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工业区转型升级路径与对策研究

2015-03-31肖翠云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区东莞升级

肖翠云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科学系,广东东莞 523808)

工业区的创建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产业转移的必然结果。工业区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施,提高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行业创新能力。东莞从1978年建成第一个工业区,到2013年7月先后建起了503 个工业区,形成了一批覆盖全球市场网络、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镇街工业区[1]。通过分析东莞工业区的发展实践可以发现,由于在创建初期未能确立科学指导思想,过于重视项目的数量而忽视项目的质量,导致工业区缺乏长期竞争力,没能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随着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萎缩、市场竞争加剧、区域优势减弱,东莞工业区的发展也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系列问题,因此,需要认真梳理和总结东莞工业区发展中面临的困境,研究工业区产业升级路径模式,制定明确战略措施,实施工业区产业发展战略,以推动东莞工业区建设的纵深发展,实现工业区的转型升级。

一、东莞工业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空间与产业布局缺乏秩序

首先,部分工业区在选址之前没有进行深入考察和论证,导致工业区规划滞后。由于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东莞工业区在空间布局上缺乏秩序,分布凌乱,甚至出现民房和厂房交错存在的状况,空间集聚很难形成,东莞现有的大多数工业区不是存在空置现象就是规模较小,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其次,全市各镇街各自为政,缺乏全市一盘棋、镇街一盘棋的统一规划,造成东莞工业区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聚效应不强。最后,东莞工业区产权极其复杂,工业区范围内包含有村集体物业、村民自有物业、社会物业、国有物业及其他私人物业等各种土地房产产权属性,物业所有权复杂,加大了“三旧改造”的难度。

(二)产业同质现象严重,科技含量不高

长期以来,东莞工业区对待国际产业转移持有的态度都是“兼收并蓄”,缺乏科学规划。一方面,东莞工业区对转移而来的国际产业缺乏选择性,导致产业存在雷同现象。特别是在村级工业区中,根本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定位,产业之间缺乏良好的互补性。纵观东莞所有工业区,基本都是从事电子制造装配、塑料制品以及五金加工等行业,主导产业缺乏特色,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互补性较差,在产业转型时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东莞工业区产业大部分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整个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来维持竞争力。这些产业一般不会涉及较高的创新技术,对资源要求较高,产品需求变化并不十分明显,同时也存在产品附加值低、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缺乏科技创新等问题。

(三)工业区企业植根性不强

针对工业区而言,企业植根性是评价未来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而目前来看,东莞工业区内的企业却表现出植根性不强的问题。一方面,外资企业的高端技术基本不对外输出,也没有在本地进行创新的动力与激励机制,低端贴牌式加工生产模式使得企业根植性不高,部分企业甚至为了寻求最优惠政策不惜迁往其他工业区,没能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传导机制也就更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在经济结构上过于依赖外资,不具备消化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也难以充分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在技术以及管理上严重不足,难以出现技术外溢效应。由于自办企业的严重不足,很多村镇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租金,导致东莞工业区的本土企业难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在市场萎缩以及生产成本增长的双重压力之下停止生产或者迁往他处,使得工业区内厂房空置率上涨。

(四)工业区企业遭遇生产要素的制约

在工业区当中,企业发展壮大需要有相关生产要素的支持,而目前东莞工业区企业则受到土地、资金与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制约。首先,工业区的闲余土地资源远远小于新增项目的土地需求。东莞当前的建设用地使用率已达到48%,即使平均土地开发强度按50%的上限控制,全市新增项目用地面积也只有15 万hm2,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造成经济发展需要与土地供应之间的矛盾[2]。其次,融资困难也制约着工业区企业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只能通过银行渠道融资,可是银行审批手续十分复杂,附加很多限制条件,导致很多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不得不降低或者停止新项目的建设进度。再次,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人力资本紧缺的问题。此外,不少工业区仍以粗放型企业为主,环境污染比较严重,节能减排指标不容乐观,部分工业区中诸如生活配套、生产配套、市政设施配套等各类配套设施也不太完善。

