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2015-03-31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刘晓婷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艺术类心理健康心理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刘晓婷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刘晓婷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目前社会和各大高校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健康问题的分析,简要形成了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对策。

艺术专业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虽然在个体生理发展已经成熟,但心理发展处于过渡阶段,既有迅速走向成熟的积极面,也有未真正成熟而产生的消极面,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复杂性的关键因素。总体而言,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及自身专业的特殊性,这些特性主要包括:

1.情感丰富,情绪起伏大。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是这样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即某种艺术表达手段)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专业性质造就了艺术类大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们敏感、热情、冲动,狂热的追求美好事物,因此情绪易受环境影响。艺术类学生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强烈,但情感体验不深且理性不足,易激奋也易受挫,矛盾冲突更为严重,角色反差大。在遇到高兴的事情就眉开眼笑,遇到挫折就悲观失望。这与艺术类专业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艺术专业学习要求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造成情绪不稳定性。这种敏感、易冲动的个性特点使艺术类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更易形成一如焦虑、抑郁的消极状态,导致心理不平衡。

2.强调个性,逆反心理强。艺术创作是一种个性化、独特的、富于想象的创造性活动。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叛逆的青年们更注重追求张扬的自我个性以及富于激情的创造力。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对于学校管理制度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部分学生不配合学校的规定和教育,屡屡违反学校管理,甚至公开顶撞管理人员。特别是入学后一旦遇到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艺术类学生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甚至无法从困境中走出来。

3. 注重自我,缺乏合作意识。由于艺术特长及出众的外在条件,艺术类学生习惯于周遭人的肯定,形成很强的心理优势,进入专业院校后,很多“优等生”在全是天之骄子的大学里优越感丧失,失落感骤增,对自身期望值过高的学生在这种落差之下,心理失衡下的焦虑与自卑情绪尤为明显。“一对一”的授课形式作为艺术院校独有的教学方法,使得艺术类大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张扬,也导致团结协作能力缺失,个人主义倾向的问题。加之艺术类大学生家庭条件优厚,家庭溺爱纵容现象较重,导致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我需要,不考虑他人感受,独立性差,适应能力较弱,抗挫折能力较弱。

二、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个人能力、认识的局限性、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独特的心理特点,艺术类大学生遭遇挫折和失落的几率较为频繁。因此对于艺术类大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应当极为重视,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学习兴趣低。高校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高考成绩不理想的问题,自身基础较差,综合水平有待提升。多数艺考生认为苦熬三年进入大学就大功告成,对于紧张的大学生活缺乏足够的思准备,以至出现学习适应力较差和质量不高的现象。部分同学是自身对于专业学习缺乏强烈的兴趣;部分同学是遵循父母意愿或分数不理想的无奈选择;部分同学则是在名利的光环驱使下,对专业技能缺乏基础认知。同时,在初进校园的新鲜感转为平淡之后,感慨学校艺术氛围不浓,抱怨教师授课能力不足未达到其理想效果。

在学习方面另一个突出现象是基础课程与专业兴趣对立。部分学生忍耐力和自控力较差,不愿意勉强自己从事平淡的工作,利用兴趣逃避枯燥的基础学习。有的同学喜欢扛着摄像机外出拍摄胜过课堂理论课讲解,重影像与镜头轻案例分析研究,漠视文化基础课程,整体倾向于技术运用而忽视科学文化基础的积淀,导致学生存在上手快但后劲不足。艺术类大学生情感丰富且脆弱,在笔者接触的艺术类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方面的“自卑感”而长期情绪低落,使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

2.人际交往危机。大多数艺术类大学生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独生子女的身份使其人际交往经验匮乏,自我调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的欠缺,易出现人际交往危机,最终引发心理问题。在笔者接触的艺术类大学生中,部分学生过分苛求人际关系,对关系处理要求很高,但缺失反省自我的能力;部分学生功利心很强,交往以有用为原则,注重自我所得,极少关注他人和集体,缺乏真诚的交往态度;部分学生个性孤僻,或以自我为中心,极富有优越感,缺乏理解宽容之心,不愿与人交往;部分学生言语刻薄,行为不当,缺乏交往技巧,很少换位思考,往往有交往的愿望但实践不成功。

3.抗打压能力弱。艺术类大学生因为个性特点、个人能力及认识的局限,遭遇挫折的几率比较频繁,抗打压能力弱,导致心理问题比较普遍。管理松散、学习自由的高校环境使学生失去压力,没有明确的生活和学习目标而倍感失落;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艺术耀眼的光环与严酷的就业形势之间的差距,使高年级同学产生巨大的失落感。艺术类大学生偏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匮乏,在对人对事中往往容易陷入片面的认知,对现实缺乏认同感而产生失落感,对外表现为愤世嫉俗,厌恶规矩条例,对世界悲观失望;对内表现为对教学质量、教师水平、学生素质不满,对学校没有认同感。

由于性别比例或外貌特征的特殊,部分学生会因为外貌不理想而倍感压力,能否参与任意形式的艺术活动展示自身艺术能力,也成为部分艺术类同学的主要受挫来源。一些或隐或显的挫折,有时会在积攒之余集中爆发,但是也有郁结于内心无力释放,最终使得情绪失控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艺术类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由于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需要尊重他们自身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给予更多的关心指导和帮助。

1.专业基础教学与心理健康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形成于专业基础教学的有机结合,增加临场感及真实性。在专业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老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储备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汲取积极的正能量,培养个体坚韧的意志品质。同时注重过程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很有个性,在进行教育和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他们对于自由的追求,以正确的观点和鲜活的事例引导他们,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增强学习兴趣,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抗挫折能力,积极面对人生中的消极问题。

2.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组织。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组织是促进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发挥社团的引导作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建设文化校园,渲染浓郁的艺术氛围,对塑造大学生艺术人格有极重要的教化作用。鼓励学生个人积极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展现个人才能,使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得到提升,培养大家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交际中的关系和谐发展。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学生的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息息相关,构建校、院、班级、宿舍的心理防治系统,发挥学生会干部的助手作用,扩大心理支持的覆盖面及辐射力,是增加学生归宿感的重要方式。建立以教师为引导,导员为辅助,学生为支持的心理教育队伍,深入学生内部,针对具体情况帮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辅导员要端正自身工作中的态度,完善辅导员工作知识结构,与艺术类学生产生共同语言,于交流中减少障碍。根据艺术类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要端正人际交往观念,归正行业规则意识,判断文艺界的正负面消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从事影视艺术类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结合学生的心态、素质和特点从中研究把握规律,将专业基础教学与心理健康有机结合,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组织,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稳定,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林 莉.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0

[2]李学书.心理健康教育:高职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J].职业技术教育,2005

ISSN2095-6711/Z01-2015-04-0126

猜你喜欢

艺术类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心理感受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