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法战争中宁波至镇海首条电报线路的设立及其作用

2015-04-07吴波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作用

吴波

摘要:在中法镇海之役期间,近代首条专为作战通信设立的军用有线电报在宁波与镇海之间开通,并与省城杭州联通,对战役取胜起到了殊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这一最早将电报通讯用于对外抗击作战的经典实例尚未有系统研究,研究者偶有论及还将镇海首次通报的日期弄错。本文在搜集、整理诸种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对宁波至镇海电报线路的架设缘由、筹措经过、开通日期、具体情状以及对战役的作用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法镇海之役;电报线路;设立;作用

镇海之役发生在中法战争晚期,是中国近代以来首次获得全胜的海岸保卫战,对战争的整个进程和结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在中法镇海之役研究上已有丰硕的学术成果,但对此役取胜殊为重要的军报通讯尚未有系统研究,偶有论及还将镇海首次通报的日期弄错。中法战争前后,正是中国近代电报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宁波至镇海的首条电报线路就在这一时期设立,它是中国近代专为作战通信设立的首条军用电报线路,对中法镇海之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在中法镇海之役的历史背景下对宁波至镇海电报线路的架设缘由、筹措经过、开通日期、具体情状以及对战役的作用等诸方面进行探讨。

一、电报线路的架设缘由和筹措经过

镇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段,地处甬江入海口,揽东海而枕宁波,扼宁绍咽喉,卫浙东门户,历代均为海防要塞,素有“东南屏翰”之誉。1844年,宁波开埠,镇海作为宁波的海口门户更是成为近代重要的商贸关隘和海防重镇。西方工业革命的重要产物电报在洋务派的推动之下,清政府由“拒”转“迎”开始自建,到中法镇海之役前,浙江省城杭州至宁波府城的电报线路已经开通。

此时,中法战事业已向东南沿海蔓延,1884年8月26日清廷终于下诏对法宣战。面对法国的战争恫吓,早在1883年6月20日清廷就谕令沿海切实筹办防务:“法人近为刘永福所败(纸桥之战),其蓄谋报复,自在意中。法使脱利古与李鸿章会晤,以中国是否助越为言,意在挑衅,甚为叵测,亟应事先筹防,以杜敌谋。著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何璟、曾国荃、张兆栋、刘秉璋(浙江巡抚)、裕宽将沿海防务实力筹办,认真布置,不可虚应故事,徒令外人轻视。”[1]

浙江的抗法备战由此全面展开。浙江防务首重镇海,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在接到浙江巡抚刘秉璋抄寄的上述20日谕令之后,随即用20多天时间查勘浙江各处沿海情形后指出:“以全浙大局论之,定海为浙省藩篱,镇海即浙东门户,而宁波又为省城咽喉”,因此“防浙以防镇(镇海)为急务。”[2]

为切实做好镇海防务,刚刚补授宁绍台道的薛福成即被刘秉璋委以宁防营务处,檄令其“综理营务,尽护诸军” ,“中丞(浙江巡抚刘秉璋)传宣号令、筹议大计,悉下营务处。凡战守机宜,无巨细,一埤遗之。”[3]早前,薛福成先后入幕曾国藩、李鸿章,办理洋务多年,以讲究实学、通达时务、热衷洋务、力主变法而名闻朝野。此时,薛福成从幕后走到前台,作为刘秉璋在海防前线的代表,以宁防营务处之职统筹镇海—宁波防务全局。刘秉璋又任命宁波知府宗源瀚为营务处提调,佐理营务处,辅助薛福成。他们二人均清楚军情传递及时与否对战局影响重大,都十分看重当时通信最为迅捷的有线电报。

在薛福成尚未抵任之前,宗源瀚就曾面禀刘秉璋,请求在宁波、镇海之间架设电报线路,以便刘秉璋坐镇杭州遥相调度镇海、宁波的防务。但是,上海电报总局估价此项费用需要5000两白银。此时,浙省的财政已是“支绌万状”相当困难了,对于这么大的一笔款项,刘秉璋感到无法筹措,此事只得中止。1884年7月11日,薛福成到宁波治所,13日接印上任。他虽然已经得知宗源瀚面禀无果,但还是在10月1日专门上书刘秉璋,极力主张架设宁波至镇海的电报线路。上书中,薛福成直陈架设电报线路对镇海防务至关重要:“窃查镇海距宁波水程六十里,陆路四十里。当此海氛不靖,驻扎重兵,军书旁午,遇有紧要消息,不能呼吸相通,若快船又须乘潮上下,殊嫌迟缓。……职道抵任,适值防务戒严,警信日至。因思军报之迟速,军事之利钝系之,况今轮船迅捷,瞬息变幻,与曩时内地用兵,迥不相同。近闻北洋筹办防务,推广电报,除天津所设正线外,多分支线,以达新城、大沽、北塘、芦台及山海关,莫不曲引旁通,节节呼应。如此则临敌应变,必可声息无阻,调度灵捷。职道查宁郡为全浙之门户,而镇海口门,尤浙东之锁钥,每至事机紧迫,间不容发,万一得信稍迟,恐滋贻误。”[4]

