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本对社会成就归因的影响——以地震灾区农村居民数据分析为例

2015-04-04罗家德邹亚琦

江苏社会科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行动者归因成就

罗家德 邹亚琦

罗家德,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100084

邹亚琦,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100084

一、问题的提出

灾难社会学研究指出灾难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乘相加而导致的[1]Quarantelli,E.L.1989.Conceptualizing Disaster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ofMass Emergenciesand Disasters,3:243–251.,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经常会因为社会因素,如行政体系崩溃、市场机制停摆、社会支援不及时、邻里互助不足等而扩大,所以灾害程度是其所在社会情况的反应函数,而不止是其本身的结果[2]Gilbert,C.1998.Studying Disaster:Changes in the Main Conceptual Tools.in Quarantelli,E.L.(Ed.),What Is a Disaster:Perspectiveson the Question.London:Routledge.。灾后恢复除了硬件的重建,也会重塑心理、社会、经济、人际关系,带来差异性过程(differentialprocess)[3]Smith,G.P.&Dennis.Wenger.2006.Sustainable Disaster Recovery:Operationalizing an Existing Agenda.in Rodriguez,H.,Enrico L.Quarantelli.,and RussellR.Dynes.(Eds),The Handbook ofDisasterResearch.New York:Springer.,其中因为大量重建资源的分配,不但影响灾民重建的速度与质量,更影响他们的心理恢复,分配的不公将更加损害灾民对社会公平的认知,影响其心理健康。

自然灾害过后,灾区的重建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硬件设施环境的恢复,更重要的是对灾民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恢复生活信念,重塑对社会公平和未来的信心。所以从心理建设角度把握灾区重建面临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而灾区居民对社会成就的归因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其心理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的切入点。

研究发现,在重建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平等是扩大灾害损失的重大因素,而且随着重建的推进,也会在程度上出现变化[1]Hass,J.Eugene,RobertW.Kates and Martyn J.Bowden(eds.).1977.Reconstruction Following Disaster.Cambridge,MA:TheMITPress.。尤其在进入安置与重建时期,重建的资源分配因为个人运作能力、政府关系、人脉网络等因素,让原来有政经优势的群体得到更多的资源,从而造成新的社会不公,甚至恶化了即有的社会不平等[2]Stalling,Robert A.,and E.L.Quarantelli.1985.EmergentCitizen Groupsand Emergency Management.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45:93-100.。关于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作为结构性资源在灾害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受灾居民在灾后恢复期间可利用嵌入于自己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获得正式和非正式支持,从而更快更好地恢复正常生活[3]赵延东:《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本研究选取的灾后重建农村居民样本并不是来自震中的重灾区,但基本上受地震影响、房屋破损,适合就地进行重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关注社会资本对灾民重建能力的影响,探究社会资本各个维度对心理健康重建的意义,从而解析出灾后重建过程应该重点培育的社会资本,以此对现实安置重建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二、研究假设

社会成就归因是社会大众对成员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取得成就途径或方法的倾向性认知与解释。本文着眼于观察汶川地震硬件重建完成时期,重建过程中的因素对灾民成就归因的影响:在为重建付出努力的同时,是相信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成功,还是认为不可控的先天因素影响成功。

成就归因可以影响一个人对未来成就的预期以及持续行动的动机,对灾民心理健康恢复至关重要。成就归因会对实际成就状况产生调节作用,影响未来的成就情况。这种影响通过成就动机实现。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4]AlbertBandura.1982.Self-efficacy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American Psychologist,37:122-147.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需具备的能力的看法。成就归因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的自我能力知觉与评价实现的。把成功归因为个人努力常伴随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激发个人奋斗精神去实现成就。但是,如果将失败归因为努力而没有结果,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和对成功的信心,并影响成就状况和个性发展。根据塞利格曼[5]Christopher Peterson,Steven F.Maier,E.P.Seligman.1995.Learned Helplessnesss:A Theory for the Age of Personal Control.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的习得无助理论,如果一个人将不可控制的消极事件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那么将会产生无助感,个体的自我评价就会降低,动机也将随之减弱。积极的归因方式(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强和努力的结果,将失败归因为没有付出努力)和消极的归因方式(将失败归因为运气差、缺乏能力或其他情境因素)对未来的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是不同的[6][7]张学民、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南昌〕《心理学探新》2002年第4期。。

