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游的蜀道之旅及其影响

2015-04-10

关键词:爱国热情蜀道陆游

梁 中 效

(陕西理工学院 秦岭与蜀道文化研究中心, 陕西 汉中 723000)



陆游的蜀道之旅及其影响

梁 中 效

(陕西理工学院 秦岭与蜀道文化研究中心, 陕西 汉中 723000)

[摘要]陆游八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中,有八年最富激情的时光是在蜀道线上的蜀汉地区度过的;陆游的诗风大转变和膨湃爱国情也是在蜀道线上达到高潮的。汉唐蜀道线上建功立业、荡气回肠的壮美历史,不仅改变了陆游的人生轨迹,而且扭转了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陆游笔下的蜀道,不仅是西部文化的缩影,更是陆游诗歌创作风格的体现。

[关键词]陆游;蜀道;诗风转变;政治理想;爱国热情

在中国文学史的壮美历程上,西部的蜀道沿线始终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在中国文学地理的多彩版图上,川陕间的蜀道始终呈现出迷人的色彩。而在经行过蜀道的一流文学家中,唯有陆游在蜀道的腹地汉中盆地战斗生活过八个月;汉唐蜀道线上建功立业、荡气回肠的壮美历史,不仅改变了陆游的人生轨迹,而且扭转了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因此,陆游笔下的蜀道,不仅是西部文化的缩影,更是陆游诗歌创作风格的体现。

一、陆游的蜀道之旅

陆游八十五年的人生历程中,有八年最富激情的时光是在蜀道线上的蜀汉地区度过的;陆游的诗风大转变和膨湃爱国情也是在蜀道线上达到高潮的。从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46岁时到夔州任通判,到淳熙五年﹙1178年﹚八月,54岁时离蜀东归。在蜀道沿线度过了八年时间,不仅使陆游第一次领略到了西部蜀道地区的雄奇壮美,而且让他的诗风和人生轨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这一时期中,陆游写了大约150多首表达抗金、收复、报国思想的诗篇,约占他现存同期诗作总数(637题729首﹚的21%。其中广为流传的不朽名篇约30首。这些诗篇从不同角度突出地表现了陆游以抗金收复为核心内容的爱国主义思想。”[1]157蜀道成为陆游诗风转变和爱国主义情怀高扬的文化长廊。因此,清朝诗人王霖率先发现了这一奥秘:“哀猿啼徹暮云边,杜宇声声破晓烟。蜀道曾闻天样似,诗狂正要上青天。”[2]167他将蜀道看作是陆游寻找到诗歌创作的“天机云锦”之地,是陆游进入诗歌创作高潮的“诗狂”直搏云天之地。

乾道八年﹙1172年﹚二月,陆游从夔州出发,奔赴抗金前线南郑。陆游在夔州,已初步领略了西部的雄奇与壮美,开始发现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的根据地重在川陕,诗风也开始发生变化。他在《通判夔州谢政府启》中说:“念昔并游于英俊,颇尝抒思于文辞,既嗟气力之甚卑,复恨见闻之不广。今将穷江湖万里之险,历吴楚旧都之雄,山巅水涯,极诡并之观;废宫故墟,吊兴废之迹。动心忍性,庶几或进于豪分;娱忧纾悲,亦当勉见于言语。”[3]42这说明由东向西的长江之旅和夔州三年的通判生涯,自然与人文地理景观的巨大反差,使陆游进入了西部文学地理的场景,开始了新的蜀道文学地理创作。[4]此时任四川宣抚使的王炎正在南郑﹙陕西汉中﹚筹划恢复大业,这既给了陆游报效国家、投笔从戎的机会,又为他踏上栈道、走进蜀道的核心地南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陆游往南郑履新的官衔是“左丞议郎,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此时,南宋在秦岭、淮河防线上自西向东分布着三大战区,分别是川陕战区、荆襄战区、两淮战区,川陕战区以上游之重位于三大战区的最前沿,陆游从夔州调任南郑,从后方调到前方,深感光荣与自豪。他在《谢王宣抚启》中称赞王炎说:“民之先觉,国之宗臣,精义探系表之微,英辞鼓海内之动,至诚贯日,践危机而志意愈坚,屹立如山,决大事而喜愠不见。虽裴相请于淮右,然萧公宜在于关中,姑讫外庸,即登魁柄。凡一时之荐宠,极多士之光华,岂谓迂疏,亦加采录。”[3]41陆游怀着建功立业的情怀,憧憬着南郑前线意气风发的未来。陆游从夔州出发,取道万州、梁山军、邻山、邻水、广安、岳池、南充、阆中、益昌﹙利州﹚、大安等地,于三月十六日到达南郑。这是陆游人生中首次蜀道体验。此次蜀道之旅历时月余,留下了颇多的纪行诗,清晰地记录了经行路线。[5]陆游西行经三折铺、小市、都梁、刺绣坡、乱丝涡、蟠龙梁山、瑞丰亭、邻山、邻水、岳池、广安、果州驿、樊亭;再北上经南部﹙纪行诗中缺﹚、柳林、南池、阆中、仙鱼铺、苍溪、青山铺、葭萌惠照寺、木瓜铺、鼓楼铺、嘉川铺、利州、望云铺、朝天岭﹙纪行诗中缺﹚、龙洞阁、筹笔驿、五盘岭﹙纪行诗中缺﹚、小柏、潭毒关、三泉龙门、大安军、阳平关﹙纪行诗中缺﹚;再东行经老君洞、金牛驿、金堆铺、长木铺、沔阳驿等。

