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度”迎来满屏春
——对党教片采访素材的处理原则

2015-04-01张佳蕊

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 2015年8期
关键词:党教六度专题片

■张佳蕊

“六度”迎来满屏春
——对党教片采访素材的处理原则

■张佳蕊

在党员教育片创作过程中,采访拍摄可以说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环节,其目的就是获取足够的制片素材。那么当拥有了素材之后,该如何处理呢?笔者认为,对党教片素材进行处理,应把握好六个“度”,即要挖掘深度、寻求广度、提升高度、突出亮度、注重锐度、把握力度。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素材得到有效且巧妙的使用。

挖深度

当前一些制片工作者对采访所获得的素材,还停留在“就素材而表现素材”,即素材本身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去使用,不注重去挖掘其内在的、深层的价值,结果造成素材使用等同于“素材罗列”。须知,任何素材在使用时,都包含两个价值,一个是表面价值:一个是深度价值。表面价值是有目共睹的,但对于党教片来说,仅使用素材的表面价值是不够的,必须要把深度价值运用手段充分地展现给观众,要让“素材有深度”,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

那么如何挖掘出素材的深度呢?一是要注重将素材重点给予体现,比如运用镜头语言,像定格、特写等细化展现;二是应多元素地加以体现,比如运用解说音、独白乃至音乐、音效等声音元素的配合。总之,目的是要引导观众将观看点放在这一素材上,对素材进行引申性思考,且这种思考是带有理性乃至哲理意义的,这样才能将素材的深度价值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北京市拍摄的专题片《播撒温暖的人》,讲述的是优秀共产党员、教师魏发团真情关爱社区孤寡老人群体的动人故事。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魏发团来到他照顾的老人林培仁家中操持家务、嘘寒问暖,此处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这组画面罗列下来,也未尝不可,但素材里包含的“魏发团对老人是发自内心的关爱”等深层含义就无法表达出来,于是编导注重把素材的“深层语言”,即“魏发团的真诚无私”,通过“老人含着泪水的眼睛”等特写和“为了老人,无论多脏多累的活他都能干”等解说词充分地表达出来。这就是挖掘素材深度的成功范例。

求广度

有些制片工作者思维上有个误区,认为党教片时长短,不应“全面”地去反映某个人或某件事,于是在处理素材时,就刻意地舍弃一些自认为“无关宏旨”的素材。实际上,这种思维混淆了“力求全面”和“面面俱到”两个概念,忽略了“在刻画人物或说明事件时,越全面,就会越立体越丰满”这一艺术原则。因此说,为了全片整体艺术表达,在素材处理上,还是应该尽可能寻求广度,尽可能从不同侧面去使用素材。

在寻求广度时,应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一是求广而不求全,即尽量采用不同方面的素材,但非所有方面都包括;二是要分清主次,虽说要求广,但各方面的素材使用还是有比例区别的,不能等量齐观,只是总的原则还应尽量多面采用素材,以求能够血肉丰满地表现人物或事件。

天津市拍摄的专题片《高墙大路》,讲的是天津女子监狱监狱长、共产党员冯力用真情感召服刑犯人寻找新生的动人事迹。当片中介绍到冯力关心队伍建设时,按照常规的处理,可能就是“开会”“动员”等类似的场景就“足够”了,然而本片编导为了体现冯力的创新精神与踏实干劲,则采用了“解决干警福利以免后顾之忧”“党组织开会加强教育”“荣誉史讲座”“与干警谈心”“彻夜不眠制订人才规划”“干警们谈自身经历及感受”等不同侧面的素材,采用时长不等、有主有次,这样就较为全面地勾勒出了主人公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果。这种求广的采用素材的思路亦让片子增色不少。

提高度

个别制片工作者在使用素材时随意性强,全凭个人喜好去运用,而忽视了素材与主题的契合度。须知,任何素材的运用,必须完全服从主题的需要,而不是服从编导个人的兴趣或者其他元素。素材如何服从主题?最简单的原则就是在使用时必须注意要呈现出“主题高度”,即尽力与全片的主题贴近。一言以蔽之,表现得越符合主题需要的素材,就越有高度。

那么如何提升素材的高度呢?一是注重对素材的整理加工,运用解说音、对白等手段,让素材能零距离地彰显主题;二是注重对素材的归纳集群,即依循剧情结构,运用同类素材来多次强化主题,使素材营造出浓郁的主题气氛。

