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小三线建设调查与评价

2015-04-10王春蕾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双阳机械厂厂址

刘 锐 王春蕾(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黑龙江小三线建设调查与评价

刘 锐 王春蕾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9)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依据当时国际形势作出的全国性生产布局调整,把我国按地域划分为三道线,并开始实施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重大决策。黑龙江三线建设是小三线前沿阵地,有着自身的独特性。黑龙江省在日伪统治期间和苏联援华期间积累了重要的工业基础,工业基础较好,加之是特定历史时期中苏对抗前沿阵地,自然成为小三线建设重点地区。黑龙江三线建设对现今黑龙江工业布局和社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回顾历史,观其利弊,对现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和当代党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黑龙江;三线建设;小三线;调查;评价

一、黑龙江小三线建设背景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世界局势动荡,中国周边的国际关系趋于紧张,面临着来自多方的军事压力、战争挑衅和侵略威胁。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全国大力发展国防工业的背景下,黑龙江三线建设运动迅速开展,在全国最早开始筹备和实施[1]。黑龙江作为新中国临近苏联的省份,从建国开始就接受苏联援助,开始国防工业的建设,这一时期,苏联援华建设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安排在黑龙江就有22个之多,建立了许多大型军工工厂和国防军事院校[2]。可以说当时在全国范围内,黑龙江的军工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是新中国工业的重点地区。然而,自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黑龙江急剧转变成为中苏交锋的前沿阵地,在边境地区也不断发生冲突事件。1962年开始,出于国防安全考虑,苏联援建黑龙江的大批设备开始南迁至云贵川等地[3]。保留下的部分生产设备从1964年开始,黑龙江以中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山区为选址,开始建设战备军工厂,生产枪支、弹药、军备品等,以备中苏交战之需。

黑龙江三线建设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从1964年末开始选址上马。在“积极备荒、备战、为人民”的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农民、工人来到这里,投身激昂的建设工作热潮之中。当时建设主管部门是省计划委员会,主管是副省长兼省计划委员会主任陈雷同志。首先勘察完毕投入建设的双阳厂于1969年末基本建成,其他厂址也陆续完工投入搬迁和生产。第二时期是1970—1979年,当时正处文化大革命时期,受文革期间四五计划重点发展军工产业政策的影响,三线建设继续扩建和移民。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北安等地陆续建立了许多军工大厂。第三时期是1979—1995。1979年以后由于国际形势变化,和部分军工企业生产滞后,国家和黑龙江省开始调整三线建设政策,从1979年开始陆续有三线军工企业被搬迁关闭,到1995年末黑龙江省所有三线建设军工企业全部搬迁完毕,黑龙江三线建设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二、黑龙江小三线建设调查

黑龙江省的三线建设根据战略划分,在全国属于小三线建设,其工厂又可分为大三线工厂和小三线工厂。大三线工厂全部集中于省内各大城市,有的是完全选址的新建厂,有的是对过去苏式援建工厂的改扩建,还有的是从其他地区搬迁的工厂。对外全部称呼为林业机械厂,内部使用其军工代号。主要厂址有:牡丹江北方机械厂、齐齐哈尔华安机械厂、建华机械厂、北安庆华工具厂、哈尔滨第一机械厂、龙江机械厂、伟建机械厂、东安机械厂、建成机械厂、东光机械厂、滨江机械厂、星光机械厂、松江机械厂和风华机械厂。其次黑龙江小三线厂建设选址是设在黑龙江省中部的小兴安岭、张广才岭一带,是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是当时正是中苏对抗的紧张时期,边境地区苏联不断挑起事端,相对而言中部山区比较隐蔽和安全。其次中部山区邻近我省一些重要老工业城市,如哈尔滨、牡丹江等,这些城市在日伪期间和苏联援华期间工业基础较好,同时也方便物资转移和移民建设。

(一)通河县双阳林业机械厂,又名曙光林业机械厂,是最早投产和建设规模最大的厂址。双阳厂以生产半自动步枪为主,军工厂代号:967厂、保密信箱:通河县16号信箱, 建于1965年初,厂部在凤山镇和平村西北22公里的西南岔地区。坐落于小兴安岭南麓,该地山峦叠翠,森林茂密。距通河县65公里,隶属于省国防科工委。厂内职工达1400余户,5000多人口,厂址有商店、学校、医院、剧院等配套设施。双阳厂选址完全是在无人山区中,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到1970年基本建成,生产出的第一批枪支很快投入黑龙江边防军队使用,1969年的珍宝岛战役中我军使用的枪支均来自这里。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期也有部分仿制的半自动步枪投入军队使用。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和交通的不便,生产的仿制枪支不能跟随时代发展,以及和平时期国家对枪支需求量的锐减,自1982年起军工任务停产,1983年后开始生产民用和警用枪支,军用枪支份额不断减少。1990年以后,我国的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苏关系从紧张走向缓和,随着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小三线生产份额不断下降。1992年末双阳厂也探索过新的出路——研制新型全自动枪支,并新建了一处大型的枪支试验场。从1994年起,国务院撤销小三线企业,实行转移安置。全厂解散并直接安置到大庆油田工作,后续搬迁安置到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国营企业中。原厂址的主要军工设备被转移封存,房屋建筑等其他设置保留并移交黑龙江森林工业总局下属企业兴隆林业局管理,在原址成立了曙光森林经营所,现以生产“食用菌”和“家禽养殖”为主。