(五)政府管理体制不健全

首先,东莞工业区大部分实行的是村级管理,占了近八成的比例。村级管理相对于市级管理而言能力和水平都较低,也不利于宏观调控的有效开展及统一规划的实施,甚至很多企业的基础信息都缺乏准确性,给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不利影响。其次,东莞工业区尚未颁布有效的人才吸引政策,不仅无法留住现有人才,更难以吸引高科技人才的到来。此外,政府在制定评价工业区转型升级指标体系时,总是过于关注引入外资的数量、工业区的总产值等短期利益指标,不注重考核工业区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由于将考核的重点放在短期目标的实现上,考核评价指标不够全面,不利于工业区的长期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工业区转型升级的难度。

二、东莞工业区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东莞传统产业一般不需要太高的生产技术,基本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市场竞争形势比较严峻,而且对环境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污染。可通过产业转移、品牌打造、技术提升等途径来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走品牌化、科技化以及集约化发展道路。首先,对于落后的传统产业,一般需要较高投入,且投资回报率也低,对环境污染程度较大,与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极其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加快对其转移淘汰的进度,以便为新型环保产业提供更多的资源空间。其次,对传统优势产业来说,一方面要积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则是要优化产业链,打造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实力,推动企业向科技化、生态化、品牌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二)支柱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东莞市确定的支柱产业为电子信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东莞支柱产业也面临着技术升级、节能减排以及集约发展等诸多转型升级的压力,东莞工业区支柱产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模式来实现转型升级:(1)“制造+服务”模式:通过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效结合,使生产制造业向生产服务业的方向发展,引导企业由以前单纯重视产品生产环节的“橄榄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产品的研发、物流、销售的“哑铃型”发展模式,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进而带动整个价值链的提升;(2)“制造+技术”模式:依靠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着先进制造业的方向转变;(3)“制造业总部经济”模式:通过发展总部经济促进企业向高端环节进行战略转移,保留产品的研发环节、销售环节、结算环节等关键性环节,转移生产、物流等非关键性环节,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3];(4)“制造业龙头带动”模式:通过创建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新兴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东莞工业区要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实力,必须重视扶持和培养新兴产业。培育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 产业、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生物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是东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城市竞争力的战略抓手。这些新兴高科技产业一般拥有核心技术,可通过以下模式得以迅速发展壮大:(1)“地产+科技+人力+产业+金融”的融合模式:充分发挥高科技企业在人力、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并与土地、金融以及产业等方面的资本结合起来,使企业在资本融合过程中迅速壮大起来。首先,可以通过并购的手段整合产业链上的企业,使新兴产业在短时间内壮大起来;其次是通过上市融资的手段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后是通过风险投资、信贷担保等渠道,设立天使基金、创业投资担保基金,并结合政府的引导基金构建起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新兴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充足的资金。(2)“科技型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模式:在充分分析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使企业得以发展壮大。企业在种子阶段,可采取项目性资金和权益性资金的支持,使企业无需承担利息压力;在创始阶段,进行中试费用的资助或补贴,提供风险资金支持和孵化器场地;在高速发展阶段提供技术更新及贷款担保的支持等;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之后,推动企业向着集群化、品牌化发展便成为扶持重点。

三、东莞工业区转型升级的具体策略

(一)设立专门的市级管理机构,建立基础数据库

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统一部署、规划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是推动工业区迅速转型的重要手段,法国洛林工业区成功转型升级的事例能较好地证明这一点。在法国政府的努力之下,洛林工业区成立了专门机构,制定传统工业区改造的发展规划,对工业区的转型进行指导和协调,以防止地方的恶性竞争,为工业区的顺利转型升级提供有利保证。东莞市政府也可以学习洛林工业区转型成功的做法,专门成立市级的工业区管理机构,以便对东莞工业区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部署。同时也要对工业区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顺利解决工业区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工业区管理机构也应该在最短时间内设立完善与详细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并不断更新数据资料,从而有的放矢地指导我市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工作。