资源配置在灾后心理健康重建方面的重要性使得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有必要把资源因素纳入考量,所以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来研究社会成就归因。另外,由于社会资本的可培育性,梳理其对成就认知的影响也提供了一种对认知进行积极干预的可能途径。社会资本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获致成功的结构性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实现成就的路径,因此将对成就归因认知产生重要影响。过去对成就归因的研究多半是基于心理认知层面的分析,但鉴于灾后重建中大量资源分配是透过人际关系及社区关系进行的[1]罗家德,帅满,方震平与刘济帆:《灾后重建纪事——社群社会资本对重建效果的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所以本文特别从社区社会资本及个人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研究重建完成时期灾民对成功的归因。社区社会资本关注较为宏观的集体,探究群体如何通过内部网络关系、规范、信任等提升集体的行动水平[2]赵延东:《社会资本与灾后恢复——一项自然灾害的社会学研究》,〔北京〕《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个体嵌入在其中,将因为集体行动水平而受益或受损;个人社会资本关注微观个体,探究行动者如何通过自身所形成的个体中心社会网获得资源,采取行动。

由于社会资本会为行动者带来丰富的结构性资源,资源的占有情况和使用方式又会影响成就的实现,从而带来不同的成就归因认知。为了从资源利用角度探讨社会成就归因和社会资本的关系,社会成就的实现条件被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可资利用的资源:行动者的后天能动性、先天特质和人情关系条件。相应地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成就归因倾向:自致归因、先赋归因和关系归因。三种归因类型是成就归因这一因素的三个构面,由因子分析得出,表示的是相较于另外两种因素更倾向于将成就归功于一种因素的认知状态:自致归因倾向于将社会成就归功于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个人能动性是带来成就的主要原因;先赋归因倾向于将社会成就归功于先天的条件,这些个人特质与生俱来、无法改变,但却有助于社会成就的实现;关系归因反映中国文化情境中的特殊思维——关系思维,认为社会成就与个人的人情关系状况密不可分,体现社会网络资源的利用对于成就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拥有和使用情况为这三种资源创造运作的具体条件和环境,从而影响行动者对资源的实际选择使用情况,影响实现成就的路径,影响成就归因的倾向。

对于自致归因倾向,后天的能动原因是影响成功的主要因素,而社会资本有利于后天能动性的培育和发展。科尔曼[3]ColemanJS.1966.Foundations fora theory of collective decisions.American Journalof Sociology 6:615-627.认为,行动者通过义务、期望和信任,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和奖惩机制,以支持集体规范,社会关系将构成对行动者有用的资源,这就是群体层面的社会资本。因此,社区社会资本存在于群体层面,使群体受益,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行动者能动的行动结果将从社区社会资本中得益。在灾后,实际上很多资源分配和重建活动都是在社区之内进行,个人在自身参与集体行动时会因社区内的紧密关系及相互认同而得到较好成就。由此,我们得到假设1.1:

H 1.1:社区社会资本对自致归因倾向有正向影响。

林南[4]Lin N.2001.Socialcapital:a theory ofsocialstructureand 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把社会资本看做是内嵌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行动者在有意识的行动时可以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这是个体层面的社会资本。所以,个人社会资本镶嵌于行动者的社会网络中,能够为行动者进行策略性地运用,从而有助于行动绩效的提升。当行动者使用这些资源取得成功之后,他们成为利用社会资本的受益者,这使得他们倾向于将成就与自己努力建立和维护的社会资本联系起来,认为成功是后天打拼的结果,所以高水平的个人社会资本会强化行动者的自致归因倾向。由此得到假设1.2:

H 1.2:个人社会资本对自致归因倾向有正向影响。

对于先赋归因倾向,行动者不易改变的先天个体特质是其进行归因的主要考量因素。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所能影响的是行动者能够操控和改变的特质条件,因而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水平越高的人,越不会将自身先赋条件作为其成就达成的归因。对于社区社会资本水平和个人社会资本水平较低的人,社会资本并不是他占优势的外部资源,当不具备这些条件时,行动者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条件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以此获得心理安慰,因此,倾向于认为先赋条件并不是成功的原因。由此,得到假设2:

