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宋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015-03-29谷跃东

关键词:江南地区宋代农业生产

论宋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谷 跃 东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摘要:宋代江南地区兴修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大大便利了农业生产,农作物栽培技术较前代更为成熟,产量大幅增加。这种超越前代的发展,既是对唐朝时期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总结,又是宋代在此基础之上取得的长足进步,为江南农业生产全面赶超北方,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最终南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宋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经济重心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5.05.008

中图分类号:K244;K245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6-16

作者简介:谷跃东(1991—),男,安徽合肥人,2013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宋史。

宋代承隋唐盛世,在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峰。北宋时期,北方战乱频繁。金灭北宋以后,宋室在东南重建政权,偏安一隅,我国古代政治中心由此转移到了南方。北方频繁的战乱驱使大批人口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为南方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宋时期,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与此同时,许多典籍对时人关于社会经济的言论多有所记载。如黄公度说:“国家根本,全赖于东南。”[1]陆游也曾有言:“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2]在南宋中后期,江南的农业生产,无论是量的累积,还是质的改变,都已经超过了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江南成为了宋王朝的命脉所在,两宋即是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光耀古今的灿烂文化。本文拟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制度的进步、治水治田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进步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两宋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所取得的进步,并尝试探究这些进步对于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宋代所谓“江南地区”的大致范围,今人大致有三种界定,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出自南京大学的范金民教授主编的《江南社会经济研究》一书,该书列举了三重含义:“其一泛指江淮之间及长江以南地区的广阔地域;其二包括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即是太湖流域地区向东西延伸,约相当于宋代两浙路的全部,以及江南东路和江淮东路的小部分地区;其三则仅指太湖流域地区。”[3]就本文而言,江南自唐以来,及至宋代,逐渐发展为繁华富庶之地,“苏湖熟,天下足”,抑或范成大所言:“天上天堂,地下苏杭。”[4]本文所论述的内容,与第三种地域界定更为贴近,其重点尤在环太湖地区,这一地区也是当时宋王朝的经济重心所在。

1生产工具的改进和耕作制度的进步

1.1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在历代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古代的矿冶业在宋代以前就已有较高的水平,到了宋代,政府对于铁农具的应用与推广非常重视,进一步刺激了钢铁铸造技术的发展,铁农具的制作及推广有了成熟的技术作支撑。这种熟铁农具有着坚韧锋利的钢刃,使用方便,耐用性好,能够适应多种农业生产。宋代在铁制农具的制作中出现了重大的技术变革,表现在犁刀和踏犁的创制及推广使用。犁刀使得耕犁的实用性大为增强,踏犁的使用使得大规模的开荒成为可能。农民使用这两种农具,取得的耕作效果比牛耕更好,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这种先进的牛耕农具的创制,是江南地区人民继承和总结前代耕犁技术,同时结合长期的生产实践进行创造性发挥的结果。《宋会要辑稿》记载:“踏犁之用可代牛耕之功半,比钁耕之功则倍。”[5]这些农业工具对于偏远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体现在荒地的开垦方面。

1.2复种制的推广

耕作制度的改革首推复种制。自先秦以来,单季复种制就存在于中国古代广袤的国土上;中唐时期,复种制开始萌芽。唐朝以后,北方的麦作农业传入南方,稻麦间作受到农民的青睐。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的稻麦复种制已经趋于成熟。稻麦复种制是一种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种植制度,是在水稻移栽技术以及耕作技术、土壤熟化程度都有明显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北方旱田作物的南传,在长江下游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使长江下游地区一些无法种植水稻的旱地被充分地利用,扩大了土地的利用率,而且还改变了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使原来比较单一的水田农业向水旱兼营、稻麦兼济的方向发展。外来优良的水稻品种对于当时复种制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这里要提到是北宋时期传入我国的占城稻。占城稻是一种耐旱早熟的水稻品种,适应性极强,传入之初,多在旱田种植,后来也引种到水田。“豫章所种,占米为多,有八十占,有百占,有百二十占。”[6]众多优良的品性使得占城稻迅速推广开来,也使得稻麦复种制越来越成为江南地区普遍的耕作制度。

2治水治田技术的进步

2.1水利事业的发展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水利事业的发展,与其所处时代的自然与社会条件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宋代时期,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转移到了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宋人因此加强了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力度。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宋政府在前代基础上,开挖运河,疏通河道,整饬水利。沿河地区修筑堤坝,在水旱灾害频发区修建水库,开辟田地,建成了大量旱涝保收的良田。在沿海地区,积极应对海浪、潮汐和盐碱等不利条件,开发出许多水利田。作为鱼米之乡的江南地区,治水治田能够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兼之有创造性的设想,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江南地区多丘陵,田地高低不平,高地容易遭遇干旱,地势低处则多涝。因此,宋人对于高地,多采取修筑陂塘,存蓄水源;对低田,则一般多修建排水沟渠,设置斗门解决积水、排水等问题,从而将高低不平的丘陵地带建设为旱涝保收的水利田。