安徽省拍摄的专题片《山沟里的上海姑娘》,讲的是共产党员、大学生创业者邢翠翠扎根山区、潜心创业的故事。片中讲述到她是如何克服深山创业所经历的生活苦难时,如果只是简单地使用一个素材如“山上没有自来水、她需要经常下山打水”,也未尝不可,但总觉得有些单薄,说服力不够,而这时编导就运用了一系列同质化的素材,如“下山挑水喝”“为了洗上一次澡得走很远的山路”“捡柴禾烧火做饭”“下雨时无法捡柴便干吃方便面”“住的地方四处漏风”等,来反复强化“她不惧艰苦潜心创业”这一主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突亮度

不可否认,党教片因主题所限,在如何表现艺术特色上总是存在一定难度,但这决不能成为“党教片就可以不追求艺术性”的借口。我们在素材编排时,必须从全片总体艺术价值的角度出发,要让素材能使观众“眼前一亮”。

如何让素材具有艺术表现力?一是策划预案要做到位,对素材的种类、数量以及使用情况事先有个预判。二是编排时要合理化地运用各种制片元素,包括组接、镜头语言以及声音、特效等,尽力让素材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气息。

江西省拍摄的专题片《红军哥哥慢慢走》,介绍的是共产党员、作家卜利民长期从事红色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积极弘扬革命传统精神的动人事迹。片中的素材大多是讲述他如何寻访革命老战士、踏查革命圣地的,如果只是进行常规化的时序叙事,片子就会显得很平,观赏性不够。编导便进行了精心的镜头组接,采用倒叙、插叙等叙事手法,并加以民歌、民谣等元素,同时将暖色调作为全片主色调,利用叠印、淡出等镜头手段,使得全片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性,从而让观众能够津津有味地去欣赏。

重锐度

党教片最重要的着力点是什么?就是教育意义和宣传价值。因此在运用素材时,必须要凸显素材的现实性和指向性,即针对什么、要说什么。所谓锐度,就是让素材表现得“尖锐”,敢于提出问题、能够解决问题,这才是党教片最核心的制片目的。

如何让素材具有“一针见血”的锐度?一是应选取那些具有现实性的、真正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特征的素材;二是要合理地运用制片手段如解说音等,对素材进行导向性的辅助说明;三是切实注重让素材所包含的时代特征更鲜明地表现出来。

山东省拍摄的专题片《超越生命的坚守》,讲述的是优秀共产党员、环保系统干部孟祥民在生命的最后旅程中仍然投身于环保事业的感人事迹。按常规分析,讲述他的事迹,可以用“忘我劳动”“与病魔斗争”等所谓“常用”的素材,但此片编导却别出心裁,将片中的素材赋予了很高的现实意义。如“他坚持环保标准导致有的小厂子因污染严重面临停产,不得不找人来说情”,又如“他对有污染的村办企业坚持原则,导致群众不理解而对他谩骂攻击”,再如片中多次提到了“环保工作总是面临这样或那样的不理解”……这些素材,细加分析,都是人们生活中可能触及的沉重话题,采用这样现实性强、指向尖锐的素材,能够迅速让观众融入剧情,并自然地产生共鸣。

把力度

在素材具体编排时,还应把握好一个“轻重缓急”的原则——该重点展现的素材就浓墨重彩,该一带而过的素材就轻描淡写;而素材应用的频率也同样如此,该小桥流水时就缓缓而下,该大江东去时就波涛汹涌。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素材分配比例”。这个“轻重缓急”的原则看似简单,却往往最考验制片工作者的总体策划和艺术素养。

具体该如何把握好这个分寸呢?一是宁疏不密。当某一素材单独使用就可完全、足够地讲清楚故事时,就尽量单独使用,没必要将同质化素材集群进行使用。二是宁轻不重。当面对素材难以抉择是轻松带过还是重点渲染时,实际上就已经意味着这一素材的含金量并不是很高,此时就应一带而过。

河北省拍摄的专题片《火线阻击》,讲述的是共产党员、林业干部樊渭面对突发重大火灾时舍生忘死、英勇抗击的故事。这里包括台前的素材,也有幕后的素材,有火灾现场画面,也有樊渭日常工作画面,总之,素材很多,如何运用就很见编导的功力。本片编导对待火灾现场画面采取了“点到为止”的态度,舍弃了很多惊心动魄的救援画面,并没有大篇幅地去表现救火,而是把视角集中到了樊渭这个人物的日常活动上,来进行素材的合理分配。火场画面与生活场景合理搭配、相互交织,这就是把握好了分寸,使得全片的火力很集中,达到了很好的制片效果。

猜你喜欢

党教六度专题片
《党课开讲啦》节目为讲党课“打了样”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栀子花,六度开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党教微动漫的发展趋势
党教微电影须接地气
何为党教微电影
三维六度互联影视空间启动
三维六度互联影视空间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