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保险市场2014年概况

2015-04-02

上海保险年鉴 2015年00期
关键词:保险业试验区上海



一、综合篇

上海市保险市场2014年概况

2014年,上海保监局着眼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保险业改革开放,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以贯彻落实保险业“新国十条”为契机,科学谋划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实施战略,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创新驱动为关键,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以服务特大型城市管理为导向,创新运用保险机制,推进社会综合治理和民生保障;以保险监管现代化为驱动,加强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提升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能力。

一、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在全面深化保险业改革开放中全方位服务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

一是发挥监管引领作用,搭建自贸试验区保险市场建设制度框架。积极配合保监会搭建支持自贸区保险市场建设政策框架,大力推动自贸区有关保险政策落地,在2013年保监会出台八项政策的基础上,2014年5月保监会有关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三项新举措出台。同时,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引领,简政放权,转变监管方式。成立了上海保监局保险创新业务监管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专职负责自贸区保险行业创新和监管工作,探索负面清单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动监管方式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全面落实了保监会简政放权三项新举措,发布实施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保险机构和高管备案管理办法》,首次对部分行政许可事项明确按照备案管理制事后备案,简化了自贸试验区内机构准入程序和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精简备案事项材料要求,实施3个工作日完成相关机构和高管备案。出台了《自贸试验区保险业非现场监管数据统计报送制度》,首创了自贸试验区机构和试验区业务双维度统计模式,正式建立自贸区保险业风险监测制度。

二是鼓励市场主体创新,构建业态齐全、功能强劲的自贸试验区保险市场体系。自贸区内的保险机构,既有分支机构,也有法人公司;既有中资,也有外资;既有传统的产、寿险公司,也有太保安联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性保险公司和航运中心等功能性保险机构,以及上海人寿等混合所有制保险公司。同时,坚持注重区内和区外保险业联动发展,注重区内改革制度红利向区外辐射带动。截至2014年底,上海共有73家保险机构开展自贸试验区业务,为区内8957家企业提供保险服务,覆盖率38.94%,提供财产险保障金额2.74万亿元,人身险期末有效保额980.39亿元,实际支付保险赔款5.57亿元。

三是加强市场基础和环境建设,以航运保险为重点推进自贸试验区保险业务和模式创新。2014年,以优化自贸区保险市场环境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合作。积极参与自贸区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参与国税总局有关离岸业务税收问题调研,参与自贸区金融监管协调及自贸区负面清单编制和条例立法工作,成功推动离岸保险税收问题正式纳入自贸区税收政策初步方案,并将外汇保险政策问题推向中央决策层面。以航运保险为重点推进保险业务和模式创新。致力于将上海航运保险协会建设为航运保险交流、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平台,不断提升航运保险的专业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程度。开发了全国首个航运保险协会条款——无船承运经营者保证金责任保险条款,聚集了9家航运中心。首次参加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航运保险组织“国际海上保险联盟(IUMI)”年会,并与香港保险业联合会建立合作机制。上海船舶险和货运险年保费收入合计收入40.19亿元,占全国船货险保费收入的26.7%。同时,自贸试验区内离岸保险业务顺利起步,本外币保单双向跨境业务合作项目正式启动,知识产权保险、文化产业保险、演艺保险、会展保险等险种创新推出。在发布的第三批自贸区金融创新案例中,保险业共有三项重大保险创新案例入选。

二、创新落实“新国十条”,描绘建设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宏伟新蓝图

保险“新国十条”出台后,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金融办和上海保监局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开展研究工作。11月25日上海市《实施意见》正式对外公布。

一是明确了上海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方向和实现途径。以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作为上海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方向,立足上海经济社会全局,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服务特大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导向,通过区域性再保险中心、航运保险中心和保险资金运用中心三个极点来支撑上海国际保险中心。

二是统筹规划部署上海贯彻落实“新国十条”六个方面重点工作。利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契机,全面推进上海保险业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立足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建设,不断增强上海保险市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强化商业保险对民生保障的有效支撑,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保险在特大城市治理中的高效运用,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保险对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促进作用;突出营造现代保险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是系统提出了八项配套支持措施。涉及建立由市领导牵头的支持保险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养老产业和健康服务业用地保障,鼓励政府以多种方式购买保险服务,加快建设保险人才资源高地,加强保险业法治环境建设,推进本市保险业信用环境建设,提升全社会保险意识。

三、以创新驱动为关键,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一是加快保险机构集聚和功能业态创新。截至2014年底,全国186家保险公司中已有109家入驻上海,在沪保险公司主体数占全国总数的59%;在沪保险总公司50家,数量位列全国第二,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外资保险总公司27家,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航运保险中心、资金运用中心、数据中心、电网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达63家。上海保险市场的机构多样性、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

二是推动保险资金在上海创新运用。在全国首次尝试以多种方式利用保险资金支持旧区改造、保障房建设、交通设施、医疗养老服务等民生工程。2014年,保险资金投资上海重大基础设施和不动产债权计划规模过千亿元,位列全国之首。