H 2.1:社区社会资本对先赋归因倾向有负向影响。

H 2.2:个人社会资本对先赋归因倾向有负向影响。

对于关系归因倾向,行动者的关系网络资源是影响行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社会资本正是社会网络中资源存量和运用的体现。布迪厄[1]BourdieuP.1986.The formsof capital.in RichardsonJG.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education.Westport,CT:Greenwood.认为社会资本是与群体成员相联系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总和,可以为群体中的成员提供集体共有的资本支持。社区社会资本在这里直接体现资源意涵,为处于群体中的行动者提供有力的支持,关系网络是社区社会资本的直观重要体现,因而社区社会资本对关系归因倾向有正向影响。由此,得到假设3.1:

H 3.1:社区社会资本对关系归因倾向有正向影响。

个人的社会资本被证实是个人成就的重要依据,弱连带在美国带来个人找职的优势[2]Granovetter,M.S..1973.The Strength ofWeak Ties.American Journalof Sociology,6:1360-1380.,强连带在中国则曾经是换岗、升迁的凭据[3]Bian,Y..1997.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Indirect Ties,Network Bridges,and Job Searches in China,American SociologicalReview,3:366-385.;此外,个人的结构位置也影响个人成就,伯特[4]BurtR S.1992.Structuralholes:the socialstructure of competitio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提出结构洞概念,认为社会资本是透过人际间镶嵌关系的运用,达成个人社会资本与财富的创造。这从个体层面揭示了社会资本与人际关系运用之间的互动,表明行动者的成就得益于关系的运作和个人社会资本的利用,拥有个人社会资本的人际关系而得到益处时,其直接感受会对关系归因倾向有正向影响。由此,得到假设3.2:

H 3.2:个人社会资本对关系归因倾向有正向影响。

灾区的特殊环境突出了资源配置对成功的调节作用,因此本文假设社会资本透过具体的资源占有和使用情况对实现成就产生影响,不同的社会资本存量导致了社会成就实现和归因的差异。由于借以实现成就的具体资源是特异的,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的各个要素对归因的影响是不同的。

三、研究方法与操作化过程

1.社会资本的操作化过程

社区社会资本是一种集体的社会资本,但因为是范围较小的群体,所以更多的是从公共参与、社会规范、社会联结等方面来测度,个人社会资本则更多是通过社会网络中的情感关系、工具关系、社会网结构位置、信任关系等来测量[5]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北京〕《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社区社会资本从社区整体出发,测度整体社会资本情况,其受益方是社区整体,社区因为个体之间的合作而获得有利于整体的效益。个人社会资本从个体出发,测度个体社会资本状况,其受益方是个人。

(1)社区社会资本及其测量。社区社会资本可以被定义为“一个社区中,成员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网结构维度的社会资本,能让此一社区内部产生合作性,进而可能促成集体行动,使整个社区受益”[6]罗家德、方震平:《社区社会资本的衡量——一个引人社会网观点的衡量方法》,〔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在此基础上,社区社会资本被分成三个维度来考察:认知性社区社会资本,主要是基于共同符码、愿景和记忆的社区认同感;关系性社区社会资本,包括互惠性关系、义务性关系以及信任;结构性社区社会资本,考察整个社区成员间的关系密度情况。

本研究将社区社会资本分为关系、结构和认知三个构面的测量方法[1]罗家德、方震平:《社区社会资本的衡量—一个引人社会网观点的衡量方法》,〔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在具体的数据分析过程中,由于将结构型社区社会资本纳入统计分析会导致有效数据的大量损失,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本文的分析将不采用结构型社区社会资本构面,而从关系和认知两个构面对社区社会资本进行测度,具体包括关系网本村人数和本村人信任两个因素,由此提出社区社会资本与成就归因的相应研究假设与分析。