(二)通河县前进机械厂,是双阳厂的配套生产厂,军工代号9229厂。1965年始建于通河县山区的地方小三线军工企业,主要生产7.62毫米五六式步枪子弹,隶属于黑龙江省国防科工办。生产的子弹与邻近的双阳厂配套分配到全军使用。前进厂位于通河县凤山镇西北小西河沿岸,三面环山,有一条公路与外界相通,厂内设有医院,学校和商店等配套设施。前进厂建设规模较小,人口为1800余人。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整体搬迁到绥化市,隶属关系未变。1988年下放到绥化市,1992年又上划省国防科工办,1995年再次下放到绥化市(现北林区)。1995年底原厂址全部废弃拆除变卖,所得资金归绥化新前进厂接管。新工厂位于绥化市前进路1号,以生产民用子弹和鞭炮为主。但1996年4月份以来,由于受国家“严打”政策的影响,企业主导产品猎枪弹被迫停产,企业破产后职工就业和养老问题一直无法解决,导致该厂职工和市政府之间矛盾十分突出[3]。而原通河县厂址撤离时整体拆除,现如今留下的房屋建筑痕迹全部被森林植被掩盖。

(三)五常市东风机械厂,又名隆化林业机械厂,投产于1966年初,是黑龙江省小三线建设第三大厂,厂址位于今五常市东部通张广才岭沙河子山区七峰山脚下,主要生产班用轻型武器,隶属于黑龙江省国防科工办。厂区设施齐全,人口最多时期为3000余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设备大部分停产封存,以备战时期使用,1994年工厂被解散,职工被就近安置到哈尔滨市郊区。原厂址现被五常市山河屯林业局接管,由于附近七峰山旅游开发较好,大部分遗址得以保留。

(四)五常市朝阳林业机械厂,是黑龙江省八大小三线企业最后投入生产的工厂,军工代号:5505厂。该厂位于五常市沙河子山区,邻近东风林业机械厂,是其配套生产厂。20世纪60年代末朝阳厂未建时,东风厂生产枪支配套子弹主要来自通河县前进林业机械厂,由于交通不便和需要保密,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建设朝阳林业机械厂。朝阳林业机械厂规模较小,但厂区设施十分完善,是小三线企业最早使用自来水的厂区。由于建设消耗资大量资金等原因,朝阳厂最后也没有投入生产。从建厂就开始搞厂区建设,一直到军工产品下马也没有生产出弹药,厂区自1993年开始搬迁拆除。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五)尚志市红卫林业机械厂,1966年始建于原尚志县张广才岭山区的地方小三线军工企业,军工代号9246厂,是黑龙江小三线军工企业仅次于双阳厂的第二大厂。主要生产班用轻机枪为主,隶属于黑龙江省国防科工办。红卫厂位于尚志市长林镇附近东部山区。三面环山。红卫厂人口为5000余人,厂区规模较大,设施完善。70年代为满足附近向阳、长林和邮电部下属706(兴建)机械厂需要还建设了野战679医院为其军工企业服务。90年前开始陆续搬迁,原厂职工大部分整体安置到哈尔滨市。成立哈尔滨兴隆机械厂。原厂址现今划归苇河林业局管辖,并新成立东风林场。

(六)尚志市向阳林业机械厂,位于红卫厂附近,隶属于黑龙江省国防科工办。1966年末投产,主要以生产军用迫击炮为主,规模小于附近的红卫机械厂。1990年开始整体搬迁至牡丹江市,更名为牡丹江北方工具厂。主要为一汽等企业生产空调机。原厂址被夷平,目前划归苇河林业局管辖,原址再建,成立冲河林场。

(七)尚志市长林林业机械厂,位于向阳厂附近,长林场同红卫厂和向阳厂毗邻,军工代号9221厂。投产时间不详,主要为其他小三线军工工厂生产配套工具,该厂规模较小,1900年后陆续搬迁。1993年全部搬迁完毕,被整体安置到哈尔滨印刷机器厂。原厂址搬迁后被夷平,现被苇河林业局接管,原厂址重建,成立平林林场。