(二)整合资源,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

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是对资源的整合能力,为了实现错位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需要对东莞工业区进行资源整合,使产业空间布局合理化。首先,要做好现有工业区的升级改造工作。在准确把握现有工业区基本信息的前提下,制定相关政策以及行之有效的改造方案,推动工业区周围的企业向工业区内部迁移,以便更好地利用工业区内的各项配套设施,还可以对镇街上的小型工业区进行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工业区,进而发展成为具有明确分工与自身特色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其次,要加强建设工业区的配套设施。如加大对工业区周围交通设施的维修投入,进一步扩大公交网络的覆盖面积,在工业区建设一些运动场地,修建图书馆,也可以修建电影院或者休闲公园,使工业区设立起良好的配套设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工业区的升级改造应该结合“三旧改造”来进行,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做好工业区企业的效益评估工作,督促效益偏低的企业限期完成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企业要劝其退出,对于置换出来的零散用地要进行集中连片开发。

(三)全面推进技术、产品与营销手段创新

创新是推动东莞工业区进步的核心动力和源泉。首先,要推动技术的创新。要加快与各大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尤其要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国内一流集团的研发机构,使各类创新资源聚集到一起,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构建起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通过进一步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转化率,促使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工业区产业技术的升级。要明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在大型企业成立专门的研发中心、实验室。政府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建立科研创新机构,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保证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次,要重视产品创新。企业要一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的战略性结构,并以研发高附加值、良好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为目标。要确立品牌化发展战略,依靠行业协会或者龙头企业的扶植和引领作用,力争创建出在国内甚至在全世界享有盛名的商标品牌,推广和保护集体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精品化的商标品牌。东莞工业区要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依靠创新技术与创新产品,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要注重产品质量,并制定各种措施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引导企业注重开发专利技术,加大专利技术的应用比重,提高专利技术的经济价值。最后,不能忽视市场创新。通过制定多元化市场发展战略,一方面提高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打造国际品牌,另一方面要在国内设立营销网络体系,尤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产品营销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营销活动来加大市场占有率。引导企业有效利用电子商务这一新兴途径来进一步拓展市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起交流信息、共享信息的专业化平台,建立起市场营销网络平台。

(四)完善产业集聚配套体系

在不违反产业结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东莞工业区应扩大产业链招商范围,形成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优势。首先,在重视产品设计的同时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东莞市各个镇街的产业集聚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以及产业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优势互补的协调机制,以免不同镇街的产业结构出现雷同现象,避免出现资源浪费或者恶性竞争。其次,要重视产业集聚问题,加快产业水平集聚的步伐,针对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或者缺失环节确定行之有效的整改策略。如果某工业区对生产资源过于依赖,要重点引进可以带动深加工的企业,突出产品的研发环节以及营销环节,促进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如果某工业区已经出现了核心企业,就要重点引进那些与核心企业生产相关的配套生产企业,通过进一步完善产业链上的上下游配套设施,加快工业区的转型升级速度;如果某工业区在科学技术上有一定的优势,就要重点建设孵化器场地,推动产品的科技化,并逐步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如果是生产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工业区,就要重视引进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来优化产业资源,以提高工业区的企业竞争实力。除此之外,不能忽视产业的垂直集聚效应,要积极发展与工业区相关的配套产业,特别要重视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发展,如研发行业、信息行业、物流行业、金融行业等。

(五)优化融资环境,构建良好的资金平台

首先,东莞工业区要紧紧围绕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在该体系中,政府投入具有引导作用,企业投入为主要力量,金融贷款为最重要支撑,而社会投资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补充。该体系的设立有利于企业扩展融资渠道,再加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政府性基金的引导,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业投资基金、产业基金以及股权投资基金的作用。其次,工业区内部的金融服务水平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各类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租赁公司等要在各自领域内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为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再次,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中不同的融资工具,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工业区内部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如小额贷款业务、融资担保业务以及融资租赁业务等都是实践中经常用到的融资工具。通过构建健全的风险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工业区的转型升级中,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六)加强生态工业区建设