其实,薛福成知道刘秉璋并非不知电报对于战事的重要性,只是苦于耗银太巨。于是薛福成就多方联络走动,请浙海关税务司葛显礼从中牵线,以期节省费用,最后与大北电线公司达成洋银2536元(约合白银1800两)的意向,比原先5000两少了近三分之二。为说服刘秉璋,薛福成在上书中将此中具体情形详为记述:

“经饬洋务委员李圭,商之本关税务司葛显礼,函询上海大北电线公司,订一最实、最廉之价,据开约数洋银二千四百八十四元(约合1700两白银左右),而江北岸过江之水线在外,仍称须履勘丈量,再定确价。职道询之宗守(宁波知府宗源瀚),此价较前数减省三倍,似无浮冒。唯洋人习气,始则减开价目,往往于经办之后,逐渐加增,令人不能中止,自必订议明确,方可举行。适葛税务司屡询此事能否必办,职道知洋人性情,于此等事件皆乐为成就,而葛税司人亦明练诚实,颇肯出力相助,因答以现当饷需支绌之际,倘需价稍多,势所难办,若大致不离洋银二千数百元之谱,则为数尚谦,可以毅然任之。复与提军门(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及宗守筹议,意见相同,而洋务委员李圭亦愿勉襄是举。迭与葛税司切实商办,函邀大北公司于八月十二日(1884年9月30日)派洋人来宁勘量。自镇海城外营务处杜丞冠英所驻之厘卡起,沿江至郡城和义门外江北岸新江边止,计陆线直路共三十九里;又用水线过江至宁郡原设电报局止,计长一千尺。除挑抬人夫用勇丁充当不计外,其水陆各材料暨川资水脚薪工等项,共需洋银二千五百三十六元(约合1800两白银),有续增二百九十七元在内(过江水线的费用),较之原估之数,又已减少。约十日内完工,开具清单,由委员李圭核明禀呈前来。”endprint

“职道当拟办之初,曾函商电报总局经绅元善,据覆称:‘上海制造局欲接线至洋场,路仅十里,洋人开价至需规银一千七百两之巨。今此单十分便宜,劝即决计订办。等语。盖税务司与李委员皆愿尽心竭力,赞成要务。如电杆本须每根洋银四元,一经设法筹措,仅需两元有奇,计省洋银五百余元。又劝大北公司一再减让,该公司亦希冀浙省日后生意,是以逐款核实格外迁就。”[4]

接着,薛福成在上书中再次强调电报对于刘秉璋及时掌控防务的重要作用,并建议费用由宁波牙厘局开支:“窃思此电线,固于宁、镇收便捷之益,如宪台调度各营,指示机宜,在省发电,可以直达镇海;即海口紧要军情,亦可径达省垣,无转折迟误之虞,其有裨于防务者实大。拟候批准,即由职道照会税务司,并饬李委员与该公司议定,应令来宁建造,克日竣工。所需洋银二千五百元,可否仰恳宪台俯念事关大局,准饬宁厘局动支给领,作正开销,海防幸甚。”[4]

一旦线路架设好,接下来发报通信仍需要相应的费用,薛福成对此也作了筹划。他感到如果为此新设电报局,则又需大笔费用,为节省这笔开支,他多次与宁波电报局商酌,最后商定由宁波电报局兼管电报线路,给予每月最少洋银三十元的贴补,如收有商用电报的资费,则相应从贴补中扣除。于是,薛福成在上书中建议:“当此公项支绌,不敢不从长计议,拟令该局(宁波电报局)将镇海所收商报之赀,按月开呈宁厘局核明后,其不敷之数,应请饬局一并支给,实为公便。” [4]

10天之后,即10月11日,薛福成再次上书请求刘秉璋同意架设电报线路:“宁、镇添设电线一事,关系重要,而订价尚廉,提台(欧阳利见)与宗守皆极劝禀办,并云万一公项支绌,各营与官场尚可集捐凑数。唯念此等要务,究以开销公项为正理,未便不请宪示而径自捐办。又因福成初许税务司以必成,所以能议价若是之廉,故此时亦难作罢论也。”[5]

