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起跑线上“断穷根”

2015-04-10何万敏

四川党的建设 2015年3期
关键词:凉山州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何万敏

起跑线上“断穷根”

文 / 本刊特约记者 何万敏

基础扶贫

贫困地区长期受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的困扰。基础扶贫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影响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之伤”。

“公路修到了家门口!”

“我们村通电了!”

“家里用上自来水!”

随着我省“五大扶贫工程”的强力推进,一个个基础条件改善的好消息源源不断从凉山州传来。

基础,是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对于贫困群众来说,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条件落后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基础条件的落后,不仅让他们的生产生活艰辛而沉重,更让他们缺乏了大步向前的信心与勇气。

凉山州以“基础扶贫”为核心,从根源着手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条件,为长久以来备受贫穷、闭塞之苦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打破交通闭塞瓶颈

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特困地区之一。消除贫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善落后的基础设施。

在“五大扶贫工程”中,凉山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3-2015年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推进方案》,将扶贫攻坚的“靶心”对准交通。长久以来,交通闭塞是当地致贫,阻碍致富的瓶颈。一场规模空前的交通大会战全面铺开。

1月5日,在会东县省道S310线大地梁子隧道施工现场,只见挖掘机、运输车来来往往,不少施工人员的裤脚都沾满了稀泥,但仍热情高涨。“自开工以来,工程进展顺利。”会东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罗昌华说,隧道预计今年8月竣工,可缩短现有公路6公里,避开了很多的弯道和冰凌路段。

还记得,去年6月的艳阳下,108国道近10公里的西溪至黄水路段一派火热,两套铺路设备开足马力,4台压路机你来我往,数台工程车穿梭不止,道路铺设以一天完成1.8公里的速度推进。当年8月,作为这段改扩建工程的最后3个项目顺利竣工。

早些时候,宁南县沿着G248线路的征地拆迁等工作正在收尾。“赵朝发,来没有?”宁南县交通局的会计谭桂林核实完身份证,待拆迁户签名或按手印后,把待激活的农行卡交到了他们手中。

宁南县松新镇塘河村二组组长刘云大声喊着好消息:“占到地的来拿卡了!”他家的院子里挤满了人。“南环线的补偿款发放得那么快,我们完全没有想到,很满意。”拿到了3万多元的补偿款,赵朝发想买一群羊发展养殖业,“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不仅出行更方便,而且饲养的畜禽也有了出路。”

1月19日,凉山州西香高速公路、永会高速公路等两个交通建设项目成功进入省PPP试点示范项目库。目前,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步伐加快,除完工10个项目491.9公里以外,13个项目833.7公里在建,农村公路也正在大山间持续延伸,贫困地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得到改善,边远地区也陆续打开了通向希望的生命通道。

“五通”新寨的新“五宝”

山间村道连接着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入冬后,天就黑得早了。下午6点过,在甘洛县田坝镇波波奎村村口的公路旁,30岁出头的木乃子哈和一群小伙子还在忙着安装路灯。为了赶紧把村里30盏路灯安好,木乃子哈和小伙子们已经忙了好几天。

村里一条3米宽的柏油路,通向极具彝族特色的农家院落。屋檐四角以特有的牛角为饰,墙上挂满金灿灿的玉米。自2010年彝家新寨建设实施以来,波波奎村304户村民相继住进了新居。

“我们的生活改变确实很大,房屋亮堂、不脏不臭了,家家户户还种花种草,虽说比城里还有差距,但和过去比变化是相当的大。”木乃子哈侃侃而谈,“过去人畜混居、家禽到处跑、污水泼在家门口、垃圾随地倒,现在不同了,村里要求人人都要讲文明。”

村委会主任阿木热举感慨地说:“现在的村子我都快认不出来了。”

“做饭不用推磨,吃饭不用烧柴,用水不用背桶,睡觉不用望天星,衣食住行大变样,大家乐享新生活。”金阳县热柯觉乡丙乙底村,村民们把扶贫开发带来的幸福新生活编成了顺口溜。

丙乙底村曾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彝族聚居村。随着扶贫开发工程的深入实施,如今的丙乙底村已看不到一间草房了,代代沿袭相传的石磨、木水桶、三锅桩、镰刀等工具悄然消失,而电视、电话、磨粉机、摩托车、拖拉机等进入了农家,成了新“五宝”。

“过去住的是低矮潮湿、不避风雨的石板房,如今,我们不仅住上漂亮的砖瓦房,而且通电、通自来水,家家户户建起沼气池,安起太阳能热水器。”村民吉子么阿各说。

在推进“五大扶贫工程”中,凉山州将彝家新寨建设与之配套实施。2014年,凉山州建设彝家新寨210个村,住房建设18294户。发生在彝家新寨的巨变,是扶贫攻坚凉山实践的生动样本。

丙乙底村按每户占地面积330平方米、户均新建民族特色的水泥砖砌墙、小青瓦屋面住房80平方米、畜圈和厨房以及卫生间共60平方米、院坝硬化25平方米的标准,实施新寨建设。村里还实施了清洁、整洁、亮化、美化、绿化工程,打造风貌优美的村落民居。通过水、电、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扶贫,全村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通讯、通广播电视“五通”。

基础带动经济“新增点”

在“五大扶贫工程”中,基础扶贫是前提。告别石板房与泥巴路,只是丙乙底村群众过上新生活的第一步。在扶贫工作中,丙乙底村还有“后招”,村里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带动村级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扶贫越温的“基点”。

现实证明,持续改善的基础也为贫困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丙乙底村就以基础设施扶贫为“基点”,大力发展畜牧、马铃薯、乡村旅游三大产业,促农增收致富。有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作为保障,村里的畜牧业越做越大,已成为全村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达120万元。

在丙乙底村,“用钱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的“老黄历”已经翻篇,全村的扶贫攻坚正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奋力“突围”。

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规划培育支柱产业,让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就是凉山州扶贫攻坚的“打法”。

“我们村漂亮吧?你看,修房的时候尊重我们的意愿,没有砍掉原来的树子,绿油油的,可舒服了。”站在自家200多平方米砖瓦房前高大的梨树下,美姑县勒布村74岁的曲比曲哈悠闲地说道。“不仅果树没砍,政府还为我们引进了新的品种,我们家现在有苹果、樱桃、梨、桃等水果8种,每年仅水果一项就可以收入3万多元。”说起自己家的新生活,曲比曲哈倍感幸福。

猜你喜欢

凉山州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凉山州创新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充分挖掘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