乾道八年秋,陆游因公务赴阆中,有了第二次蜀道之旅。陆游于秋天从南郑出发,西行经沔阳、金牛驿抵三泉,然后乘舟取嘉陵江水路,经九井滩、望云滩至利州,再陆行经葭萌﹙今昭化﹚、苍溪至阆中。在阆中办完公事后,于十月中旬由原路返回汉中。此次蜀道之旅往返月余,有纪行诗《自三泉泛嘉陵江至利州》、《再过龙洞阁》、《三泉驿舍》等,可印证其行踪。陆游在汉中期间,到过沮水、漾水、嶓冢山、拜将坛、武侯祠、中梁山等地,陈仓道、骆谷道、嘉陵江水道和秦岭山地,都是陆游关注与登临之地,有纪行诗和追忆诗。

乾道八年十一月初,携家眷自南郑赴成都,完成了川陕间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蜀道之旅。陆游因王炎被免职召还临安,征西幕府被迫解散,陆游被改除成都府安抚使参议官,在万般无奈中离开汉中。陆游从南郑西行经沔阳、金牛至三泉,然后乘舟至益昌﹙今广元市﹚,再陆行经剑门关、武连驿、梓潼、魏成驿、绵州、罗江驿、鹿头关,于年底到达成都。结束了自己终身萦怀于胸的蜀道之旅。

陆游在乾道八年二月至十二月的蜀道之旅,可以分为“由川入陕”、“从戎南郑”、“因公出差”、“转徙成都”四个阶段,其中对陆游影响最深刻的还是在汉中的八个月。值得注意的是,蜀道的枢纽汉中盆地是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发祥地,是诸葛亮北伐曹魏、建功立业之地。这使得陆游的蜀道之旅具有了更加豪放壮美的历史启迪和昂扬奔放的历史情怀。[6]“从戎南郑”的蜀道之旅,有一百多首诗词,可惜的是一次过河时坠入水中,现存下来的有三十多首。陆游离开南郑以后的三十多年,写了三百多首涉及南郑生活的诗,成为陆游蜀道诗的主体。