经过上述努力,刘秉璋终于同意架设由宁波至镇海的电报线路,所需费用按薛福成的建议开销,并且要求还须增设一条支线,用来联通负责后路策应的记名总兵钱玉兴梅墟坐营,并在营中安设电房,专雇一人办理。[4]如此一来,费用又有增加。查刘秉璋上奏朝廷的开单,其花费计为:“宁绍台道薛福成自宁至镇设立电线,并梅墟设立枝线,及制办报房应用物件,共支用经费库平银四十五两一钱八分、洋银三千七百十圆八角九分五厘(约合2600两白银)。”[6]

二、镇海首次通报日期的考辩

镇海电报线路建成通报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1885年2月20日。这主要来自于炎明先生的《镇海口抗法战役大事记》[7],经作者增补后《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史料》将其作为附录收于书后,其中这样记述:“1885年2月20日(光绪十一年正月初六),宁波—镇海电报已通。” [8]此后研究者们都沿用此说,而且由官方编纂的《镇海邮电志》也将此说作为定论,称:“光绪十一年正月初六(1885年2月20日),首条镇海至宁波报路正式通报。”[9]

此说的史料依据来自于1885年2月20日宁镇海防营务处杜冠英给欧阳利见的一份禀报,在这禀报的最后附有一句:“再,宁到镇电线已通,可以开报。”[10]令人疑惑的是,在《金鸡谈荟》中却收录了多份2月20日之前从宁波电报局发到镇海的电报,诸如:12天之前,即2月8日镇海的电报房收到了一份由宁波电报局转发的福州来电;2月19日,宁波知府宗源瀚发来电报等等。[10]《金鸡谈荟》系浙江提督欧阳利见编纂。他虽为提督全省军务的高级将领,但在整个中法镇海之役期间亲率所部湘军驻防甬江南岸,始终坐镇前沿阵地。战后,欧阳利见将当时往来的公私函牍、电报等汇集成《金鸡谈荟》十五卷,是直接记录当时军情的第一手史料。由此看来,所谓的2月20日“电线已通,可以开报”应另有原委。

再查《金鸡谈荟》,其中有两则杜冠英写于2月15日的禀报:一个是中午的,称:“昨晚甬局至镇电机忽然损坏,以致军报不灵。今晨由甬局专送抚宪来电……”。一个是下午二点的,称:“……镇局电器少损,日内发电。自今日起始派小火轮每日往郡送信三次,以便转发。”[10]据此可以知道:2月20日之前,镇海已经通报,只是2月14日晚电机忽然损坏,以致无法发报。杜冠英为解决暂时无法在宁波、镇海之间通报的问题,临时采用了小火轮送信至宁波电报局,再行转发的办法。那么,再将5天后即前面2月20日杜冠英的禀报联系起来看,事情就变得很清楚了:“宁波到镇电线已通,可以开报”实际上指的是此时电机已修复,电线已通,可以发报了。

在现有史料中,没有镇海正式通报日期的确切记载。在上文第一部分所引用的薛福成上书的后面,他又写了一段附识,称:“此线造成甫三阅月,而法船已至。”[4]由此可知,在法军舰船到达镇海口外的3个月前,宁波至镇海的电报线路建成开通。法舰到达镇海口外七里屿的时间为1885年2月28日夜。据此推算,宁波至镇海电报线路最晚应在1884年11月底建成开通。

三、电报线路的具体情状及其在战役中的作用

宁波至镇海的电报线路及在镇海的电报房等构筑随着历史变迁都已不复存在,相关实物遗存也已无从寻找。幸运的是,当时有人将中法镇海之役的布防和战守情形绘制成战图,虽几经流转,但还得以留存至今,使得我们可以一睹当时宁波至镇海电报线路的具体情状。

刘秉璋二子刘体仁在其所著《异辞录》中称:“镇海之役,李文忠(李鸿章)电稿载上海电报捷音;薛叔耘(薛福成)副都《浙东筹防纪略》(即《浙东筹防录》)诩为中外交涉后初次增光之事。先文庄(刘秉璋)身亲其役,当时绘有战图进呈御览,其副本尚存余家。”又称:“镇海击沉法舰,薛副都时任宁绍台道,谓先文庄奏报,全凭诸将领告捷文书,不善描写,未免将捍海奇勋湮没不彰,乃援乾嘉年间新疆回疆之例,绘成战图附说。”[11]文中提到的“战图副本”,后来到了刘秉璋四子刘体智手中,并于上世纪60年代捐赠给安徽省博物馆(以下简称“战图副本”)。[12]此套图共十二幅,绢本工笔,每幅宽77.5CM,长106.5CM,国家一级文物。进呈朝廷的“战图”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包括“先事布置及临时战状正图一幅、分图八幅”(以下简称“战图”)[13],正图为宽82CM、长487CM的大型长卷,全景式地描绘了中法镇海之役;分图则分别描述战役过程中的各个重要事件,尺寸与“战图副本”相同。endprint

