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跟上这个快速更新的时代

2015-04-01陈怡璇

上海国资 2015年11期
关键词:继电器控制器汽车

文‖上海国资记者 陈怡璇

对任何产品绝对没有“差不多”的概念,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

陈炳林(左一)与同事正在工作

踏入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简称“沪工公司”)技术开发中心的办公室,在一个极其不起眼的角落里坐着沪工公司的总工程师陈炳林。与其他普通工程师一样,他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而其他的同事也均以“陈博”相称。身着蓝色工作服的他虽并未显得有何与众不同,但进入沪工公司的五年时间里,在科技创新领域上却早已硕果累累。

上海沪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是上海仪电集团三级子公司,生产汽车保险丝盒、汽车控制器、汽车继电器、汽车开关门锁等产品。

2012年,陈炳林被授予“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优秀建设者”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集团“优秀科技工作者”;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而在陈炳林的带领下,近几年来,沪工公司获得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项,2012年底被评为“上海市专利优势企业”。

初涉新行业

1977年出生的陈炳林,1996年考入南京理工大学机电工程系,博士学习期间攻读电子工程,2005年博士毕业便应聘进入中兴通讯移动事业部从事无线基站的开发,在一年半的时间,陈炳林逐渐成为一个15人团队的技术带头人和部门经理。

一年半之后,陈炳林决心带领团队“再就业”,为团队寻找更好的平台和出路。他带着成熟的产品计划书,一直在等待时机。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炳林结识了时任沪工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半年后,陈炳林带着团队的6名核心骨干加入沪工公司,为沪工的研发团队注入一剂强心剂。

陈炳林和他的团队进入沪工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是与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简称“南汽”)合作的车身控制器项目。由陈炳林牵头开展前期技术交流,2010年8月份启动该项目,历时一年半。

第一次从消费类电子转向汽车类电子产品,无论在安全性、研发流程等方面对陈炳林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他坦陈,对汽车控制类产品的技术和流程掌握的不充分,以及验证手段的不完善,曾使得团队走过很多弯路。

“汽车类电子产品的流程与消费类电子产品不同,汽车类电子产品要求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非常高,所有的验证必须充分完整,周期也比较长。产品的设计需要半年,但试验却要花费3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经过反复试验、调整和出样,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更高。”他说,自己刚开始每天还在学习汽车TS14969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规范的文件,其中与开发有关的文件就达到93个,系统要求十分复杂。

陈炳林回忆,从技术层面看,在南汽这个项目中碰到的最大困难是系统的源码。当时讨论过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自己写源码。由于团队的几个人从未接触过汽车控制类产品,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七层网络通讯协议中,每一层都很复杂,十分困难;另一种方法是购买源码,但费用至少几百万。经过领导协商,最终采用折衷的方法,一部分由团队自己写,一部分通过购买。从购买、写源码、车辆测试等合计花费不到50万,节省了成本。陈炳林表示,协议可运用到其他产品,今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也便于解决。

制定规范

由于车身控制器是对汽车的中控系统、雨刮系统、灯光系统、门窗控制等系统等车身电器的控制装备,控制系统大约涵盖1000多条逻辑算法在内,十分复杂,计算稍有不周就会出现问题,而当时企业缺乏规范、全面和统一的测试流程,对开发造成一定的障碍。

“在批量生产之前,我们曾在南汽的卡车上装入100台车身控制器。由于缺乏合理稳固的规范流程,在后期验证和测试的阶段发现问题,我与当时另外两个同事将100台卡车的控制器全部拆解下来之后重新进行修订和验证,这就花了两天时间。”陈炳林回忆。

由此,陈炳林强烈意识到规范的检测流程对一个制造业企业的重要性,于是他立即着手制定标准和产品设计规范,最终制定了产品设计评审表的规范,评审表内涵盖200余条评审项目,从结构、原理图、电路板三方面将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关键点都包含在内,为每一个产品设置跟踪表,产品只有通过这200条的评审项目才可以通过,并进入下一个环节。

例如,从试验测试内容上,明确规定了产品需在模拟车的环境中,开展震动、高低温、电源脉冲试验等。如果产品在任何一个试验中无法通过,那么产品就需要重新返回调整。每一条检测内容的试验次数不同,从几分钟到1-2个月的时间不等,在85摄氏度的高温、震动、负载下不断循环运转。

此外,对于产品使用哪种单片机、电源芯片、连接线等都事先明确规定好,降低了产品后续重复性挑选的劳动,形成了系统平台的模块化管理,搭建了汽车电子产品软、硬件设计平台、接线盒产品设计平台,使新产品的研发工作更加规范。

“目前每年仍在不断优化这个规范流程。我还在试想今后把具体电路画好,也形成模块,保证产品的安全,加快产品设计的速度。”陈炳林表示。

战略转型

陈炳林的加入,对沪工公司的产品结构调整和附加值提升有直接影响。

过去,以继电器起家的沪工公司,其继电器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很大的占有率,然而附加值较低。由于陈炳林长期在控制器领域的研发方面具备优势,加之配合仪电集团正逐步向物联网、云计算的战略转型,沪工公司随之将研发重点和产品结构逐渐转移到车身控制类产品上,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过去,沪工公司的年销售额5亿左右,其中继电器就占3亿多,而现在继电器只有几千万,控制器销售额提升至1-2亿,其他类型的产品比重正逐渐缩小。”陈炳林介绍。