二、陆游诗文中的蜀道

长安至成都的官驿大道被称为“栈道”或“蜀道”。“栈道”的名称早于“蜀道”,但后来蜀道的概念及内涵大于栈道。栈道之名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战国策·秦策》有云:“范雎相秦,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中蔡泽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7]1894说明公元前三世纪,秦国为了开发蜀、汉,就修筑了栈道,将关中与四川盆地贯通起来,建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成为统一全国的战略基地。“蜀道”的名称出现在东汉三国时期,《后汉书·张霸传》记载,东汉蜀郡成都人张霸,官至侍中,年七十余卒于国都洛阳,临终告诫诸子曰:“今蜀道阻远,不宜归茔,可止此葬,足藏发齿而已。务遵速朽,副我本心。”[8]833诸子尊命,葬其于河南梁县。这里的“蜀道”是指洛阳、长安到成都的道路。陆游诗文中的蜀道概念,大多指秦蜀之间的交通要道。《偶思蜀道有赋》:“天回驿畔江如染,凤集城边柳似搓。万事已随流水去,一尊将奈夕阳何!”“天回驿”在金牛道的南端成都天回镇,“凤集城”在今陕西凤县。陆游这首诗所指的“蜀道”,正是秦蜀之间的交通大道。《怀旧用昔人蜀道诗韵》:“曩自白帝城,一马独入蜀,昼行多水湄,夜宿必山麓。时闻木客啸,常忧射工毒,蜿蜓蛇两头,踸踔夔一足;岂惟耳目骇,直恐性命促。稍历葭萌西,遂出剑阁北,奴僵不敢诉,马病犹尽力,我亦困人客,一日带屡束。”这首诗描写了陆游从夔州到南郑前线时,行经蜀道时的艰辛。“蜀道秦关”是陆游壮游蜀道、豪情满怀的标志性符号。《愁坐忽思南郑小益之间》:“当年蜀道秦关,万里飘然往还。酒病曾留西县,眼明初见南山。”《泊公安县》:“秦关蜀道何辽哉!公安渡头今始回。”南郑与小益﹙今四川广元巿﹚的“蜀道秦关”寄托着陆游的梦想与希望。《秋夜感旧十二韵》:“往者秦蜀间,慷慨事征戍。猿啼鬼迷店,马噤飞石舖。危岭高入云,朽栈劣容步。”秦蜀间的蜀道咽喉汉中盆地,正是陆游投笔从戎的热土,《山南行》:“我行山南已三日,如绳大路东西出。平川沃野望不尽,麦陇青青桑郁郁。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踘分朋曹;苜蓿连云马蹄健,杨柳夹道车声高。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这首诗抒发了陆游在蜀道秦巴汉水之间的豪迈心情和夺取关中的理想目标。他在《次韵张季长题龙洞》中也说:“谪堕尚远游,忽到汉始封。西望接蜀道,北顾连秦中。”蜀道线上的从戎经历令他终生难忘,时刻都准备再次踏上建功立业的征途,《夜观秦蜀地图》:“往者行省临秦中,我亦急服叨从戎。散关摩云俯贼垒,清渭如带陈军容。高旌缥缈严玉帐,画角悲壮传霜风。咸阳不劳三日到,幽州正可一炬空。意气已无鸡鹿塞,单于合入蒲萄宫。灯前此图忽到眼,白首流落悲涂穷。吾皇英武同世祖,诸将行策云台功。孤臣昧死欲自荐,君门万里无由通。正令选壮不为用,笔墨尚可输微忠。何当勒铭纪北伐,更拟草奏祈东封。”