(2)个人社会资本及其测量。在对中国城市家庭的社会资本研究中,边燕杰、李煜发现中国情境的个体关系网络是以强关系(亲属关系)为核心,其关系实质上是“亲、熟、信三位一体的义务性交换关系”,而春节期间的相互拜年活动则生动地呈现了这种关系,所以他们选取春节期间的拜年网以及拜年交往者的社会结构地位来测量个人社会资本[2]罗家德、帅满、方震平、刘济帆:《灾后重建纪事——社群社会资本对重建效果的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综合关于个人社会资本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采纳的个人社会资本包括两个结构型维度:拜年网规模和拜年网中的乡干部规模。由此提出关于个人社会资本与成就归因的假设并对其进行分析论证。

2.社会成就归因的操作化过程

尽管说从研究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对社会群体归因模式的关注日益增强,但是中国人的社会成就归因研究仍处于一个有待开拓的领域。有学者在经典归因理论基础上,建构了社会成就归因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将社会成就归因划分为四个类型:背景与关系,能力与努力,机遇与运气,教育与身份。通过实证调查资料对理论进行检验,验证了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收入水平及满意度越高、越向上流动者,越倾向于对社会成就进行内在归因(能力与努力);反之则越倾向于进行外在归因(背景与关系)[3]罗教讲、涂洪波:《社会成就归因倾向及其影响因素》,〔北京〕《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6期。。有学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寻社会成就归因,将社会成就归因分为内在与个人素质归因(个人天赋与能力、个人努力奋斗、个人文化程度)和外在与社会家庭归因(家庭背景或出身、社会关系网、机会或运气、家庭经济实力)两个类型,在此基础上推断并分析成就归因方式所折射的中国社会公平现状[4]郭砚君:《社会成就归因认知与社会公平探析》,〔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2期。。这些研究显示,在常见的自致归因和先赋归因之外,中国人习惯于关注关系归因,即将取得成就的背后因素归结为是行动者运用关系而实现的。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设有成就归因量表,共包含13个测量社会成就归因认知的指标,包括家境富裕、父母教育程度高、自己受过良好教育、年龄、天资与容貌、性别、出生在好地方、个人的聪明才智、有进取心/有事业心、努力工作、社会关系多、认识有权的人、政治表现、命运。

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成就归因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通过剔除结构矩阵中因子影响力小于0.5的指标,最终得到由8项指标构成的3个因子。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681,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著性为Sig.=.000,表明因子分析的效果较好。成就归因的因子分析结构矩阵如表1所示。基于因子分析的结果,借助帕森斯五项模式变量中的先赋性与自致性概念,再融入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行动中的“关系”思维,实现成就可资利用的资源分别为:行动者的后天能动条件,如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努力工作、个人的聪明才智(聪明才智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因此属于后天能动原因);行动者的先天特质条件,如天资与容貌、性别、年龄等不可变更的个体特质;行动者在实现成就过程中可以运用的人情关系条件,如社会关系多、认识有权的人等。三种资源分别对应三种社会成就归因倾向:自致归因,先赋归因,关系归因。因子分析得到各因子的标准化得分将用于此后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表1 成就归因因子分析结构矩阵

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1.资料来源

本调查数据由清华大学社区营造中心研究团队于2012年4月在四川省的汶川地震灾区收集,调查涵盖了受灾地区德阳什邡市9个村子、绵竹市3个村子、成都彭州市和郫县13个村子以及阿坝州茂县5个村子,总共30个村落。这些村落并不是伤亡惨重的灾区,但房屋破损严重,需要就地重建。问卷调查采取方便抽样方法,每个村子以随机抽样方式抽取三十三户作入户调查,每户中再以Kish问卷在该户成年人中抽取一人,共回收有效问卷949份,其中符合社会资本统计研究要求的,即拜年网、情感网、工具网与干部网数据俱全的问卷为556份,因此文章以2012年的556份问卷作为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包含社会成就归因量表,借助因子分析对社会成就归因进行操作化。表2为2012年调查样本数据的基本描述。

研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分析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对社会成就归因的自致归因倾向、先赋归因倾向,以及关系归因倾向的影响,探索影响成就归因倾向的社会资本状况。

