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涌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四次思想浪潮

2015-04-1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浪潮孟子儒家

王 瑞 平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春秋战国时期涌动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四次思想浪潮

王 瑞 平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春秋战国时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掀起了四次大的思想浪潮,并由此形成了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四次大的思想浪潮中形成的各家思想给后人提供着思想的源泉,引发了后人无限的思考。通过对其进行梳理,可以发现,两千多年来,人们对百家思想理论研究较多,而对争鸣的阶段性及其争鸣本身对百家思想理论形成的作用的研究不够重视。其实,诸子百家理论就是在争鸣中产生、发展和形成的。每一次两种思想或一个流派内不同意见的争鸣都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甚至会形成一个新的流派。

春秋战国;黄河中下游;思想浪潮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的剧变时期,在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势力的学者都企图按本集团的利益对自然界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展开的,在这里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思想浪潮,对后世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第一波思想浪潮及其领军人物:老子、孔子、邓析、孙武

第一波思想浪潮产生于春秋争霸的战火纷争中,产生于诸国改革和变法的政治大潮中,产生于中华文明积淀最深厚的地区——黄河中下游的肥沃文化土壤里。第一波思想浪潮的出现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积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爆发。第一波思想浪潮的几位大师是老子、孔子、邓析、孙武等。他们均出生、成长在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核心地区,他们的思想是对先周文化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早在史前文明的部落联盟时期,中华民族就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炎帝、黄帝、蚩尤,他们都是各自部落的首领和文明的开创者。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华夏族先后建立了夏、商、周,创造了以青铜铸造业、冶铁业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创造了以甲骨、铜器、帛书、简牍等为载体的书写方式,以散文、诗歌、绘画、音乐为表现形式的精神文明和以宗法制、等级制、分封制为基本制度的政治文明。夏商周三代历史与文化的积累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及其思想可以说是对中国早期文明成果的总结和提升,是中华文明进入新阶段的标志性成果。老子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均出现在黄河中下游区域,他的家乡鹿邑和著述《道德经》的函谷关均在黄河沿岸地区。老子一生都在求知和思考,思考如何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和政治发展都具有深刻影响。同时期的孔子先后两次问“礼”于老子,且感叹“老聃,真吾师也!”足见孔子对老子之尊重。

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和老子出生地鹿邑的直线距离约百余公里,且这中间地带是二位大师活动最多的地区。孔子和他的三千弟子,特别是“七十二贤”,曾在黄河沿岸掀起了一次思想大潮。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与“礼”,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在经济思想上,主张“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在教育方面,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孔子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接近于社会和现实,也更容易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被奉为“万世师表”,曾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邓析是春秋末年郑国的思想家和革新家,是名家和法家的创始人。子产执政时任郑国大夫,坚决反对“礼治”,主张“不法先王,不是礼义”[1]63。他不满子产所铸刑书,自己编定《竹刑》,提出“事断于法”的主张,开后世法家反对“礼治”、主张“法治”的先河。邓析还招收门徒,传授法律知识和诉讼方法,学讼者不可胜数。 邓析还以擅辩著称,“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词”[2]164,并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1]63。在他的倡导和鼓动下,当时郑国兴起了一股革新浪潮,给新、老贵族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以至“郑国大乱,民口欢哗”,最后出现了“郑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的结局。《荀子·非十二子》谓其“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绮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惠施、邓析也”[1]6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不断爆发战争,论述军事的兵家著作应运而生,称为兵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了汉代前兵家著作53家790篇,图43卷,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等四类。孙武,今山东惠民人,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并占领了楚国都城郢,几灭楚国。著有《孙子兵法》13篇,包含了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颇为后世推崇。

第一波思想大潮在风起云涌的政治改革大潮中诞生,一诞生便融入到了社会改革大潮之中。老子以“道”论天下,孔子以“礼”治天下,邓析以“法”治天下,孙武以“兵”服天下。百家思想构筑了中华文明之基。

二、第二波思想浪潮及其领军人物:墨子、禽滑厘、孟胜、杨朱、李悝、吴起及众多儒家弟子

在老子、孔子等第一代思想家去世后,他们的弟子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掀起了第二波思想浪潮。韩非子指出:“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3]1065韩非在他的《韩非子·显学》中指出:“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3]1065孔子在世时对子张之儒就不太满意,曾经批评他“师也过”、“师也辟”。而后来的荀子则在《非十二子》中骂子张是“贱儒”。儒家因观点不一分为八家,证明其内部争论已经非常激烈,但大力传播儒学却是他们的共同目标。如孔子的弟子卜子夏,在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也“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他们不仅传播了儒家思想,还培养了大批人才。正是内部的争论和异化,在儒家的弟子中异化出了墨家等学派。