秦蜀之间的蜀道又是古梁州的核心区域,而南郑在唐时属梁州,成都是汉朝的益州治所,因此陆游也常用“梁益”指代蜀道。《有怀梁益旧游》:“土堠累累只复双,悠然残梦对寒缸。乱山落日葭萌驿,古渡悲风桔柏江。虎印雪泥余过迹,树经野火有空腔。四方行役男儿事,常笑韩公赋下泷。”这首诗实际上描写的是蜀道线上的经历。《秋晚思梁益旧游》:“忆昔西行万里余,长亭夜夜梦归吴。如今历尽风波恶,飞栈连云是坦途。”飞栈连云正是蜀道的特色。《张季长学士自兴元遣人来因询梁益间事怅然有》:“长记残春入蜀时,嘉陵江上雨霏微。垂头驴瘦悲铃驮,截道狐奔脱猎围。晓度市桥花欲语,晚投山驿石能飞。杜鹃言语元无据,悔作东吴万里归。”陆游离开南郑前线后,仍然关注“梁益间事”。《追感梁益旧游有作》:“西游万里倚朱颜,肯放尊前一笑悭。蜀苑妓围欺夜雪,梁州猎火满秋山。晚途忽堕尘埃里,乐事浑疑梦寐间。浮世变迁君勿叹,剧谈犹是诧乡关。”梁州与益州之间的蜀道,是陆游终身最不能释怀的热土。《书感》:“念昔少壮时,心慕宦游乐。初登平津馆,晚入征西幙。雨暗骆谷烽,霜清散关柝。登高望中原,气已吞雍雒。宁知事大谬,憔悴理征橐,单车去梁益,健席下沔鄂。”单车去梁益,抒写着蜀道上的义气风发。《思归》:“平生无宦情,方外久浪迹。往来梁益间,一笑颇自得。花穠锦城酒,月白瞿唐笛,咿哑下江橹,跌宕登山屐。巴东烟雨秋,渭上风雪夕,至今客枕梦,万里不能尺。”往来梁益间,是人生最得意的时光。《岁暮感怀以余年谅无几休日怆已迫为韵》:“王师宿梁益,行台护诸将;腐儒忝辟书,万里至渭上。旌旗照关路,风雪暗戎帐,堂堂铁马阵,亹亹木牛饷。谁知骨相薄,空负心胆壮!回首二十年,抚事增悲怆。”王师宿梁益,万里至渭上,是何等的豪情满怀。《和周元吉右司过弊居追怀南郑相从之作》:“梁益东西六十州,大行台出北防秋。阅兵金鼓震河渭,纵猎狐兔平山丘。露布捷书天上去,军谘祭酒幄中谋。岂知今日诗来处,日落风生芦荻洲。”阅兵金鼓震河渭,正是梁益间战略基地的作用。《怀昔》:“昔者戍梁益,寝饭鞍马间。一日岁欲暮,扬鞭临散关。增冰塞渭水,飞雪暗岐山。怅望钓璜公,英概如可还。挺剑刺乳虎,血溅貂裘殷;至今传军中,尚媿壮士颜。岂知堕老境,槁木蒙霜菅。泽国气侯晚,仲冬雪犹悭。曩事空梦想,拥褐自笑孱。胡星未霣地,大弓何时弯?”昔者戍梁益,寝饭鞍马间,虽然艰辛过,但曾快乐着,终身回忆着。《春日登小台四望》:“九十衰翁身尚健,流年过眼如奔电。忆昔初来对行在,衫鬓青青接英彦。中间亦尝走梁益,万里凭高望乡县。散关驿近柳迎马,骆谷雪深风裂面。东归却寻书生事,误长诸儒集贤院。”中间亦尝走梁益,万里凭高望乡县。汉唐故都在眼前,中原故土雾霭中。这是陆游有怀梁益的最大心愿。《忆惜》:“忆自梁州下益州,身闲处处醉红楼。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诗思已惭驰阵马,目光犹觉射车牛。莲峰日观何时到?下看人间万里秋。”离开梁益鞍马间,人生诗思万里秋,是陆游最郁闷的心路历程。《楼上醉书》:“丈夫不虚生世间,本意灭虏收河山;岂知蹭蹬不称意,八年梁益凋朱颜。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中原机会嗟屡失,明日茵席留余潜。益州官楼酒如海,我来解旗论日买。酒酣博簺为欢娱,信手枭卢喝成采。牛背烂烂电目光,狂杀自谓元非狂。故都九庙臣敢忘?祖宗神灵在帝旁。”离开南郑前线,八年梁益凋朱颜。《南定楼遇急雨》:“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将至金陵先寄献刘留守》:“梁益羁游道阻长,见公便觉意差强。”《月下小酌》:“我归自梁益,零落怆亲友,纷纷堕鬼录,何人得长久?”《四鼓出嘉会门赴南郊斋宫》:“客游梁益半吾生,不死还能见太平。”离开南郑前线,关山无处不消魂。《夜与子遹说蜀道因作长句以示之》:“忆自梁州入剑门,关山无处不消魂。亚松托宿逢秋雨,小柏经行听晓猿。当日只知悲客硌,归来终亦老江村。吾儿生晚那知此,聊对青灯与细论。”梁益之间的蜀栈秦关,见证着诗人的梦想与希望。《登赏心亭》:“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东归之后,诗悲蜀道,无由履栈,终老故乡。《书怀》:“楚泽巴江两鬓残,夕阳又是倚阑干。敢言日与长安远,惟恨天如蜀道难。”《秋思》:“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白首有诗悲蜀道,清宵无梦到钧天。”《出游》:“万里崎岖蜀道归,荆州非复壮游时。”《酒熟醉中作短歌》:“陆子壮已穷,百计不救口。蜀道如上天,十年厌奔走。”《东村晚归》:“蜀道还吴鬓已丝,历年二纪固应衰。宁知病思沉绵日,又见秋风摇落时。”《老君洞》:“丹凤楼头语未终,崎岖蜀道复相逢。太清宫阙俱煨烬,岂亦南来避贼锋?”虽然被迫离开蜀道前线,但壮怀激烈的情思终身未泯!总之,陆游蜀道诗文充满着爱国激情和报国之志,其雄图大略就是以蜀道为基地夺取关中,收复中原。