2.2农田施肥

农田施肥对于地力的保持尤为重要。春秋时代,已有“粪多力勤者为上农”[7]之说。多施粪肥,保持地力,是传统农学思想的要旨,这一点在宋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宋代在肥料制作方面有着许多独到的方法,为水稻田施肥提供了充足的肥料保障。其一,是将谷物的壳子、植物叶片等进行发酵处理;其二,是将榨过油的豆饼、菜籽饼捣碎,与草木灰搅拌,堆积起来发酵;其三,是将草木秸秆堆于田地中烧之,产生的灰烬作为来年耕种的基肥,这种方法相当于烤田,既增加了肥力,也消除了一些害虫,对于提高地力作用最大。宋人普遍重视田地积肥和施肥,宋代的诗文中有大量的记载,如南宋中期著名诗人范成大的《腊月春田乐府十首·打灰堆词》,其文曰:“除夜将晓,婢获持杖击粪壤”“谓之打灰堆”[4]。这幅岁末吴中的风俗画,反映的就是苏州地区家家重视积肥的南宋社会现实。注重培育田地肥力,成为粮食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3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进步

3.1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一个显著特点,表现在江南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江南地区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的生产经验的累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带来农业的高度繁荣,这一生产方式首先要深耕田地,多培粪肥,用养结合。朱熹指出:“秋冬间便须将所有田段一例犁翻,冻令酥脆。”[8]其次是采用育秧技术和秧苗移栽技术。不晚于唐朝中期,我国劳动人民已懂得使用这种种植方法,提高幼苗成活率,到了宋代,这一技术开始得到普遍推广。育秧移栽较之谷物直播,不仅种苗成活率高,而且还利于田间管理,施肥除草,促进农作物生长,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单产量。杨万里诗云:“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栽”[9];“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9]。范成大诗:“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毂纹生。”[4]从这些宋人诗歌里,可以想见宋代江南秧田移栽技术的普及程度。最后是注意田间管理。水稻在生长发育期中,需要适时灌溉,也应注意排水。清除杂草也是田间管理的重要一环,朱熹指出:“禾苗既长,秆草亦生,须是放干田水,仔细辨认,逐一拔出,踏在泥里,以培禾根。”[8]两浙和江东地区由于大力推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两地的农业生产水平为宋代最高,农业生产技术最为成熟,在世界范围内也可称得上是极高的水准。

3.2经济作物的栽培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体现在经济作物栽培面积的扩大和栽培技术的进步,如桑、麻、棉三大经济作物,以及油菜、茶叶以及甘蔗等,种类繁多。丝绸业的发展带动了桑树的栽培。早在唐后期,劳动人民已开始对桑树进行人工维护,并已见诸记载。宋代江南地区桑树栽培技术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陈旉《农书》记载:“种桑……唯取中间一截,以其子坚,栗特大,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10]选育树种时,则“去轻秕不实者,择取坚实者”[9]。桑树栽培极为讲究,田地锄草翻肥,加以平整后,在表面撒上一层细沙土,再用土壤加以覆盖,不仅可以保证根部透气,不会腐烂,也能够提供足够的养料,桑树易长得茂盛。麻和棉花在宋代的种植区域也逐渐扩大。周去非在《岭外问答》中有关于麻的栽培技术的记载:“邕州地产苎麻,洁白细薄而长……以染真红尤易着色,厥价不廉。稍细者一端十余缗也。”[11]麻、棉在宋代都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作物。

宋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对于前代技术和经验的积极总结,新的发明层出不穷。宋代出现了许多在后世都有极大影响力的农业书籍。农学家陈旉的《农书》,论述了中国宋代南方地区的汉族农事,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宋代的《太平御览》中收有历代农书中有关果树的资料,为宋代江南经济作物栽培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是政府的重视。宋代的皇帝和王公贵族极为重视农业的发展,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培育农业新品种,极大地促进了宋代农业的繁荣。三是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积极与外国进行交流,善于引进海外优良品种,如占城稻的推广。在海外贸易的刺激下,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在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也注重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很多农作物如甘蔗、棉花皆因此而广泛栽种。

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生产技术的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历代统治者的经营及北宋末年大量人口的南迁,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宋代各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这一变化在江南地区体现得最为显著。伴随着宋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全方位进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最终完成。

参考文献:

[1][宋]黄公度.知稼翁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宋]陆游.渭南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范金民.江南社会经济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4][宋]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宋]文莹.湘山野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元]方回.续古今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宋]朱熹.晦庵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9][宋]杨万里.诚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5.

[10][宋]陈旉.农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M].北京:中华书局,2010.

责任编辑:卢宏业

猜你喜欢

江南地区宋代农业生产
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女性服饰时尚消费状况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宋代工笔花鸟用线
论明代江南民间书坊的勃兴及其社会意蕴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江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半榫节点受力性能研究