“战图副本”第一图和“战图”第一幅分图相同,均名为《由杭至镇设立电杆》,描绘的正是此役浙省杭城至镇海电报线路的架设情状(图一)。图中的附说则对电报线路的架设缘由及其在战役中的作用作了简要记述:“浙省至宁波郡城向有电报。由宁波至镇海四十里,乘潮往返,文报稽延。刘秉璋本拟有事时,亲莅宁郡,就近调度。薛福成以巡抚出省,则调兵筹饷转多隔阂,因禀请由宁至镇,添设电线。一切机宜,电饬营务处薛福成、杜冠英传谕各营。虽相继数百里,而号令迅捷如在一室。十年冬,法游弋浙洋,迨十一年春接仗后,与法船相持数月,电报往来日十数起,军机无误。职此之由,谨绘由杭至镇设立电杆为第一图。”

这幅分图虽然只能让人了解由杭州至镇海电报线路沿途架设的总体概貌,而且没有描绘通往梅墟的支线,但我们从中可以知道:通往镇海的电报线最后接入杜冠英的营务处,并由杜冠英负责镇海的电报事务。“战图”中的“先事布置及临时战状正图”对宁波至镇海的电报线路也有描绘,而且更为详细,考虑到此图是大型长卷,本文只能截取其中的起、止和支线三个关键部分,并加以说明(图二、三、四)。

从图二中可以看到,正如本文第一部分引用的薛福成上书中所言:电报线路在宁波这一端设在府城和义门外的宁郡电报局,然后用一千尺的水线跨江到江北岸,并沿甬江向镇海架设。图三所描绘的则是电报线路接至镇海城南门外的杜冠英营务处驻地的情形,可见镇海的电报房也设在了营务处。通过图四能够清楚的看到梅墟支线的具体情状:当电报线沿甬江北岸快到拗猛江(甬江的一段)时分出一条支线紧贴拗猛江岸,经淮军亲兵小队前营外围跨江而过,接入统领亲兵小队记名总兵钱玉兴在梅墟的正营驻地。

与“战图副本”第一图中的附说一样,“先事布置及临时战状正图”中的附说对宁波至镇海电报线路的情状也有一段十分简洁的记述:“壁垒既固,复自镇海城外安置陆路电线,沿江岸至郡城长三十九里。又自城北岸至南岸水线一百丈,费二千五余圆,归并宁商电局经管,每月津贴三十圆。其梅墟营亦一体安线,于是军报遂速。”

有线电报在战役中所起的作用,当时当事之人最有体验。对此,统筹镇海—宁波海防全局的宁防营务处薛福成深有感触:“一切调度机宜,由杭而宁,由宁而镇,顷刻可传达各营。虽相距数百里,而号令迅捷,如在一室。于是抚院(刘秉璋)不进驻宁波,而与进驻宁波同;巡道不常驻镇海,而与驻镇海同。盖抚院与巡道,于海防应办之事甚多,若离衙署,转觉滞于一隅,不能兼顾全局。今不旷通筹调度之事,复收前敌指挥之益,自非电线不为功。方事棘时,电报往来,日十余起,军机变幻,瞬息灵通。余自此役以后,益知电报之为用于军国巨甚。”[4]实际上,有线电报作为当时最先进快速的通信设施对中法战局所起的重要作用,朝野上下也是有目共睹的。战后有线电报得以更为快速的发展,很快电线便纵横全国十几个省份,民间使用电报也不断得以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第五十四册,卷一六三,中华书局影印,1987.5。

[2]欧阳利见:《金鸡谈荟》,卷二,1889年。

[3]薛福成:《浙东筹防录》,序,1887年刊。

[4]薛福成:《浙东筹防录》,卷一上,1887年刊。

[5]薛福成:《浙东筹防录》,卷二,1887年刊。

[6]军机处录副,《刘秉璋奏海防采办军火及沿海修建炮台等款开单》,转引自《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史料》,页141,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2。

[7]炎明:《镇海口抗法战役大事记》,《宁波师院学报》1985年3期,第93页。

[8]《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史料》,第461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2。

[9]《镇海邮电志》,第4页,宁波出版社,1998.10。

[10]欧阳利见:《金鸡谈荟》,卷五,1889年。

[11]刘体仁:《异辞录》,卷二,页三十五下、三十八上,刘体仁著,转引自《清代历史资料丛刊》,上海书店影印,1984.12。

[12]黄秀英:《安徽省博物馆藏〈浙东海防图〉》,《文物》2009·第九期,第95页,文物出版社,2009.9。

[13]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浙江镇海口海防布置战守情形图正图附说》。endprint

猜你喜欢

作用
新型智能手机保护壳设计
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国企改革发展的作用分析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