三、蜀道之旅对陆游的影响

陆游的栈道诗充满着建功立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其宏图大略就是继承汉唐蜀道文化遗产,以蜀道南北的关中和四川盆地为基地收复中原,还于旧都。《南郑马上作》:“南郑春残信马行,通都气象尚峥嵘。迷空游絮凭陵去,曳线飞鸢跋扈鸣。落日断云唐阙废,淡烟芳草汉坛平。犹嫌未豁胸中气,目断南山天际横。”汉坛,作者自注:“近郊有韩信拜大将坛。”唐阙,作者自注:“唐德宗诏山南比两京”。向往汉唐气象,建功立业自励,是陆游蜀道之旅的主要收获。

首先,蜀道之旅坚定了陆游以川陕为基地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和战略策划。秦岭南北的川陕地区位于江、河、汉、渭四大河的上游,高屋建瓴,虎视东方,是华夏龙脉的龙头。南宋政治家汪若海说:“天下者,常山蛇势也,秦蜀为首,中原为脊,东南为尾。今以东南为首,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将图恢复,必在川陕。”[9]1381实际上,南宋初年的政治家大都主张据川陕之上流以临东方,虎视中原,以图恢复。《宋史·李纲传》记载:李纲最先主张宋室迁都关中,依托巴蜀,收复中原。“以天下形势而观。长安为上,襄阳次之,建康又次之。”“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与李纲同时代的政治家唐重也明确主张以川陕蜀道沿线为基地,力主迁都关中,立国蜀汉,再图恢复。“早临关中以符众望。且画三策:一谓镇抚关中以固根本,然后营屯于汉中,开国于西蜀,此为策之上;若驻节南阳,控楚、吴、越、齐、赵、魏之师,以临秦、晋之墟,视敌强弱为进退,选宗亲贤明者开府于关中,此为策之次;傥因都城,再治城池汴、洛之境,据成皋、崤函之险,悉严防守,此策之下;若引兵南渡,则国势微弱,人心离散,此最无策。”[9]1495后来南宋高宗还是选择了最无策的立国东南战略。尽管如此,南宋有识之士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战略出发,格外重视川陕蜀道。曾任川陕宣抚处置使的张浚,来到千里蜀道的咽喉兴元府之后,被蜀道的战略形势所吸引,《宋史·张浚传》记载:张浚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他认为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必基于此”。陆游尊敬的虞允文也极为重视蜀道,《宋史·虞允文传》记载:“恢复莫先于陕西。”这些前辈的战略主张和蜀道壮美的山川,间接或直接的影响着陆游的政治理想、报国之志。陆游也曾上书张浚“志在恢复”,因而也得到了王炎的赏识。《宋史·陆游传》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9]1363长安这个汉唐故都,是华夏强盛的象征,也是汉唐时期的世界文明之都。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他从军南郑,时时遥望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他在《东楼集序》中说:“余少读地志,至蜀汉巴僰。辄怅然有游历山川,揽观风俗之志。私窃自怪,以为异时或至其地以偿素心,未可知也。岁庚寅,始溯峡,至巴中,闻竹枝之歌,后再岁,北游山南,凭高望鄠、万年诸山,思一醉曲江、渼陂之间,其势无由,往往悲歌流涕。又一岁客成都、唐安,又东至汉、嘉,然后知昔者之感,盖非适然也。”[3]78陆游的蜀道之旅,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和诗歌创作风格,而且让他胸中收复北方中原失地的战略突破口由江淮变为川陕,《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送范舍人还朝》:“公归上前勉书策,先取关中次河北。”陆游在蜀道的实际感受,让他认识到应当以蜀道沿线为根据地,将汉唐的“天府之国”川陕地带做为收复中原的“本根”之地。直到晚年,六十九岁时的《醉题》中仍说:“何由亲奉平戎诏,蹴踏关中建帝都。”梁益与关陇大地寄托着陆游的梦想与希望。

