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宣教对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晓率的影响*

2015-04-10张曼华张婉奇朱梅芳杨凤池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知晓率正确率

张曼华 石 扩 张婉奇 朱梅芳 朱 洁 杨凤池

中国.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北京) 100069 E-mail:zhangmanhua99@163.com

精神卫生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焦虑、抑郁等心理疾患(又称精神障碍)排名第一[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区居民的心理压力剧增,各种心理应激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焦虑症、抑郁症、心理应激障碍等心理疾患已经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2-3]。社区心理健康宣教是心理疾患防治的初级屏障,作为我国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心理健康宣教工作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安定和谐[4]。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农村社区居民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及相关态度的宣教活动,旨在提高居民对精神卫生知晓率的水平,并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农村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宣教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心理健康宣教的对象为北京市朝阳区农村社区常营乡全体居民。参与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常营乡和王四营乡满足以下条件者:①年龄15岁以上;②自愿参加调查;③无严重躯体、精神疾患。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随机选择北京市朝阳区为研究地区,按照乡镇-村委-个体的框架进行抽样。首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两个乡镇,以及下属的6 个社区/村作为研究现场,采用标准组群抽样方法确定各村的样本量,最后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相应数目的农村社区居民作为最终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个组,干预组1000人,对照组1000人。基线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996 份(99.8%);后期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935 份(96.8%)。

1.2.2 调查工具 《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其条目主要来源于卫生部《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核心信息和知识要点》,内容包括:精神健康常识、精神疾病病因、治疗和预防方面以及精神卫生纪念日等基本知识判断。问卷采用1~0 评分,总分范围0~20 分,得分越高,说明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越高。问卷的科隆巴赫系数为0.858,具有较好的信度。根据课题组[5]统一标准,定义知晓率水平:0~9 分为较少知晓,10~14 分为部分知晓,大于等于15 分为基本知晓。知晓率的计算方法:得分的平均分/问卷总分×100%)。

1.2.3 宣教方法 宣教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常识;精神疾病病因、病程及预后;如何识别抑郁情绪;如何识别焦虑情绪;如何远离抑郁症-保护与危险因素;如何远离焦虑症-保护与危险因素等。宣教形式主要有4 种。其一为社区宣传栏,多应用于室外人流较多的场所,如社区的进、出口处,走廊等地方。其二为宣传手册,均为彩色折叠式,每个主题分别印制宣教手册一万份,发放率为75%。发放形式主要随社区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随机发放,频率至少每月一次。其三为专题讲座,题目分别为:“让阳光照进心灵”、“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和“幸福心帮助”,初期和末期的两场讲座均由知名心理学家主讲,参加3 次讲座的居民人数平均在120人左右。其四为其他形式的宣教活动,结合现有资源及居民的需求开展适宜活动。

1.3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3.0 进行数据分析,缺失数据采取参数估计法,根据资料的性质应用描述统计和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结果

采用卡方检验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知晓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其后期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知晓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干预组内,基线数据和后期数据进行比较,知晓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内,基线数据和后期数据进行比较,知晓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心理健康知晓率结果(%)

2.2 两组知晓情况差值比较结果

采用卡方检验对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在宣教前后的差值进行比较,见表2。干预组和对照组在部分知晓差值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较少知晓差值和基本知晓差值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干预组和对照组宣教前后知晓率差值比较

2.3 干预组宣教前后正确应答率对比结果

采用卡方检验对干预组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在宣教前后的正确应答率做对比,见表3。条目关于精神疾病的本质、预后及服药相关知识、心理问题的发病年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与生活态度、性格和外界压力的关系以及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内容,组内前后比较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条目在宣教前后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表3 干预组《精神卫生与心理保健知识问卷》正确应答率宣教前后比较(%)

3 讨 论

3.1 心理健康宣教可提高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

从总体上讲,通过心理健康宣教,干预组的知晓率由59.6%提高到66.4%,约提高了7%,而对照组知晓率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健康宣教对提高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效果显著。2002年颁布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确立的工作目标要求,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到2010年达到50%,《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要求,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2015年达到80%[6],从目前来看,距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定距离,需要加大力度在农村社区开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

