京是我们沦陷了的首都,敌人在那里曾大举屠杀我们的同胞,仅经红十字会掩埋的尸体就有二三十万具,而我们的妇女同胞受敌人的奸淫蹂躏,更是我们的千秋万世之羞。这深仇重耻,我们还未曾报雪,而汪贼群奸竟在同胞的血尸之上,敌人的刺刀之下,扮演傀儡丑剧,真是丧尽了天良!报仇雪恨,抗敌诛奸,这责任完全负在我们全国同胞的肩上。”这段文字慷慨激昂、饱含真情,既揭开了汪伪政权的丑陋面目,又发出了振奋人心的抗日呼声,增强了社评的情感号召力。当这篇社评被刊载后,广大年轻学生受此鼓舞,纷纷参军,奔赴抗日战争前线,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二、从张季鸾的社评看新闻评论写作的说理要素

“理”指道理,这个要素是基于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和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而言的,新闻评论与小说、散文等文学体裁不同,也与新闻报道有明显差异,它的核心在于观点表达以影响社会舆论,也就是说,说理要素乃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通过对新闻事件或社会热点的评论,引发受众对问题进行关注和思考,进而形成对是非曲直评判的尺度标准。因此,新闻评论在引导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形成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新闻评论的情感要素相比,“情”固然能引发受众共鸣,但“理”才是评论文章应有之义,评论文章的结构、语言表达、论证内容都是为了阐述一个道理,即文章的主旨。因此,在新闻评论写作中,说理要素最能体现出评论的价值所在。

张季鸾在《大公报》上所发表的社评,不仅提升了《大公报》的社会地位,而且也对当时中国时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究其原因,还在于张季鸾评论说理之透彻,判断之准确,做到了以理服人。具体来看,其说理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由于张季鸾在担任《大公报》总编辑时,正是中国时局动荡时期,内忧外患,因此,张季鸾以言论救国为理想,并继承了我国近代报业“文人论政”的传统,在报纸上就国家政策、政治腐败、抗日救国、社会教育等问题展开论述和分析,选题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做到了针砭时弊、言之有物。例如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季鸾写了大量的社评如《国家真到危重关头》《望军政各方大觉悟》等文章,揭露日本要吞并中国的野心,以警醒国人。而随着时局的变化,在七七事变后,张季鸾又刊发了许多宣传抗日救国的社评文章,如《置之死地而后生》等都是不朽的名篇,激励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念。

(二)公正客观的说理方式

尽管新闻评论是主观的意见表达,但从传播效果来看,能否在评论中做到公正客观、不偏不倚,是对新闻评论员素质的极大考验,而张季鸾所撰写的社评,就很好地展现了其出色的评论写作能力。在《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所发表的文章《本社同人之志趣》中,他鲜明地提出报纸“四不”的办报方针,即“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强调报纸的公正性。在1936年4月1日张季鸾撰写的社评《今后之大公报》中也对该报“公正性”进行了解释,“要求同人尽可能地剖析事实,衡量利害,不畏强权,不媚时尚,期以工整健实之主张,化全国各种感情思想上之歧界”。由此可以看出,张季鸾对新闻事业客观公正的追求,就社评而言,他能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不感情用事,不随声附和,而是以严谨的态度、缜密的逻辑来讲道理,发议论。

三、从张季鸾的社评看新闻评论写作的文采要素

“文采”狭义上是指作者的写作功底,具体通过文章结构、用词和语言的生动性得到体现。如果说情和理是评论必须具备的要素的话,那么文采就是评论的加分项,好的文采能为评论文章锦上添花。因此,如果想要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引发更大的传播效果,文采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要素。

由于张季鸾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其社评文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常常使用排比、对称等修辞手法,使得文

章阅读起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其社评文采要素的应用包含了如下两个方面。

(一)犀利的文风

张季鸾曾经对自己的社评写作技巧做了如下概括,“以锋利之笔,写忠厚之文;以钝拙之笔,写尖锐之文”。在其著名作品《蒋介石之人生观》中,张季鸾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犀利泼辣的文风,将蒋介石蒋宋联姻以继续革命的观点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批判,文中有这样一段议论:“呜呼,革命者,悲剧也,革命者之人生意义,即应在悲剧中求之。乃蒋介石者,以曾为南军领袖之人,乃大发其欢乐神圣之教。夫以俗浅的眼光论,人生本为行乐,蒋氏为之,亦所不禁,然则埋头行乐已耳,又何必哓哓于革命?夫云裳其衣裳,摩托其车,钻石其戒,珍珠其花,居则洋场华屋,行则西湖山水,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斯亦人生之大快,且为世俗所恒有。然奈何更发此种堕落文明之陋论,并国民正当之人生观而欲淆惑之?此吾人批评之所以不得已也。不然,宁政府军队尚有数十万,国民党员亦当有数十万,蒋氏能否一一与谋美满之姻缘,俾加紧所谓革命工作?而十数省战区人民,因兵匪战乱,并黄面婆而不能保者,蒋氏又何以使其得知有意义之人生?甚矣不学无术之为害,吾人所为蒋氏惜也。”这段文字精彩纷呈、妙语连珠,在冷嘲热讽中指出了蒋介石“不学无术”之德行,全文一气呵成,跌宕起伏,堪称文采斐然的社评佳作。

(二)语言的通俗易懂

张季鸾虽然具有扎实的国学功底,但在社评写作中,特别是在抗战开始后,常常用平实直白的语言来说理论述,使得社评文章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正如徐铸成在谈到张季鸾的社评时说,“张先生的白话文,还有裹过脚的痕迹,但字字句句,朴质沉痛,写出了中国人民心底的悲忿和沉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季鸾撰写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就是“朴质沉痛”这种语言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在这篇社评中,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过多的修辞,只是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分析中日战争的局势,进而揭露日本对中国侵略的本质,文章观点明确,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今天当我们重读张季鸾的社评时,固然会看到其思想主张的局限性,但从其社评写作的情理与文采来看,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当下许多新闻评论要么居高临下、俯视读者,要么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无法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自然也就达不到评论的传播效果,而张季鸾在社评中将“情”“理”“文采”很好地统一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社评的写作要素,这种写作方式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1.方汉奇等.《大公报》百年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徐铸成.报人张季鸾先生传[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作者系甘肃政法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社评大公报文采
《大公报》举行创刊120周年庆祝仪式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从《大公报》看《红楼梦》与近代社会生活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国家中心论”旗帜下《大公报》的自由思想与爱国情怀——读《〈大公报〉政论研究:以“国家中心论”为中心》
张季鸾写作特色评析
浅析民国时期《申报》与《大公报》的言论特色
工程移民项目“稳评”与“社评”异同性探析——以工程移民社会风险管理框架体系为视角
军事志文采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