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奔小康有“靠山”

2015-04-10尹海波黄颖

四川党的建设 2015年3期
关键词:青川县青川阴平

文 / 尹海波 本刊记者 黄颖

奔小康有“靠山”

文 / 尹海波 本刊记者 黄颖

生态扶贫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所在,不断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理念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在推进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问题日渐显露出来,脆弱的生态环境再也无力支撑人们掠夺式的资源榨取,严重影响到很多地区的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随着“生态就是本钱”的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扶贫”助力广元市青川县脱贫致富,打造生态家园,找到了奔小康路上的“靠山”。

绿色经济发酵

“政府免费给我家提供了180株银杏苗,还专门安排技术人员指导我们如何栽植。银杏树真是个好东西,不但树可以卖钱,银杏果、银杏叶都能卖成钱。”青川县苏河乡三凤村村民文习钊满脸喜悦。

青川县委、县政府实施了“银杏富民”工程,倡导“一人10株银杏树,十年就成富裕户”,让青川百姓家家户户在山上建起了“绿色银行”。“全域银杏核桃,户户生态养殖,清杂去乱建庭院,房前屋后建果园”,青川县为每位农民无偿提供50株银杏苗栽植,大力发展风景林经济。更让老文高兴的是,按照乡党委、政府号召,老文在银杏树下套种魔芋,银杏树丝毫不影响魔芋的生长,从去年开始,老文种植的魔芋开始见到效益,一亩魔芋收入达到4000多元。老文又开始扩大规模,种植了20多亩魔芋。在银杏树下做文章,不但老文尝到了甜头,还带动起村民一起种植魔芋,魔芋产业已经成了该村的主导产业。

青川县探索出的林下套种模式,在银杏树下套种矮秆植物,既注重长远效益,又兼顾短期增收。青川县还不断探索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推陈出新,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

青川县还是全省仅有的五个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之一。青川黑木耳、青川竹荪、青川天麻、青竹江娃娃鱼、七佛贡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唐家河蜂蜜”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围绕这些农业特色产业,青川做大做强生态经济,按照“七个一”的原则,即一个特色产业、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一个龙头企业、一个专合组织、一个科研团队、一个名优品牌、致富一方群众,持续推进生态产品和生态经济发展。

青川县持续推进农业特色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和品牌化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民增收能力持续增强。

生态新村的“文明范儿”

走进青川县马公乡朝阳村,新修建的道路延伸向远方,新修的蓄水池、河堤、沼气池投入使用,太阳能、节能灶等新型能源走入农家,一座座生态庭院展现在眼前,成群的鸡鸭在焕然一新的房前屋后嬉戏追逐,家家户户都在忙着享受新年的快乐。谁能想到,朝阳村从前的模样竟是这样——仅有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不通机动车,只能人行,每年山洪必然爆发,造成断路。2010年人均纯收入不到2000元,通讯、交通、居住条件极差。

马公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传统农业方式根深蒂固。同时,它也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极重灾乡,震损十分严重,震后全乡农户整乡外迁,半年后很多农户返乡回原址重建。但农民增收仍然缓慢,扶贫攻坚任务十分繁重艰巨。

青川县构建了强有力的驻村帮扶队伍,县、乡、村三级干部合力帮扶,把干部帮扶工作切实落实到家家户户。马公乡从全乡实际情况出发,统筹规划,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户庭院“三建五改”建设,对现有贫困户的房屋、院坝、圈舍进行改造,改善了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新村”逐步呈现在眼前。

“除了种植、养殖业的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率也达85%以上,我们还加强务工技能培训,每年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人,还培养文明型农民,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马公乡党委书记文东介绍道。

“现在大家都爱护卫生,不乱扔垃圾了,环境越来越好了。”朝阳村村民何自恩说。如今,马公乡4个村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庭院整洁的新农村雏形。

以生态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正式成为青川富民强县的方向

青川县城镇和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为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60%。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扎实推进,新造林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1.5%,超过全市、全省分别为17.5%和36.2%,建设“生态青川·美丽家园”成为25万青川人的共识。

乡村旅游起步腾飞

在离青川县城60多公里的青溪镇阴平村,一幢幢新貌别致的小洋楼掩映在绿树丛中,小果园里硕果压枝,生机盎然。青溪镇阴平村位于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溪古城之间,是青川县众多生态旅游新村中的突出代表,因生态旅游成为阴平古道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012年,阴平村被纳入青川县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如今,乡村旅游成为阴平村的主导产业,家家户户开办农家乐,业主少则年收入10万元,多则达120多万元,阴平村由此迈入了小康村、富裕村。2014年,阴平村成为广元市仅有的两个“全国文明村”之一。

“宁可发展慢一点,也绝不牺牲我们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用绿水青山来换取金山银山,相反,留住绿水青山就有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全县上下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县长罗云说。

青川县围绕生态旅游的良好态势,在丰富旅游要素上下功夫,持续发掘全县丰富的“生态文化”、“木牍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感恩文化”,将文化融入到旅游中去,推进文旅融合,让旅游更加具有特色和魅力。“紫荆花节”、“中国第一激漂”、“唐家河红叶节”、“骑马走阴平”等青川旅游品牌走出四川、走向全国,提高青川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推进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打造。

去年,我省取消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并研究扶贫重点县“摘帽子”的正向激励机制。“以GDP论英雄”的扶贫时代已经过去,“生态”二字已成为这些地区将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本栏责任编辑:史瑞

猜你喜欢

青川县青川阴平
青川县:抓实返乡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偷渡阴平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青川岩沥青对沥青感温性能的影响探究
昙花
调域和时长对韩国学生感知阴平和去声的影响
青川县LUCC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