该社区具体知晓情况表现为:较少知晓的居民比例大幅度减少(减少了8%),而基本知晓的居民比例大幅度提高(提高了13.2%)。由此可见,通过心理健康宣教活动,居民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有所加深,部分居民可达到基本知晓的水平。同时也可知,通过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方式,可达到基本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的作用。

3.2 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效果最好,宣教使居民对待精神疾病的态度更加正性、客观

对干预组宣教前后的正确应答率进行对比分析可知,通过心理健康宣教活动,居民对精神病病因、遗传性、易感人群、诱发因素等问题的正确应答率提高。心理健康宣教使居民对待精神疾病的态度更加正性、客观。如条目“绝大多数精神疾病是治不好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是没有办法预防的”、“即使确诊为严重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吃一段时间药就可以了,没有必要长期不断地服药”宣教后正确率均约提高到58%;再如条目“精神疾病都是因为受了刺激”、“精神疾病就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宣教后正确率也有显著性提高,但正确率仍然不足36%,这一结果与前期相关研究[7-10]基本一致,在西安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晓率调查中,这两个条目的正确率分别为30.1%和40.6%,这提示我们在精神病病因方面的宣教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另外,还有部分条目经过宣教,正确应答率反而下降了,如“几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有些人的性格不好,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宣教过程中,对于这些问题没有解释清楚,造成居民对其理解出现偏差。这提示我们在心理问题发生的年龄特征和归因的问题上,需要向居民做更详细的解释和澄清,并在宣教方法上注意策略,确保知识传播的准确性;关于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禁毒日、世界自杀预防日和世界睡眠日的正确应答情况在宣教后均显著提高,但相比之下,世界禁毒日的正确率达82.5%,而世界自杀预防日的正确率只有35.2%,这一结果与梁小平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在西安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晓率调查中,世界禁毒日的正确率达85.4%,而世界自杀预防日的正确率只有20.9%,说明居民对自杀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提示我们宣教内容要涉及到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负性知识的正确理解更要加以重视。

总体来讲,通过心理健康宣教,干预组对待精神疾病的态度有所变化。宣教使居民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偏见减少,增加了更多的同情和包容,对待精神疾病的态度也更加正性客观。在宣教形式上,心理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居民态度的转变产生主要影响。分析其原因,其一可能是相对于宣传手册发放等形式,专家的讲座更具权威性,更易使居民信服,从而使居民对待精神疾病的态度更加科学、理性;其二可能是讲座中有更多情感的卷入,可使居民更加形象具体的了解到精神病人及家属的痛苦和辛酸,从而使其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

[1]Who.World health report[J].Geveva,2002

[2]宋珺,张婉奇,李文咏,等.朝阳区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与态度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1):1636-1638

[3]韩慧琴,曾勇,刘彩萍.昆明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1):1258-1260

[4]陆江,林琳.社区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50-52

[5]张婉奇,杨凤池,张曼华,等.北京市农村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5(10):1081-1085

[6]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Z].2002:4-10

[7]梁小平,朱晓静,刘婷.西安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现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0):1200-1201

[8]徐银儿,陈绥贞,禹海航.宁波市城区与农村居民精神卫生知晓率和服务需求调查对比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4(3):35-36

[9]胡号应,颜瑜章,陈力鸣.广州市城乡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30-31

[10]李长风,刘新会,涂忆桥.2009年武汉市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知晓率、利用率、满意率调查与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1):48-49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知晓率正确率
精益医疗管理在提高中医乳腺科住院医师专科诊疗方案知晓率中的应用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提高住院患者留取痰标本正确率的影响
社区老年人群早期胃癌防治相关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个性化护理对结核患者肺结核知识知晓率的影响
精神疾病对于单髁人工膝关节10年疗效的影响
门诊分诊服务态度与正确率对护患关系的影响
精神疾病患者影像检查中的整体护理应用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