(八)哈尔滨阿城区松峰林业机械厂,又名合成林业机械厂,军工代号9225厂,厂址位于松峰山镇以北山区,隶属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位于阿城市东南55公里的阿什河上游,东与尚志市帽儿山为邻,北与宾县平坊镇毗邻,西与大岭山为邻,南与平山镇相邻,由于该厂投产时间较晚,厂区建设规模较小,现只有少数居民留守。

(九)尚志市建成林业机械厂,建设于黑龙江三线建设中期,隶属于原邮电部,内部称为邮电708厂,是为全省小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生产配套设施的工厂。20世纪60年代投产,1979年被撤销。

三、黑龙江小三线建设历史评价

首先,黑龙江省三线建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我国国防工业建设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特定历史时期内位于中苏、中美对抗前沿的黑龙江,生产的军工物资得以直接就近装备边防军队,且当年一些三线建设老工厂还在发挥余热。

其次,开发了中部山区地带。黑龙江中部山区由于地势起伏,森林茂密,加之建国初期交通建设滞后,长期处于自然原始状态。20世经60年代以来随着开荒垦田和三线建设思想的号召,中部山区才得以大面积开发。目前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是重要的旅游景区,著名的日月峡和亚布力滑雪场就分布于此。

另外,黑龙江的“三线建设”不仅留给我们的是物质上的财富,还有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同我们熟知的“北大荒精神”、“大庆铁人精神”一样,都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黑龙江三线建设存在一些严重问题:

(一)选址缺乏科学指导。当时中央的指示是,选址要“分散、靠山、隐蔽”的三原则,但黑龙江小三线建设工厂选址都过于偏僻,工厂片面强调靠山隐蔽,而忽视了运输和生产的问题。运输道路也普遍泥泞不堪,1965—1975年间发生在三线运输重大事故就有80多起。还有一些设备由于环境差和保养跟不上,没几年就报废了,生产效率偏低。选址的错误考虑直接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

(二)生态环境的破坏。黑龙江小三线建设集中分布于中部小兴安岭、张广才岭等山区,这里是我国东北原始森林分布区之一。但由于开发三线建设就近取材选址的思想,房屋建筑和居民生产消耗掉大量的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尤其是原始森林资源破坏十分严重,使得这些地区至今难以恢复。

(三)三线移民问题。每个三线新厂址建设都需要大量外来移民,早起三线移民中的知识分子来自于哈尔滨和齐齐哈尔苏联援助军工大企业,以及邻近县城地区的教师、技术工人,建设工人和农民大部分是外地集体调迁,有抗美援朝回国军人,也有军工企业集体迁入。对迁移来的移民审查也是十分严格的。从1979年底陆续有小三线工厂被撤销,有的整体搬迁至他处,有的被解散分配各地。上世纪90年代达到高潮,1995年末黑龙江小三线工厂完成全部撤销安置。被安置到黑龙江各地市的三线移民问题近些年也十分突出,比如,职工无法纳入当地医疗和养老保险,安置新厂后下岗再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困扰当地政府,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性。

(四)三线遗迹保护不当。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三线厂区部分建筑早已坍塌且杂草丛生,有些贵重设施还被当地拆除变卖,残余建筑已经为数不多,总体破坏十分严重。其中以双阳厂为例:双阳厂区电视台已被拆除卖掉;昔日的标志建筑——影剧院,院内设施被拆除卖掉;临近双阳厂的学校被一家养殖厂收购,“三线”时期的一些建筑都已经成为空壳,部分专用生产设备已进入废品市场,很多设备、产品已成孤品,现在能够征集到的设施、设备、产品及文献等实物资料甚少,当地为了掩盖拆除和贩卖的事实而毁坏大量证据。个人认为:如今此番场景实在令人惋惜。“三线”建设遗产具有研究价值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如果不早日加以保护开发,像三线这样的遗迹濒临消失的危险[4]。

黑龙江小三线建设是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和经济建设运动,有着规模大、投建早、时间长等特点,不可否认,小三线建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对黑龙江经济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结小三线建设利与弊,有助于我们在现今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边疆大开发狂潮中少走弯路,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百姓造福。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徐涛.四川三线建设略论[J].前沿2012(2).

[3]郑谦.大备战[A]新中国要事述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4]刘锐.黑龙江省三线建设遗址保护与开发[J].魅力中国. 2011(7).

[责任编辑 王占峰]

F120

A

2095-0438(2015)09-0022-03

2015-05-22

刘锐(198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师范大学2013级地理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第四纪古环境研究。

猜你喜欢

双阳机械厂厂址
无锡大隆电工机械厂
李双阳书法作品
江汉石油第四石油机械厂
昌黎县双阳塔维修始末
安丘市宏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原安丘市华
——机械厂)
江汉石油第四石油机械厂
开发性核电厂厂址保护工作探索与初步实践
杨凌热电厂厂址区包气带防污性能数值模拟
“华龙一号”在内陆厂址建设有关问题的探讨
老少双阳红 圆梦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