其次,蜀道之旅让陆游得以进入汉唐雄风的核心区域,改变了人生境界与诗歌创作风格。陆游的栈道诗以雄浑大气、昂扬进取的汉唐蜀道文化为主体精神,特别是以蜀道线上的刘邦和诸葛亮等两汉三国英雄为楷模,是陆游蜀道诗的文化主旋律。[6]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指出的那样:陆游“自己那种独开生面的、具有英雄气概的爱国诗歌,也是到西北去参预军机以后开始写的,第一首就是下面选的‘山南行’。”[10]193而《山南行》正是陆游蜀道诗的代表作,“古来历历兴亡处,举目山川尚如故;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国家四纪失中原,师出江淮未易吞;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关中作本根”,就是陆游蜀道诗的灵魂和主题,也是《剑南诗稿》中彭湃热烈的爱国诗歌的主要内容。正如清人赵翼所言:“放翁诗凡三变。……放翁诗之宏肆,自从戎巴蜀,而境界又一变。”[11]78-79陆游诗风转变是从戎巴蜀、从南郑开始的,也就是从乾道八年他的蜀道之旅开始的。陆游比较完整的蜀道军旅生活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年,但却影响了他的一生。“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一幅画马,碰见几朵鲜花,听了一声雁唳,喝几杯酒,写几行草书,都会惹起报国仇、雪国耻的心事,血液沸腾起来,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这也是在傍人的诗集里找不到的。”[10]192实际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朱东润先生在《陆游传》中,就曾用“生的高潮,诗的高潮”来概括陆游在蜀道要冲南郑的书剑人生。认为“要理解陆游,必须抓三个关键”:隆兴二年﹙1164﹚他在镇江,乾道八年﹙1172﹚他在南郑,开禧二年﹙1206﹚他对韩侂胄北伐的态度。在这三个关键时期,南郑的栈道之旅则是陆游生命历程中“生的高潮,诗的高潮”。从此,陆游的人生和文学创作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从这一年起,作为一个诗人,陆游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陆游。”蜀道之旅,使陆游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建功立业的西部文化氛围之中。“到达南郑之后,一切都显现在他眼前。丰富多彩的生活,积极的人生观,坚强的生命力,对于国家、民族的忠诚,收复沦陷区的雄心大志,胜利的预感,一切都涌现出来,一切都收入他的诗篇。”[12]115“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打球筑场一千步,阅马列厩三万匹。”这是陆游人生的颂歌。“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这是放翁诗风转变的宣言!蜀道成就了陆游,陆游诗化了蜀道!

再次,蜀道之旅激发了陆游的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从此终身守护且矢志不移。蜀道线上汉唐雄风和前贤业绩,激励着陆游一心报国,壮怀激烈。《观大散关图有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大散陈仓间,山川郁盘纡,劲气锺义士,可与共壮图。坡陀咸阳城,秦汉之故都,王气浮夕霭,宫室生春芜。安得从王师,汛扫迎皇舆?黄河与函谷,四海通舟车。”这种“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气概,恰好是蜀道线上陆游意气风发的生活写照,也是陆游人生最得意的时期。《次韵子长题吴太尉山亭》:“参谋健笔落纵横,太尉清樽赏快晴。文雅风流虽可爱,关中遗虏要人平。”作者在诗中赞赏张縯和吴挺“文雅风流”的同时,还格外告诫朋友要不忘收复关中失地。到成都后,这种恢复中原的信念并未减弱。《猎罢夜饮,示独孤生》:“报国虽思包马革,爱身未忍价羊皮。”“关辅何时一战收?蜀郊且复猎清秋。”“关河可使成南北?豪杰谁堪共死生?”特别是刘邦与汉初三杰,诸葛亮与三国英雄,唐代帝王与杜甫等人的蜀道之旅,这一切都渲染着一种雄奇悲壮的豪迈之气,使陆游为之激动,为之震憾。他在阆中南池拜过汉高祖庙,写下了《唐长庆中南池新亭碑在汉高庙侧亭已失所在矣》等诗,他更常去南郑的汉高祖庙,在《匆匆》诗中“呼鹰汉庙秋”的自注中说:“南郑汉高帝庙,予从戎时多猎其下。”他对蜀道线上武侯祠等诸葛亮遗迹更为崇敬,从夔州赴南郑途经绵谷时,写下《筹笔驿有武侯祠堂》诗,赞美孔明,批评谯周,在南郑有“将军坛上冷云低,丞相祠前春日暮”的诗句,在成都写有《谒汉昭烈惠陵及诸葛公祠宇》等诗。他从诸葛亮坚持北伐、志在统一的事功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共鸣和战略上的契合点。“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游诸葛武侯书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表所表达的兴复汉室、完成统一的思想,恰好是陆游涌动在心头的爱国情怀!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放翁生于宣和,长于南渡。其初仕也,在绍兴之末,和议久成……而放翁独以复仇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之后,犹十之三四。”[11]91

