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与语言迁移

2015-04-10徐向晖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英汉介词隐喻

吴 慧,杨 静,徐向晖

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英汉隐喻对比研究与语言迁移

吴 慧,杨 静,徐向晖

湖北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通过对英汉语言中部分介词、动词和名词的隐喻用法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思维差异、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别是导致隐喻差异的主要原因。英汉语言中介词和动词多存在差异性的隐喻,产生负迁移;名词多有共性的隐喻,产生正迁移。在语言教学中,不仅要比较语言差异,还要引入文化差异作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英汉两种语言概念体系。

隐喻;隐喻差异;语言迁移

隐喻是人类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重要方式。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出发点,认为语言是人类通过身体与外界交流的结果,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组成语言的名词、动词和介词等都是概念范畴化的结果[1]。作为反映人类文化的语言,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从隐喻分析能看出说话者内在心理感受的变化。英汉两种语言对词语有不同的隐喻用法,导致学习者语言学习困难并产生语言迁移。在隐喻研究中,英汉语言差异常见错误出现在介词、名词和动词上。本文分别从介词、名词、动词对英汉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对二语学习产生的影响,引导正确的二语教学。

1 隐喻理论概述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类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2]。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术界开始聚焦于隐喻研究并且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流,是语境之间的协调[3]。隐喻是二元的,即本体和喻体,二者之间有部分的相似。最初的词义是形式和意义的严格对应,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深化,在范畴隐喻化之后,词义的其他意义便衍生出来,当人们普遍认识并且接受这个衍生意义之后,该意义便固定在该词条之中。隐喻把不同范畴的概念联系起来,让人们通过具体熟悉的事物来了解其他抽象的事物。

运用隐喻理论进行语言对比研究,应挖掘其深层的概念理据,因为语言的共性不在于语言形式, 而在于人的认知心理。认知语言学提供了语言迁移研究的新视角,从思维层面去看迁移现象,特别是概念隐喻理论为语言迁移提供新的解释[4]。目标语所特有的概念体系是掌握该语言的关键,学习者能否使用新的概念体系对事物进行认知重组是学习新语言的首要任务。马书红研究发现,英汉语言的思维差异对英汉隐喻机制产生影响,英汉空间范畴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介词学习成为一大难题[5]。冯丽萍认为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迁移的发生过程是学习者依据认知能力来重新建构新知识系统的过程[6]。

2 介词隐喻与语言迁移

2.1 英汉介词差异

每种语言的介词语义系统都是独立的,介词原型意义及其衍生语义上的差别导致不同语言中不对应的介词语义范畴。人类经历、社会和文化经验造成介词的多义现象[7]。外语学习者学习介词困难的原因在于不同语言中介词语义范畴存在差异。汉语介词主要从动词演变而来,有些介词可兼作动词和名词,几乎没有纯粹的介词。从数量来看,汉语中介词少,远不如英语介词多,在使用频率上也无法与英语介词相提并论。此外,汉语介词的比喻用法非常有限。相反,英语介词数量多,使用频率高,语法意义表达丰富。英语介词最初用于表示空间关系,空间方位介词使用频率高,然后发展成喻指时间关系,逐渐运用到其他关系上。英语中基本介词能指涉时间、方式、性质等意义,产生丰富多彩的隐喻引申义。空间概念在英语中用大量的介词表现出来,再进一步隐喻化,使得介词的多义性更加丰富[8]。

2.2 介词隐喻差异与语言迁移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之初容易将母语概念迁移到中介语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各个层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学习者习惯用汉语思维来使用英语介词,这就难免出现认知过程中的泛范畴化[9]。

