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沂农机合作社建设发展情况调研

2015-04-03临沂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山东农机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全市农机秸秆

临沂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临沂农机合作社建设发展情况调研

临沂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最近,临沂市农机局组织全市农机系统骨干力量,对全市604家农机合作社开展了全面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临沂市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总的情况看,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合作社内部管理日趋规范,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生产、规范化运作、品牌化经营已成为农机合作社发展新常态。

——创办类型多样化。据调研统计,全市农机合作社主要以大户联合型合作社为主。龙头企业领办型充分利用了企业化运行模式,管理机制比较完善,财务制度比较规范;村干部带动型充分发挥了村干部威望高、群众基础好、行政能力强的优势。后两种类型的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高,运行机制较为健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合作方式理性化。全市目前劳动合作型农机合作社(即松散型,单机核算)217家,占全市的69.5%,劳动资本合作型(即紧密型,股份制分红)95家,占全市的30.5%。伴随着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优胜劣汰之势渐显,农机合作社呈现出由劳动合作型逐步向劳动资本合作型转变的趋势。

——经营模式多元化。随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农机合作社经营模式趋向多元。为增强合作社盈利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全市78家经营模式由以前单一的农机作业服务向多元化经营转变,主要体现在农机维修、农作物种植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等,农机合作社经营范围向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的趋势愈加明显。

——服务能力差异化。全市约有30%的合作社农机具保有量大,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和经营能力,对当地农业经济和农机化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约有50%的合作社拥有少量农机具,仅为附近农户提供有偿作业服务,服务能力一般;约20%的合作社服务能力不强,农机利用率低,收益较差。这部分农机合作社由于创新发展的拓宽能力和发展壮大的潜力不足,只能维持目前的作业服务水平。

二、农机部门发展农机合作社的主要举措

(一)政策驱动,扶持发展。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逐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力度,市级示范社在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同时还享受地方财政累加补贴。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秸秆还田、深松整地作业等有关农机化建设项目和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优先安排试点合作社承担,由点到面,扩大推广。

(二)试点带动,转型发展。为激发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活力,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率先在全市试点合作社探索推行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即“带地入社”这一运行新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分类促动,科学发展。临沂市地势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各地农机力量、作物种类、人文情况差异较大,农机合作社类型多样。各级农机部门按照创办形式、合作方式、服务模式、土地规模化经营情况,将合作社科学分类,并结合合作社自身实际情况,实施规范化管理,加强分类指导,因社制宜。在经营上,根据服务模式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情况,结合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等实际,引导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四)强化培训,高效发展。为切实提高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的理论能力和管理水平,开拓视野,激发潜力,近几年临沂市农机局举办了6期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同时积极组织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参加农业部、省农机局组织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其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

三、农机合作社在现代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带动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农机合作社拥有大批大中型、高性能、适用型农业机械,成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开展小麦免耕播种、玉米机械化收获、小麦秸秆切碎还田、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等先进技术示范和推广的“先头兵”。在重要生产农时季节,农机合作社利用先进的大型机具,有组织地进行连片作业,为农业生产提供耕、种、收、植保等“一条龙”作业服务,提高了机具的使用效率。

(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一是通过集约化经营增收。农机合作社通过集中散户、散机,壮大农机群体形成优势,扩大订单作业、跨区作业等农机化业务量,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帮助农户获取更多的农机化服务收入。二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增收。农机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合理安排农机,统一作业,强化田间管理,积极推广“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最大程度的节省农业生产成本。三是通过解放劳动力增收。农机合作社通过提高农机化水平,由机械化取代人力,促进了农业从业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四是通过多元化经营增收。农机合作社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积极开展规模化种植、农业运输等业务,获取更多的农业产业附加值。

(三)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机合作社是开展农村土地托管、流转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主力军”。同时,加快实行农田托管、土地流转等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形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助力大气污染防治。目前全市多地存在小麦、玉米秸秆焚烧现象,既破坏土质,又加剧大气污染。全市农机合作社积极投入秸秆还田机、打捆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2014年完成小麦秸秆综合利用290多万亩,秋季玉米秸秆综合利用180万亩,综合利用秸秆约35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0万吨,为全市治理大气污染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保障粮食安全。一是为粮食持续增产增收提供了装备支撑。农机合作社采用科技含量高的大机械连片作业,通过实施机械化耕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获等“一条龙”作业模式,广泛采用土地深松、免耕播种、秸秆切碎还田等先进技术,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耕地蓄水、保墒、增肥等效果,促进了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保障了粮食丰产,全市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二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采取农机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机械植保等方式,大幅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减轻了农田土质破坏和化学污染。三是保障粮食品质。粮食烘干机在农机合作社逐渐兴起并投入使用,可减少粮食产量3%-8%的损耗。

(六)加快山区丘陵地区机械化进程。2014年,山区丘陵县依托农机合作社优势,大力开展土地流转、闲田承包,购买投入小型微耕、农用植保(小型飞机)、花生收获、化肥深施、微滴灌、茶叶采摘等机械3万台套,有效推动了农业机械在山区丘陵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四、制约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一)运行体系不健全。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合作社主要依托领头人的权威和凝聚力而建立,管理、监督等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合作社内部管理不科学,运行不规范,存在“一言堂”式随意性发展。二是分配机制不健全。“有活单干,效益单算”的现象较为普遍,非统一管理运行带来农资购置、农机维修、粮食运输等成本上升,对合作社发展尤为不利。三是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能做到提取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的农机合作社仍占少数。四是财务管理不规范。只有内部收支流水账,没有完整的会计资料。

(二)基础设施薄弱。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的厂库棚建设用地短缺,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许多机械露天存放,加剧了机具的损坏;信息化建设落后。农机化、商业化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不健全,制约了合作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三)发展资金不足。该市农机合作社起步较晚,创立时主要是集资联合型,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流动资金支撑,经营和发展的保障能力不足。

(四)土地集约化经营步伐缓慢。一是农民存在“宁愿自己种,也不给他人种”的心态。二是土地流转成本高。如兰山区、费县的蔬菜大棚种植发展较快,亩均产出效益高,土地流转价格达1200元/亩。

(五)专业人才匮乏,综合素质偏低。该市农机合作社组成人员大都是种粮大户、农机手、普通农户等,知识水平、管理理念、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较为欠缺,难以吸引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

五、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党委、政府应把农机合作社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两区同建”的总体规划当中,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并积极争取财政、农业、工商、国土等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整合农村各项政策资源,切实帮助解决合作社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

(二)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区域性的土地托管、流转费用标准,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适度托管和流转,打破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传统藩篱,实现连片整地和连片作业,使农业机械从家庭自用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

(三)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大对农机合作社机械操作、维修服务等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抓好培训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农机合作社管理、技术人才,加强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财务和管理人才到农机合作社就业,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素质。

(四)完善制度机制建设,激发运作活力。引导合作社制定详细、实用的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实行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保障社员合法权益。

猜你喜欢

全市农机秸秆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解读“一号文件”: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不一样的农机展
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探索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