表2 2012年调查样本数据

表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2.研究变量

(1)因变量。基于因子分析,社会成就归因可划分为:自致归因倾向,先赋归因倾向,关系归因倾向。三种归因倾向是社会成就归因这一因素的三个构面,表示一种相对的倾向性认知。这三类归因是多元回归的因变量,需要研究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对这三类归因的影响状况(见表3)。

(2)自变量。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是本研究的解释变量,将综合分析其对成就归因倾向的影响。社区社会资本利用“关系网本村人总数”和“本村人信任”[1]罗家德、方震平:《社区社会资本的衡量—一个引人社会网观点的衡量方法》,〔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进行测量。个人社会资本操作化为“拜年网规模”和“乡以上干部中亲友数”。从表3可知自变量的基本描述统计情况。

(3)控制变量。本文将性别、年龄、党员身份、教育程度列为控制变量(见表3)。

(4)研究模型。本研究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线性回归模型来探究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对成就归因的影响,得到以下回归模型,通过对数据的回归结果来检验研究假设:

其中,Y为成就归因倾向,分别为自致归因倾向,先赋归因倾向,关系归因倾向;X为社区社会资本变量,其中X1为“关系网本村人总数”,X2为“本村人信任”。Z为个人社会资本的变量,Z1指“拜年网规模”,Z2指“乡干部规模网”。性别(gender)、年龄(age)、教育程度(education)、婚姻状态(marry)、党员身份(party)为控制变量。

表4为各变量的相关系数表。

表4 相关系数表

3.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1)社会资本对自致归因倾向的影响。由表5可以看出,全模型中:本村人信任对自致归因倾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标准系数为0.177,Sig.为0.000),表明高信任环境有助于施展个体能动性,对自致归因有正向增强作用。拜年网规模(标准化系数为0.123,Sig.为0.007)和关系网中乡干部规模(标准化系数为0.102,Sig.为0.018)对自致归因倾向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1得到完全的验证。

控制变量中,受教育程度(标准化系数为-0.095,Sig.为0.046)对自致归因倾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分析数据来源于灾区农村,对于这一群体中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来说,虽然他们接受了较好的教育,但是他们仍然没有走出农村,从这个层面看他们实际的成就水平与预期成就的落差较大。

假设1证实了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对自致归因倾向有显著正向影响。本村人信任程度高,表明行动者在认知构面具有较高的社区社会资本;较大的拜年网规模和关系网中乡干部规模体现了较高的个人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条件是行动者在行动时所需借助和利用的资源,给行动者实现成就提供机会和机遇。

(2)社会资本对先赋归因倾向的影响。由表5可知社区社会资本对先赋归因倾向无显著影响,个人社会资本变量中的拜年网规模对先赋归因倾向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标准化系数为-0.198,Sig.为0.000)。假设2中只有个人社会资本得到验证。

在控制变量中,受访者年龄(标准化系数为0.127,Sig.为0.011)和党员身份(标准化系数为0.086,Sig.为0.044)对先赋归因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婚姻状态(标准化系数为-0.102,Sig.为0.019)对先赋归因倾向有显著负向影响。

假设2只证实了社区社会资本对先赋归因倾向没有显著影响,而个人社会资本中的拜年网规模变量对先赋归因有显著负向影响。这说明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社会,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主要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现代中国社会的个人社会关系网发生了转变,关系网络本身的先赋性质降低,因此社会关系网络规模较大的行动者更不会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先天的个体特质。

(3)社会资本对关系归因倾向的影响。根据表5社区社会资本中的本村人信任(标准化系数为0.108,Sig.为0.012)对关系归因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处于高信任环境中的社会成员进行关系归因的倾向性越强。个人社会资本中,拜年网规模(标准化系数为0.094,Sig.为0.043)对关系归因倾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3也得到验证。

表5 社会资本对各归因倾向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在控制变量中,受教育程度(标准化系数为-0.100,Sig.为0.041)对关系归因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点和其对自致归因的影响相同。