研究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介词误用频率最高者为“in”[10],容易混淆的介词词组为“on the tree/in the tree”。汉语中统一用“树上”来表达物体与树的空间关系,但在英语中会精确地用“on”或者“in”表示这种关系。“on”表示物体是树的一部分,和树连在一起;而“in”表示物体是单独的,与树分离的一部分,被树环绕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内。中国学生常用“in the trouble”来表示遇到麻烦,汉语认知范畴中其也有表示处在麻烦之中的意思。但中国学生受汉语影响将“in”滥用,典型错误有“in the campus”(在校园内)。在汉语范畴中校园是个封闭的环境,在校园里面当然是用“in”。但英语范畴认为校园是空旷敞开的环境,对于此类空旷环境应该用“on”。中国学生用“in the age of”来表示具体年龄,但是这个短语不能用“in”,该短语暗示是处在一个具体的年龄点,英语中表示处在一个具体年龄点的时候,正确表达方式为“at the age of”。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英语民族的思维注重逻辑性、分析性和个体独立性,对具体的空间关系有精确的描述。中国人思维注重整体性,语言上表现为整体意象式地反映客观现实[11]。表示空间关系的介词用法差异分析表现出汉语思维的整体性和模糊特点,对中国学生英语介词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动词隐喻与语言迁移

3.1 英汉动词差异比较

基本动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占很大一部分,并且可以延伸出大量隐喻用法。相对汉语动词,英语动词形式灵活多变,隐喻用法较汉语广泛而虚置;而汉语存在许多具体词语,讲究具体描写的汉语注重“显”,在动词隐喻意义延伸上不及英语。例如,“eat”隐喻除了与汉语有共性外,在西方认知模式下,“eat”隐喻还有其独特性,“eat”有“腐蚀、侵蚀、消磨”之意,如“The acid has been eating away the side of the container”;“eat”又延伸为“烦恼、不安、难过”,如“What's eating him?(什么事让他烦恼?)“He is eating his heart over the failure”(他对那次失败非常难过)。汉英中“吃”和“eat”的隐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隐喻有消耗、遭遇、体验、责备意义。汉语中吃类动词还有表示“依赖、获得”的意思。历史上中国人常年经历战争和天灾,非常重视吃,“吃”文化贯穿中华历史,所以延伸出“依赖”之意。吃是一个内在动词,又有“获得、领会”的隐喻映射。英语“eat”类动词有“消磨、烦恼”的意思,从动作投射到感觉,这是汉语所没有的隐喻,是西方文化思维和认知对语言的独特映射。

动词“escape”代表定向性运动,其使用并不只局限在简单描述运动事件,会涉及到隐喻语用效果。例如。“As a child he would often escape into a dream world of his own”(小时候他常常躲进自己的梦幻世界中,避开或避免不愉快或危险的事物)。“A groan escaped her lips”(她不由得发出一声呻吟)。英语中类似运动动词都有自己的隐喻和搭配用法。

3.2 动词隐喻差异与语言迁移

英汉基本动词的共性促进了外语学习,起到正迁移作用。但是英语中大部分动词一词多义,“多义”来自语言隐喻延伸。延伸不是随意的,而是有相似性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是创造的,概念可以通过不一致的隐喻来表达。二者间相似性的传递可以通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感知来实现,不同视角下概念转换也能产生这种感知。在动词学习中,学生若只注意基本含义,忽视隐喻用法,不能正确理解隐喻用法。例如,“leave me to”结构可以用“let me”,但在不同的句子里传递的信息还是略有差别的。“Japan is being left behind in the race for new markets”(日本在开拓新市场方面正被甩在后面)。此类句子运用隐喻,让句子生动形象。“Anyone who has tasted this life wants it to carry on for as long as possible”中“Taste”隐喻,相对动词“live”更加形象生动,此类隐喻学习有助于高水平学习者学习语言。

4 名词隐喻与语言迁移

4.1 英汉名词差异

名词是人类语言中最早产生的词类,直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英语中抽象名词占了很大部分,这和西方文化重视逻辑分析密切相关;同时,英语中很多动词和形容词通过词形变化可以转变成名词。汉语中名词相对英语较少,能够被隐喻为名词的动词数量明显少于英语,并且大部分是具体名词,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意向文化。