最后,蜀道沿线“所蕴涵的雄奇贞刚之气及其积淀的史诗般的历史传统”[1]117使得蜀道文学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雄奇豪迈之气,陆游则是蜀道文学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汉唐时期的蜀道是中国文学地理的一级轴线,西汉文坛的双子星座司马相如、司马迁都曾经行蜀道,并有文史作品传世,引领汉代蜀道文学走向繁荣;魏晋时期,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更是蜀道文学的奇葩;盛唐李白的一首《蜀道难》,则是汉唐蜀道文学荡气回肠的不朽杰作,随后杜甫在蜀道线上的浅吟低唱和巅沛流离,更增添了蜀道文学的忧患之美。[13]陆游的蜀道之旅,不仅造就了其人生及诗文的巅峰时期,而且将蜀道文学带进了一个奇峰突兀、雄浑大气的新境界。明清时期,虽有王士祯、张问陶等文坛巨匠,写下了许多诗文佳作,甚至王士祯将其在蜀道线上的诗文以《蜀道集》、《雍益集》命名,也不能与陆游比肩。杨际昌在《国朝诗话》中指出:“论魄力,《蜀道集》最胜……此等格调,皆不愧少陵夔州作也。”王士祯蜀道诗的总体风貌是苍劲雄浑,但“神韵”有余,阳刚不足。[14]因此,在蜀道文学史上,陆游的蜀道诗文雄奇豪迈,建功立业,承前启后,峻拔高耸,难以企及。清人贾臻在《贾氏丛书·蕴声诗略》中说:“我读放翁诗,时时作壮语。呼鹰汉庙秋,赴战榆关下。奇想结梦寐,快意泻肺腑:传檄下西凉,尽复汉唐土。公卿翳何人?醉歌杂嘲侮。不独示儿诗,感人涕如雨。”[2]356发自肺腑,感人至深的豪迈之气来自灵魂深处,是一般诗人不能比拟的。梁启超更发现了陆游超越前贤与后生的一大奥秘,即宋代之后凤毛鳞角的“从军乐”是陆游,他的《读陆放翁集》云:“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自注:中国诗家无不言从军苦考,惟放翁则慕为国殇,至老不衰。﹚”“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自注:放翁集中胡尘等字,凡数十见,盖南渡之音也。﹚”[2]389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的高潮是在蜀道线上出现的,梁启超可谓知放翁者也,他的诗正可作为全文的总结。

[参考文献]

[1]邱鸣皋.陆游评传:上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孔凡礼,齐治平.陆游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3]陆游.陆游全集:渭南文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5.

[4]梁中效.陆游与夔州文化[M]//文学地理学.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5]陆游.剑南诗稿[M].钱钟联 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6]梁中效.陆游与汉中汉文化[M]//陆游与汉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

[9]脱脱.宋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7.

[10]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1]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2]朱东润.陆游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3]梁中效.蜀道文学的壮美历程[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4).

[14]梁中效.王世祯蜀道诗的文化史价值[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

[责任编辑:朱 飞]

[作者简介]梁中效(1961-),男,陕西武功人,陕西理工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三国历史与蜀道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4-10-31

[修订日期]2014-12-15

[中图分类号]I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6(2015)01-0021-06

猜你喜欢

爱国热情蜀道陆游
蜀道向天开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播撒阳光 收获快乐
蜀道雄魂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上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蜀道盘旋着的历史之路
初夏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