假设3完全证实,显示社区社会资本和个人社会资本对关系归因倾向都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本村人信任是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约束和维持机制,处于高信任环境的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网络也会更加稳定、资源的利用效率会更高,从而影响行动的效益,使得行动者更倾向于进行关系归因。另外行动者的拜年网规模越大,表明其可以调用的关系网络越大,其中所蕴藏的助益于成功的资源越多,一方面确实促进成就的实现,另一方面又会强化成就源自关系的归因认知,从而倾向于进行关系归因的程度越高。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将灾区农村居民的社会成就归因倾向划分为自致归因、先赋归因和关系归因。从资源利用获致成就进而影响其归因倾向的角度,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分析社会资本对成就归因的影响程度和方式。

社区社会资本中的“本村人信任”对自致归因和关系归因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先赋归因无显著影响。“本村人信任”是社区社会资本在认知维度的测量变量,体现了个体对自己社区社会资本保有情况的感知。处于高信任环境的个体,相应地拥有较高的社区社会资本,更倾向于认为自致因素和关系因素是实现成就的重要原因,社区社会资本带来的集体性资源有利于后天能动性的培育和发展、有助于人情网络资源的调用;而行动者并不认为“本村人信任”对先赋性资源的运用是有影响的,因为先天资源是个体既定而无法改变的,所以存在于集体层面的资源对先赋资源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个人社会资本中的“拜年网规模”对自致归因和关系归因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先赋归因有显著负向影响。“拜年网规模”体现行动者个体社会网络的规模大小,“拜年网规模”大的行动者,拥有较高的个人社会资本,为能动性资源和人际资源的使用提供了基础,所以倾向于将成就归因为自致因素和关系因素;而“拜年网规模”蕴含的资源并不是个体先天特质所带来的,所以“拜年网规模”越大,越不会认为成就是源自先赋。“乡干部规模”对自致归因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先赋归因和关系归因无显著影响。“乡干部规模”体现行动者个体社会网络的结构,拜年网中乡干部的占比表明从理论角度个体社会网络中优质资源的比重,统计结果说明个体社会网络中的优质资源有利于自身能动性资源的实现和发展,而关系性资源的运用更需要的是网络的规模,重量而不重质;先赋性资源的运用不会受到社会网络结构资源的影响。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社区社会资本中的“本村人信任”、个人社会资本中的“拜年网规模”对自致归因和关系归因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亦即在一个高信任的环境里,个人的关系社会网络越大,对社会成就的认知就更加积极,更有利于增强社会公平感,有助于心理健康,所以在社会资本的培育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这两个因素的培育。

灾后重建工作不仅要注重硬件的恢复,更应该重视受到灾害破坏、很可能在灾后又进一步恶化了的灾民心理认知状况,所以本文关注灾区的社会成就归因,借此探究灾区居民的心理认知情况。由于灾后重建过程面临着大量的资源分配与再分配,资源配置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而作为结构性资源,社会资本的存量和使用情况成为体现灾后重建恢复能力的关键性指标。社会资本对成就归因的影响基本上是通过对自致归因和关系归因的调节而实现的,对先赋归因的影响甚微。先赋归因具有宿命论倾向,属于消极的归因倾向;自致归因和关系归因是积极的归因倾向,有利于社会成员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强化对自己能力的感知和认同,进而加强对未来成就的动机,为后续的行动提供积极的心理预期,增加了其心理健康恢复的能力。

本文使用灾后重建的农村居民数据就社会资本对成就归因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探究影响心理健康重建的重要因素。该群体具有特殊性,他们来自于受灾较为严重的农村地区,房屋破损且有一定的人员伤亡,但因为并非重灾区而保留了一定的社会网络,重建工作在已有的硬件条件和社会关系网络基础上展开。数据分析结果验证了社会资本对社会成就归因的重要影响,同时展示了能够促进积极认知而需要重点培育的资本构面——信任和关系网络规模。样本的特殊性可能会将研究的分析结果局限在特定群体,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但也同时是后续研究的未来之展望。作为重要结构性资源的社会资本对于普通群体的成就认知的影响仍应得到一定的重视,透过社会资本的培育而对心理健康进行积极干预的思路也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行动者归因成就
与异质性行动者共生演进: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政策执行研究新路径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了不起的成就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失恋“成就”的CEO
敬仰中国大地上的绿色行动者
网络行动者的新媒体使用特征、影响及媒介民主化
做“互联网+”的积极行动者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