文化差异导致概念语义的不对等是英汉名词认知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如“intellectual”,汉语翻译为“知识分子”。其实,英语中知识分子所指不同于汉语所指,英语中知识分子指受过大学教育的高等知识分子,类似这种概念差异的名词还有很多。西方生活中常用的事物隐喻到语言中,对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中国学生,正确理解这些用法非常困难。例如“apple”(苹果)是西方常见水果,当中国人说掌上明珠时,英语用“apple of one'eye”。当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国人用“风马牛不相及”来表示事物相差很大,而英语用“apples and oranges”。中国人用坏“蛋”表示某人破坏性很大,但在西方用“rotten apple”。

英汉语言中部分常见名词有同样的隐喻意义。例如“金钱”都和“时间”相关,“时间就是金钱”(Time is money);“我花了一早上时间学英语”(I spent the whole morning studying English)。“你能给我几分钟吗”(Can you give me a few minutes)?在东西方的认知范畴中,时间和金钱因为有关联性而放置在一起。

4.2 名词隐喻差异与语言迁移

英汉名词的隐喻差异给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名词带来困难,尤其当名词涉及到具体隐喻时,学生就难以理解。比如“white elephant”“black tea”“the blue Monday”等短语,用到大量名词俚语,这些词语给中国学生学习语言就带来了困难。中国学生用自己的概念范畴表示身边事物,例如,英语“eat like a horse”表示某人吃得很多,对应汉语“吃得像猪”。“a piece of cake”理解为小而简单的事情,汉语用“小菜一碟”来表示。每个隐喻差异的背后都有文化差异,引导学生理解时给出合理解释,以提高语言学习效果,帮助学生见到含有此类名词的短语或俚语能快速理解。

对于英汉拥有共性的隐喻,学生容易理解、掌握。例如,“the dark horse”,汉语也对应有“黑马”;“cry for the moon”,汉语也有“要星星要月亮”之说。英汉名词上的共性隐喻相对介词较多,因为名词用来命名事物,许多拥有一样特征的事物在隐喻上也有一致性,学习者只要稍稍用心就可以理解。

5 隐喻差异与语言迁移

母语概念迁移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中共有的概念隐喻,但对正确理解英语中固有的概念隐喻不能起到帮助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会产生负迁移。概念从相同转变为不同,理解程度也从易变难,母语概念的影响逐渐从正迁移转变为负迁移。隐喻语际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历史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语言差异大的地方,容易产生负迁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对隐喻概念进行讲解阐述,找出母语和目的语之间概念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掌握目的语。对差异性的介词和动词,要多加留意和比较;对共性多的名词,可以结合母语知识帮助学习者消化、掌握。

同时,学习者的英语隐喻理解能力也关系到语言水平,英语文化水平越高,其概念熟悉关联性越高。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知识的合理运用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高水平的语言学习者利用目的语文化来理解英语;而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则较多依赖母语概念来弥补其英语语言水平的不足,这种不当依赖会造成隐喻负迁移,引起学习上的错误。英语教师要能加强二种语言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给隐喻差异恰当的解释,让学生理解差异,建立英汉不同的概念体系,以便掌握英语。

[1]汪少华.概念合成与隐喻的实时意义建构[J].当代语言学,2002(2):119-127

[2]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9

[3]束定芳.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启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5):44-49

[4]王铁梅.英汉思维差异视角下的英汉隐喻对比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2(6):82-84

[5]马书红.中国学生对英语空间介词语义的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7(2):173-183

[6]冯丽萍.认知加工视角的语言迁移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7):9-13

[7]Lakoff G,M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2

[8]谢之君.隐喻认知功能探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68

[9]Allport,Gordon W.The Nature of Prejudice[M].Cambridge,MA:Addison-Wesley,1954:9

[10]左尚君.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空间介词“in”误用的认知隐喻解读[J].外国语言文学,2009(3):174-177

[11]吴世雄.隐喻,词源和文化:基于语料库的探索和方法论反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0

(责任编辑:胡永近)

2015-09-08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双语者心理词汇研究下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迁移”(2012Q044)。

吴慧(1978-),女,湖北孝感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教学法。

H313

:A

:1673-2006(2015)12-0086-03

10.3969/j.issn.1673-2006.2015.12.023

猜你喜欢

英汉介词隐喻
介词和介词短语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介词不能这样用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
英汉校园小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