三是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创新推出“科技型中小企业短期贷款履约保证保险”项目,累计为近500家企业提供近20亿元的贷款支持额度,支持的信贷规模呈逐年几何级增长,促进中小微科技企业成长作用显著。

四是支持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产业结构优化。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短期险支持上海出口248.1亿美元,一般贸易渗透率28.3%;中长期险和海外投资租赁保险支持对外贸易投资8.5亿美元,储备项目30个,涉及合同金额111亿美元;对“一带一路”15个国家承保规模达25.1亿美元,同比增长36.8%。

五是创新发挥都市型农业保险保障功能。依托“气象信息+农业保险”合作机制,在全国首创蔬菜气象指数保险。成功将农产品价格指数保险从绿叶菜推广到畜牧业,创新推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推进保险参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流程,科学建立“保险理赔、无害化处理、政府补贴发放”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农业保险为全市种养两业提供风险保障数额占农业总产值首次超过50%,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大宗农产品覆盖率达到100%,全年赔款共计2.67亿元,受益农户超过2千余户次。

六是支持互联网新经济发展。推动保险业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产业变革,以众安在线保险公司为试点探索互联网保险发展新模式。2014年,众安保险为2.05亿客户10.7亿笔网上交易提供保险服务。其中众乐宝和参聚宝两款保险产品累计释放淘宝中小卖家保证金200亿元人民币,极大缓解了中小商家资金压力。

四、以特大型城市管理为导向,创新运用保险机制,行业服务大局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服务大局能力显著提升。2014年末上海保险业总资产达到19966.21亿元,约占全国保险业总资产的20%;6家在沪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受托管资产规模超过3万亿元,占全国总数的近一半;3家在沪养老保险总公司企业年金受托管资产1610亿元,占全国保险业总数的55%。2014年保险业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30.64万亿元,比2013年增长122.93%;累计赔付支出共计378.66亿元,较2013年增加25.41%。

二是大病保险在上海实现突破,完善社会保障作用显著增强。推动地方政府行动,联合相关部门形成了“全市统筹、财政托底、按病种补偿、社区定向转诊”具有上海特色的大病保险运行机制,突出解决重特大疾病患者负担重问题。截至2014年末,上海大病保险已经实现上海全覆盖,为近400万人群提供大病风险保障。

三是责任保险有力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共提供风险保障4.66万亿元。在食品安全方面形成了涵盖农产品、超市卖场、餐饮企业、网购电商等的保险体系,提供风险保障25.35亿元;在环境污染方面推动1346家企业投保危险化学品责任险,提供风险保障50.38亿元。社区综合保险、校方责任险、养老机构责任险实现上海全覆盖。

四是保险大数据助力智慧城市管理。通过保费浮动奖优罚劣,鼓励安全驾驶行为,服务道路交通“排堵保畅”;机动车理赔服务中心处理车辆物损交通事故53.31万余起,为105.50万余辆车提供了快捷服务。

五是保险探索服务特大型城市风险管理新模式不断涌现。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农险机构、商业再保险、农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和政府支持政策组成的农业保险大灾(巨灾)风险分散机制,首创国内单项风险防范技术标准“上海市水灾风险地图”,行业内率先创新建立省际客运人责任险第三方安全监测平台,首推“医患纠纷安心工程”等,实现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行业形象地位和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机统一。

五、以保险监管现代化为驱动,加强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切实提高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能力

一是以制度建设为关键,点面结合推进监管制度的现代化。出台《上海市财产保险公司费用内控监管指引》和《上海市人身保险公司银邮代理渠道分险种费用核算监管指引》,首次将市场主体的费用纳入制度化监管范围,将人身险银邮渠道独立核算。以标准化制度界定费用监管,以全流程设计实现系统化管控,以操作性实务规范确保制度有效性,以完整责任链条保障制度执行力,填补基础性重大制度监管空白。按照保监会分类监管原则,结合上海保险监管实际,出台《上海保监局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分类监管工作办法》。从业务经营风险、合规风险和内控风险3类评价指标入手,坚持与日常监管掌握的情况相结合原则,建立功能监管和机构监管相统一的分类监管模式。

二是紧盯监管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以防范化解风险为导向,推进监管机制和手段的现代化。与财政部上海专员办、人行上海总部、上海银监局、上海证监局等合作,建立金融监管沟通协调配合机制;与上海市检察院、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监局、上海证监局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自贸试验区金融法制保障机制;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建立保险纠纷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建立系统联动式保险公司风险评价体系,涵盖承保、理赔、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从风险指标入手,开展风险评价、预警和监管,实现非现场监管与现场监管联动。主动适应大数据信息时代,丰富创新监管手段。构建大数据智能化反保险欺诈工作模式,进行风险预警、关联排查、数据串并。

猜你喜欢

保险业试验区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18个自贸试验区
保险业:为“一带一路”建设护航
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论中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
让保险业回归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