东莞工业区治安与卫生环境恶劣的现状使不少外来务工人员不愿到工业区去工作,因此工业区的转型升级必须与环境治理与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想营造良好的生态工业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颁布保护环境的法律文件,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办事,一旦发现生产企业或个人破坏环境,必须按照法律规定对其做出处罚。(2)维护生态景观,紧紧围绕工业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工业区结构布局管理,使工业区的自然景观与产业结构有机融合为一体,并形成良好的生态景观形象。(3)企业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生产过程中污染环境的企业要停工整改,整改合格才能继续生产,否则予以停工处理;企业要具备污水处理设备,通过引进污水处理技术以及污水处理设备进行无害化治理,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将污染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之内。(4)划拨环境治理的专项资金,在工业区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产企业排放出来的污水。(5)推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战略,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工业区内资源、技术、信息的集成化发展。(6)加大宣传,帮助工业区的每一位成员认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4]。

(七)理顺工业区管理体制,创新服务体系

适度的政府支持是工业区产业良性发展的催化剂,工业区的健康发展既离不开市场的自身调节,更离不开政府的适度调控。首先,政府要通过对工业区的引导、支持以及管理,突出自身的服务职能。政府要重视制定与产业区转型升级相关的规章制度,这不仅包括宏观发展政策、具体的发展规划方案,还包括与之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目标,政府要在正确认识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并为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以及配套服务,使工业区顺利实现转型升级。通过成立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一方面协调、指导工业区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要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转变服务方式。服务方式的转变可以概括为如下几方面:一是分散式服务转变为协调、统一性服务;二是无时限服务转变为限时服务;三是多人单项服务转变为问责制联网服务;四是坐等服务转变为上门服务;五是传达式服务转变为信息化服务;六是无序服务转变为有序服务。同时,要重视建设开发区电子政务工作,提升政府工作效率以及服务水平。其次,要完善工业区考核指标体系。在改进指标体系过程中,一方面要减少数量指标和速度指标所占比重,提高效益指标和质量指标比重,并将部分考核指标的考核期限适当延长。总之,工业区考核指标应该突出某些硬性指标,如就业创造、产业发展等,工业区在发展过程中要体现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与平衡,不能偏废其中一方。除以上几点之外,还要维护工业区内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等相关制度,进一步规范劳资关系,维护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同时重视社会治安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共同创建良好和谐的社会秩序。

(八)加大对人才引进与人才开发的力度,实施人才战略

调查发现,工业区人才政策的最大不足是人才引进政策,比例接近40%[1],所以东莞市政府应该重视人才的引进,并颁布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东莞经济建设中,为东莞工业区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要想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东莞政府必须制定科学的人才战略,可以具体概括为六点:(1)设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以及人才激励机制,在坚持公正、公平、竞争的前提之下优先选用思想道德水平较高、专业知识水平以及技能相对突出的优秀人才。(2)重视引进高科技人才,特别是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人才。(3)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改善人才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从事业发展、薪酬待遇和情感战术三方面来挽留人才[5]。(4)培养优秀的工业区管理人才,并实行竞聘上岗制度,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5)尊重市场规律,设立人才信息数据库,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人尽其才”。(6)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活动,提升工业区工人的技术水平,并根据市场需要来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通过提升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外来务工农民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进而推动东莞工业区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1]邓宇鹏,陈端计. 从工业区到园区[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34.

[2]何静.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区发展战略对策:以东莞工业区经济发展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2014(5):78-83.

[3]陈国华,杨喆.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与提升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7):83-86.

[4]江伟斌.提升江西工业园区核心竞争力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57-59.

[5]刘斌.东莞新经济形势下的产业升级分析[J].特区经济,2009(4):40-41.

猜你喜欢

工业区东莞升级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回暖与升级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关于老工业区污染场地管理的探讨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编制难点分析
珠海市临港工业区首期市政配套工程经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