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常人都会有“心病”

2015-04-10朱仲南

公务员文萃 2015年4期
关键词:心病规矩工作者

朱仲南

心病是什么东西?各国的说法不一样,但无论什么样的总结与归纳,心病都与心理、情绪有关,与环境、语境、心境有关,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与人和自然是否和谐有关。每个人可能由不同的原因产生心病,一定是心里不舒服,脑袋混沌不清晰,词不达意,四肢乏力等。有的人有了“心病”,可能持续一段时间,愁眉苦脸,茶饭不思,感到生活无趣,睡不安宁。也有不少人有了心病,起初来势很猛,但无意中看了一本书,或一次偶然的郊游,和同学朋友一次没有主题的聊天,这心病突然间灰飞烟灭,多情应笑己无端自扰,瞬间一片晴天。所以有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总结道:心病来由复杂,但认识了它之后并不可怕,治心病只能靠心药医治,别无它法。

那到底什么是心药呢?这是一个大学问。心药的“本质”是化解,是散忧虑焦虑,是把复杂的事简单化,是把你认为很大的事分解为每件小事,逐一排除去结,是善于观察,善于预测,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心药”的主要配方。许多人认为心病自愈率很高,有心病也可找心理学专家治理,这都是有道理的。但必须记住:如果不注意调理,它造成的恶果十分严重。

有事找心理学专家,说对了一半,但不全面。现在不少心理学家、心理工作者,有学问没实践,有生活没经历,有专业不全面,心理学知识必须融合大量的待人处事的经验、体会,必须融合社会学知识、伦理学知识、哲学理念、逻辑推理的基本功,才是一个合格的、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学工作者。这类人现在奇缺。现在不少心理学工作者不太会对症下药,不会量体裁衣,不会科学分众,不会因人施教,结果应用的手段多是“本本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有心无力,空嗟叹。

医治心病,重要的手段是看人,听事,关心人。要知道你面前的是什么人,必须很短时间内搞清楚,才可能观六路、听八方,心中有数。你如若不知面前的是什么样的人,什么职业,什么性格倾向,什么地方人,十有八九胡乱吹口琴——不成调子。

治心病你若是“自治”的话,你就要和这类挑事者少接触,少谈话,一见面你三言两语说罢立即飞奔而去。你若是为人疏导,助人一把的话,你就必须掌握“事情的要点”之后,根据此人的性格特征展开救治,一矢中的,不要“乱炖”。要注意不必兴师动众,不要四处传播,不要上纲上线,不要夸大或百上加斤。要善于大事化若干小事,这样容易逐一破解,善于把沉重变成云霞,善于把焦虑变成天高云淡,善于把雾霾变成蓝天如洗,一望无际,不带走一片云彩。

心病的多发者,一般是心思多的人,是比较聪明的人,是拿得起“放不下”的人,是心中装有苦恼,没有及时排解而积压的人,是有困扰事喜欢揽上身的人,是敢于承担责任但不懂计算的人。当然,有心病的人中也有一些是比较固执,比较教条,比较暴躁的人,但这类人较多是遗传、基因及人格、性情的问题,许多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重复犯的,是一种顽根或劣根性——这评价可能重了一点,但事实如此。

所以,对有心病的人,最好的办法是抓好“四个教育”及一个规矩。“四个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缺一不可,要紧紧盯住这四类。一个规矩是建立不同年龄阶段应遵守的做人做事规矩,相当于一个人的“公约”指标,相当于一个社会“公约”的限定,不可逾越。为什么说孔子、孟子的学问很好、引导力强呢?根本原因是孔孟之道,尤其孔子学说,它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私塾)、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融合得很完美,高度的概括,行大道,是正道。

全世界的正常人都有心病,当你和一个杰出人物熟悉之后,无话不谈之后,你便发现他们同样有心病,同样有焦虑,同样存在着欢欣和恐惧等等。如此,我们的智库,我们的专家,我们的科研机构,不要一股心思盯着GDP,盯着人民币、美元,盯着高端的表面繁华而忘记和谐得体的追求,盯着发展而忘记历史的积淀和人文精神,盯着豪车高楼而忘记生活真正的本质。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猜你喜欢

心病规矩工作者
爱与规矩并行,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5·30,致敬最美科技工作者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女佣的规矩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人在江湖走,谁能不得病?
你懂不懂规矩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
“华辰是家规矩的拍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