墨子,战国时期宋国人,曾师从儒者,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儒学,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子的大弟子禽滑厘也曾是儒门弟子,曾学于子夏,自转投墨子后,潜心墨学。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称“显学”。墨子基本上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践自己的理论。墨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中原大地不断掀起思想大潮和争鸣,墨子是第一个公开批判孔子和儒家的人。《墨子·公孟》篇批评儒家有“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政焉”[4]54。《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3]1065《墨子》一书记录了两家的多次辩论,每次都是儒家落了下风。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三派:相里氏一派、相夫氏一派、邓陵氏一派。“墨离为三”的情况出现后,墨家各派系在道德上相互批评,皆认为自己是“兼墨”,而批评其他派系是“别墨”,在学术思想上自由辩论,相互问难和质疑。差不多和墨子在同一时期的道家代表人物杨朱,和墨子的思想极为对立,他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己”,重视个人生命。孟子曾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5]496这一时期的争鸣主要是在墨、儒、道三家之间进行。

李悝,濮阳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李悝又是一个从儒家分离出来的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在魏文侯执政时,任相十年,主持变法,是战国法家的始祖。李悝的变法,在当时对其他各国震动很大,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全国性变法运动。后来著名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无不受其影响。

吴起,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兵家的代表人物,山东定陶人,先是子夏的弟子曾申的门下,至魏又拜子夏为师。孔门再传弟子中,出现这样一位大军事家,对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学者对军事的态度和素养很有说明和参考作用。吴起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著有《吴子》,与《孙子》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一时期从儒家分离出来的法家和兵家思想都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特色。

第二次思想浪潮的争鸣主要是在墨、道、儒三家之间展开的,且从儒家弟子中还分离出了与自己对立的墨家学派。第一次浪潮时的法家和兵家思想因其实用性和社会发展需要,虽然不像儒家与道家思想直接传承,但都被儒家弟子继承和发展。

三、第三波思想浪潮及其领军人物:淳于髡、孟子、庄子、许行、申不害、邹衍、慎到、田骈、公孙龙、鲁仲连、商鞅、田襄子等

第三波思想浪潮的发源地是位于黄河下游的淄博和黄河下游冲积平原腹地的商丘。齐威王、齐宣王是两位比较贤明的国君,他们招贤纳士,将国家治理得很强盛,列战国“七雄”之首。齐威王以邹忌为相国,用田忌为司马,拜孙膑为军师,揭开了这一轮思想大潮的序幕。这一波思想浪潮的高潮是在齐宣王时期。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次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6]1895这种盛况,既是齐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产物,也是当权者重贤用士、思想开放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在稷下学宫诸子百家荟萃的环境里,也产生了像淳于髡这样融多家思想于一身的学者。

淳于髡社会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礼、法兼重而倾向法治。这一观点曾影响了田骈、慎到、接子等稷下之学里的黄老学者,而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提出,也同淳于髡上述思想的影响密不可分。在淳于髡等人的劝谏、督促下,齐宣王终于悟出“得士则昌,失士则亡”[7]42的道理,继承齐国先祖礼贤下士的优良传统,稷下学宫再度繁荣。淳于髡凭借自己的智慧与才能,成为稷下先生中的代表人物。邹忌拜相时,他率稷下先生70余人向其问难,使得邹忌重视礼法、厉行改革。他与孟子进行过数次精彩的论辩。荀子到稷下游学时,出身低微的淳于髡已经是稷下学宫中元老级的人物,荀子经常向他请教,其“隆礼重法”的主张受到了淳于髡思想的影响。淳于髡死时,弟子送葬者有三千多人,足见门徒之多,影响之大。

在这一时期儒墨两家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早期儒学的传承创新既是早期儒家自身传承的结果,也是排拒与融合其他学说的结晶。墨家的“非儒”与孟子的“辟墨”是儒、墨两家争鸣的重头戏,对儒、墨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6]2343,是孔子、曾子、子思这一系早期儒家谱系的传人。孟子时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面对咄咄逼人的墨家,孟子以“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浩然之气”毅然起而“辟墨”。“仁爱”与“兼爱”是儒墨之争的核心。孟子一方面批判墨家的“兼爱”学说,一方面又对墨学进行吸收。性善论与“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儒学的新贡献。在风起云涌的墨家“革命”之后,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从孟子的经历可以看出,当时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是可以直接对话的,且交流是平等的。孟子与其他人的交流有专题性的,也有不同流派之间的。如孟子与农家陈相的辩论,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陈相、陈辛兄弟均为宋国人,原本是楚国儒家学者陈良的学生,后来见到许行,抛弃了儒家而改学了农家。农家思想的政治主张是一种小生产者的乌托邦,体现了人们追求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