从进入沪工公司后,陈炳林先后实现量产10余种核心新产品,包括汽车车身控制电子、电器产品已为多家整车厂批量配套,截至目前创收累计达至少1亿元销售额,其中包括为上汽配套“汽车智能中央集控电器盒”,2011年10月开始批量供应,实现2000万元销售额;为通用汽车配套产品实现2000多万元销售额;南京依维柯“宝迪BCM”项目于2014年10月开始批量供货,实现年销售1000万元。

汽车配套产品更新速度较快,如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注定将要落后于人。为此,沪工公司每年与集团申报2-3个前瞻性课题项目,将研发聚焦在未来三年到五年内产品的发展方向,并设置年终课题考核制度,争取在每一项目中制造出相应的样机设备。陈炳林表示,仪电集团每年为沪工公司提供项目经费支持,而这两年沪工公司每年也投入至少100万用于测试软件和测试设备。

“技术融入项目,而项目需要落实到具体产品上才有价值。为此,我们划分出专门的小组来做具体前瞻性产品。例如,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研制出一款新产品的样机,即与物联网结合,通过手机APP可以远程诊断车辆的灯、油量等状态,控制车的门锁、防盗等功能。”陈炳林介绍。此外,对于控制器系统的刷新也不再需要拆解控制器,可通过与计算机的连接,实现在线刷新程序,未来亦可借助无线互联,在终端植入无线接收模块,实现远程检测系统。

而在平日的工作中,为了紧跟最新技术前沿,陈炳林也不忘随时“充电”,每天浏览十几个与汽车专业相关的微信号;每年参与众多汽车论坛;而员工培训也是如此,沪工公司每年投入30万左右的培训费用,请国外厂家每月组织2次培训活动,邀请国外厂家介绍新技术,为员工“授课”。

“例如2012年,德国半导体企业英飞凌科技公司前来为我们讲课,英飞凌研发了一种使继电器磁铁吸合之后可降低电流50%的技术,从中我们获得启发,试图将该技术运用于车辆继电器上以节能降耗,于是我们开展相应的研究,考虑用于具体产品上。”陈炳林表示。

此外,据陈炳林介绍,目前沪工公司正参与某日系车控制器的项目研究,这对于未来进军日系车控制器市场至关重要。目前沪工公司的样品已装载到车上并完成试跑。而同时参与竞争的,则是一家美国企业。

“规模较大的国外企业虽然拥有成熟规范的流程化管理,却直接造成冗长的服务链条。例如一个产品设计需要更改,国外企业至少要花费3个月时间,而我们从指令下达到执行部门只需要一天,一个星期内就可以做好产品更改并验证完毕,因为我们采用的扁平化管理更容易执行。”陈炳林解释,国外企业将开发技术中心放在国外,经过上报、审批、报价后,再回到国内落地执行。

经过项目经验的积累以及技术规准的制定和成熟后,沪工公司已形成完备的生产线、研发实验室。据了解,目前沪工公司针对单一控制器产品的平均年产为5万至10万产量。

团队管理

目前沪工公司技术开发中心团队共44名员工,旗下设有5个科室,包括测试仪表、电子、电器、开关以及继电器等。电子电器产品和结构设计的技术人员约30名,其中电子产品研发人员10人,软件研发8人。对于技术类人才,按照一级主任工程师、二级主任工程师、三级主任工程师的梯队成长。从最初15个人的团队到目前44人的技术中心,团队管理的难度必然加大,但陈炳林说,管理工作不分大小,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陈炳林说,“我从未觉得自己是一个管理者,还是一个基层工作者,经常在生产线上调试仪表。”对于团队管理,陈炳林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即“身教大于言传”。

“领导需要三个力,即权力、影响力和魅力。当把魅力发挥到极致时,任何事情都将变得十分简单。用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影响周围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领导力。”陈炳林对产品质量要求十分严谨,他说,对任何产品绝对没有“差不多”的概念,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

“例如此前我们为一个客户提供设计方案,一个员工设计的方案笼统粗糙,他说‘这样就可以了’,我当即就直接动手画出完整方案给他看,他从此以后很自觉地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处理细节。没必要逼着员工必须这样做,只需要做给他看就够了。”陈炳林表示。

从目前技术开发中心的年龄结构看,25-30岁的技术人员占比约60%以上。每年招收4-5名技术人员进入开发中心,实行“一师一徒”制度,且每周汇报工作情况。陈炳林用“积极向上”、“劲头很足”来描述这一年轻的技术团队。

“我们的团队秉承积极性、主动性,在问题出现之前解决,可以利用三个‘力’来形容,即凝聚力,对问题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创造力,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吸引力,即团队发展紧贴公司战略目标,每一个人可以看到自己在这个战略框架下的重要作用。”陈炳林表示。

对于年轻人,陈炳林认为“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给予年轻人项目锻炼和磨练的机会,提供充分的平台展现自己,帮助他们成长,这是对员工最大的关怀。而老一辈专家们则在最后的产品验收时把关,前期则由年轻的技术人员自由发挥。

在仪电集团这个大平台下,在沪工领导的支持下,共同推进沪工公司向新阶段发展,是陈炳林最朴素的梦想,也是支撑他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继电器控制器汽车
便携式继电器测试台的研制和应用
汽车的“出卖”
继电器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低压电器中的作用
汽车们的喜怒哀乐
3D 打印汽车等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及MATLAB仿真
泓格科技继电器输出模块-87061PW
MOXA RTU控制器ioPAC 5542系列
倍福 CX8091嵌入式控制器
PLC程序设计中时钟脉冲辅助继电器与定时器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