第三波思想浪潮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庄子,河南民权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他继承了老子和杨子的思想,更加注重关切的是自我、自由与本真,属内在精神追求。庄子喜欢与惠施辩论,惠施是名家的代表,自认为口才天下第一,但他碰到庄子的时候,屡战屡败,从未赢过。惠施是今河南商丘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辩客和哲学家,是名家思想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惠施还是合纵抗秦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庄子·天下》载:“惠施多方,其书五车。”是说他知识渊博。他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辩证的因素。惠施富有学问,庄子虽有微言,却崇敬有加。惠施死后,庄子慨叹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8]438名家另一领袖公孙龙也善于辩论。据《公孙龙子·迹府》记载,公孙龙与孔穿在平原君家相会,谈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晚年,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惠施与公孙龙都是战国时代“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他们共同将名辩学说推向了顶峰,为中国古代逻辑空间的发展和认识作出了很大贡献。

第三波思想浪潮进行得波澜壮阔,激情四射。各家各派都充分地展示了自家的思想和学说,在与对方的争鸣中充分吸取对方的长处并不断完善自己。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儒家、法家、墨家、兵家与政治和军事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而道家、名家、农家等越来越远离社会现实,进入纯人生与哲学的思辨领域。

四、第四波思想浪潮及其领军人物:鬼谷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荀子、韩非子、李斯、吕不韦等

第四波思想浪潮的发源地是稷下学宫所在的淄博和黄河北岸的淇县。第四波思想浪潮的用武之地则是在战国七雄称霸的战场上。这一波思想浪潮的大师是荀子和鬼谷子。这一波思想浪潮的风云人物是他们两个的弟子韩非子、李斯、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和吕不韦等。李斯、韩非在秦国施展才华,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在中原战场上大展宏图,把春秋战国思想浪潮近三百年的成果全部用在了当时的政治变革和称雄争霸的战场上。

鬼谷子是历史上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韬三略,又擅长外交家的纵横之术,更兼有阴阳家的祖宗衣钵和预言家的江湖神算,故世人称鬼谷子为奇才、全才。《鬼谷子》一书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经典《道藏》中。他的弟子有兵家的孙膑、庞涓,纵横家的苏秦、张仪。鬼谷子还把计然、范蠡的“将欲取之必先与之”[8]45和“世无可抵则深隐以待时”[9]68的思想传给吕不韦、白圭等人。纵横家张仪曾两次为秦相,前后共11年,亦曾两次为魏相。苏秦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10]362。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叱咤风云。孙膑、庞涓两位都是战国战场上叱诧风云的军事家。荀子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后人对荀子争议颇大,有的说他是孔门嫡传,有的说他是儒门异端,有的说他是法家,是黄老思想家,有的说他是经师,是专制主义理论的祖师。其实,荀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价值,荀子对儒学的贡献,就在于他的“杂”和“异”。在以孔子为主的儒学基础之上,荀子有所独创地升华了孔子的“大成”思想。其弟子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上《谏逐客书》,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荀子的另一位弟子韩非在思想上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韩非的全部理论导源于荀子的“性恶论”思想和建立封建的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目的。秦国丞相,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不仅兼通百家,还组织门客编著《吕氏春秋》。这部书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10]1742,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也充分体现了各家在争论过程中的相互兼容。

秦国自商鞅后,一直以法家立国,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法家的地位发展到了最高峰。秦统一六国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的局面还在继续,严重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3]255。于是,秦始皇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史称“焚书”,后又发展到坑儒。焚书坑儒的野蛮行为,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也开启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上一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先河。虽然这场持续三百多年的“百家争鸣”随着秦始皇的一声令下嘎然而止,但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却在延续,影响了中国和世界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思想财富和文化遗产。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各家思想,就像一座座文化的金字塔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引起后人无限的仰慕和思考。

[1]孙晓春.荀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2]哈尔滨正阳河木材加工厂工人理论研究组.邓析与《邓析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张觉.韩非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5]夏景森.墨子菁华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杜宏博,高鸿.《四书》译注[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7]孔鲋.孔从子[M].丛书集成初编本.

[8]邵汉明,陈一弘,王素珍.《老子》《庄子》全译[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9] 杨庆旺,等.天下奇书——鬼谷子谋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0]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责任编辑:刘圆圆】

2015-05-1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水文化发展前沿问题研究”(编号:14AZD073)。

王瑞平(1963—),男,河南开封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K225;K231

A

1672-3600(2015)08-0072-04

猜你喜欢

浪潮孟子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新希望·悦珑湾开启后浪潮玩生活节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磨刀不误砍柴工
新色彩浪潮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